思政课改革中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问题研究

2020-05-09 09:47吴雷
青年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政治性立德树人

摘 要:文章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理解,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属性和课程性质出发,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理所应当具备的政治性和学理性,并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对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政治性;学理性;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首先“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党巩固意识形态工作中领导地位的关键课程,与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刻保持一致。从属性上看,思政课属于政治课,理所应当具有政治性;从课程性质上看,思政课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定具有学理性;从作用上看,思政课的意识形态作用决定了其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

一、思政课的属性决定了其当然具有的政治性

思政课的政治性不是人为赋予的,而是由其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思政课的产生发展是为了顺应党和国家巩固政权需要,思政课改革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特征,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政课改革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宣传党的宗旨、执政理念和大政方针,在政治方向上与党的立场保持一致,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因而思政课改革的方向始终必须与党的理论创新保持一致。

步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改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随之调整,这就要求思政课在改革过程中体现党的基本路线变化,宣传党在新时代的最新理论成果,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改革创新。思政课改革的目标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领导能够保证思政课改革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创造条件,凝聚力量。由此可见,思政课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有强烈的政治性。

思政课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上,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信仰的规范性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政课最重要的理论来源,是思政课建设的源与流,是思政课改革的根本指引。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最鲜明的特征是与时俱进,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发生了改变,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不会改变,思政课最根本的理论来源依然是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改革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保证政治立场不变,才能始终保持思政课的生机与活力,思政课才有存在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思政课的政治性深深植根于它的理论来源之中,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必然有理论基础上的政治性。

思政课承担强调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宣扬人民利益的政治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全党必须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思政课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事业发展为人民服务。思政课具有铸魂育人的功能,不仅能提高人民的主人翁意识,更能调动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思政课改革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创造条件,才能真正实现其政治使命,思政课才有存在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思政课承担重大的历史使命,具有现实意义上的政治性。

思政课承担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批留学海外的爱国科学家,如邓稼先、梁思礼、华罗庚、朱光亚、钱学森、钱三强等人,不胜枚举,他们突破西方的重重封锁,克服重重困难,拒绝了多重诱惑,回到祖国默默无闻地贡献智慧,在各个尖端领域为祖国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这些伟大的革命先贤正是以无比崇高的爱国情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奉献力量。除此之外,周恩来总理也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图志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奉献一生。步入新时代,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承担弘扬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政治任务,具有时代意义上的政治性。

二、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必然具有的学理性

从课程性质上看,思政课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建设课程,必然具有学理性。

首先,思政课是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性学科,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上的学理性。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首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主要向青少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在塑造学生世界观方面,始终坚持引导学生以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以矛盾分析方法解决问题。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彻底的批判性的理论,经受得住实践检验,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改革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改革,就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透彻的革命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解读,坚定青少年对共产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引导青少年探索真理,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说服教育青少年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思政课学理性最有力的证明。

其次,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深刻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内涵,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学理性。我国思政课建设經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成功的探索,对教学规律的把握不断深入。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承担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尤其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集中力量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思政课改革始终立足国情,关注社会主要矛盾,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实践观点,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的突出特点。

再次,思政课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世界文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学理性。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政课作为党和国家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阵地,始终坚持面向世界文化,博采众长的方法,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中有益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思政课改革始终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中寻求养分,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中寻求共同原理,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循序渐进的教育导向功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强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强调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中学生心灵,强化中学生的奉献精神;大学思政课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增强大学生精神力量。

三、思政课的作用决定了其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具体而言,思政课的作用即思政课在意识形态中的作用,思政课一方面强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承担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务;另一方面思政课强调加强青少年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侧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思政课的作用决定了其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首先,思政课改革在宏观上表现为顶层设计上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统一。思政课改革的顶层设计,在于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承担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习近平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党实施这一教育方针根本目的是为党的执政理念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调思政课逻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内容的思想性和价值性,具有深刻的学理性。

立德树人,“德”主要指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经对思政课改革提出了最高要求,一方面坚持党在新时代的价值观要求,另一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要求。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上看,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贯穿思政课改革的始终。因此,思政课改革中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发挥思政课作用的根本要求。

其次,思政课改革在中观上表现为工作方法上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始终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方法。其一,党政齐抓共管首先坚持党委领导原则,党委领导不仅表现在政治生活上的领导,更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主要强调引导青少年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主要强调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社会信仰和人生理想。其二,坚持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思政课改革的整个过程,广泛地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实现民主性和科学性统一,确保思政课改革的人民立场和正确方向,实质上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其三,党政民学四者在思政课改革中协调一致,既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又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凝聚力,充分展示思政课改革坚持政治原则和科学把握的统一。因此,思政课改革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发挥思政课作用的必然要求。

再次,思政课改革在微观上表现为教学活动上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始终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分层次分阶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过硬的政治本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以科学、彻底的理论回应学生问题,说服學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思想的纯洁性和高度的政治觉悟,同时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问题。立德树人任务的主体是学生,主要途径是思政课改革,实现目标是达成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思政课改革就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引领学生加强思想建设,在砥砺自我中明确人生规划,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将唯物辩证的实践观、发展观和历史观植入学生头脑,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升华学生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体现思政课作用。由此可见,思政课改革中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发挥思政课作用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 光辉的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12.

作者简介:吴雷,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政治性立德树人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嵌入与功能整合: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性-社会性”二维分析
翻译的政治性与有效性
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政治性理的转变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政治性翻译中的“中国特色”——“翻译的政治”必然性的认知阐释
出版物中与港澳台相关的政治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