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阈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方法研究

2020-05-10 02:37刘珍池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6期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特色

刘珍池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局限在狭义的思想政治课堂上,那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成效可能会微乎其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依托“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施行。在“大思政”的视阈下,小到教师、课堂、教室、校园,大到街道、城市、社会、国家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如何乘着“大思政”理念的春风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装进学生的头脑,装进每一个人的心里,正是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和探究的重要问题。

[关    键   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思政视阈;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6-0001-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如何为国家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实现全局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力开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大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人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理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思想的最终成型除了受到校园知识理论的系统培养之外,还受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工程,不是单靠几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够完成的艰巨任务。在对以往“小思政”教育效果收效甚微的反思之下,“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适时而出。“大思政”不是某种简单的教育方式或方法,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如何开展的一种状态描述。“大思政”理念即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倾注于所有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之中,且渗透于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全校教职工及全社会相关具有宣传功能的职能部门都参与进来,共同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职责,这就是“大思政”思想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央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对新时代新形势下各级教育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期盼。做好顶层设计,抓好专业运行、协同育人。构建以思政课程为先锋,课程思政、生活思政、文化思政为后翼的“大思政”格局,引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先行为主,社会各职能部门要素联动协同为辅,切实保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工作取得“入脑入心”的实际成效。只有正确理解“大思政”的含义和意义,才能遵循“大思政”理念的实践规律,循序渐进地、普遍联系地做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贯彻实施十九大的精神要旨。

二、“大思政”视阈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具体方法

“大思政”理念的内涵包括思想政治课程的大体系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范围的大体系化两部分。两部分的工作应该互相协同、相互联动、相辅相成,才能产生实实在在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思政”背景下,思想政治课不再是思想教育的唯一渠道,思政教师也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责任人,校园里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都可以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包括教辅人员都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如何将新思想用新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它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思政课程变为课程思政,实现全员育人的“大思政”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众视野

想要系统地、全面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普及,就必须做好全局部署的顶层设计,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媒体

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成年人大多喜欢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国际国内时事,因为新闻媒体的信息更准确、更权威。成年人对媒体信息内化后会通过与家庭成员及朋友同事的交流来进一步传播。因此,我们的学生不是单纯地生活在校园里,而是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的,如果学生在学校接受到的思想与家庭成员的思想不一致,与社会人际关系群的主流思想不一致,则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理论的相信度和接受度。因此,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千万群众的耳朵里、脑子里,让这一新思想在全社会普及,形成“大思政”氛围,便更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

2.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网络

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可以说主导网络者便可主导网络话语权。网络虽然是个虚拟世界,但正是这样一个虚拟世界的影响范围之广大深远令人惊叹。借助网络虚拟空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新潮流。网络资源对青年学生有更多的吸引力,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空间。“大思政”教育就是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论坛和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多种网络形式,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之宣传潜力。

3.推动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宣传标语

宣传标语是我们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传统特色法宝。大到城市中心,小到乡间小屋,都是宣传标语的栖身之地。人的目光在漫无目地地游走时,最容易被周边环境与众不同的图片或文字吸引,并产生强烈识读的好奇心。一段文字放在书里,大家可能不想看,但是单独写在横幅上、墙壁上,人们就一定会去看个究竟,这就是宣传标语的独特魅力。

通过以上媒介的层层部署和宣传,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多维空间上进行衔接和延续,能够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大众的生活视野,形成浓厚的“大思政”氛围。

(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

学校是除思想政治课堂之外最重要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阵地。应该根据学校的层级化,从校级到科室级,从各年级到各班级,由高而低地逐级推进思想政治学习活动,形成上层先动、中层紧跟、下层执行的格局。除了层级推进,还要分众推进,即指根据教师岗、行政岗(特别是学生管理岗)和教辅岗位来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除了思政教师,还有其他教师和班主任也都要参与到“大思政”的教育体系中,全体教育工作者各司其职,于本职工作中展开“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

除了师资人员的全员参与,还要在校园的多维空间上进行宣传。系统布局校园空间的宣传方式,利用一切可用的闲置空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沿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递到空间的边缘。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操场周边、教学楼走廊、图书馆墙壁、食堂墙壁、宿舍走廊等一切学生学习生活的实体空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标语和图片宣传,形成全覆盖式的“大思政”氛围。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全部领域和全部空间,还应该渗透到校园文化和学生娱乐活动中。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环境和校园活动都是构成教育的隐性课程,它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影响是悄无声息且漫长深远。教育学家卢梭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让学生感觉不到教育在发生,但又有某些东西在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意识,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因此,构建一个隐性却无处不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大思政”理念的精妙之处。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还有很多方式可以利用:(1)进广播站;(2)进微信推文;(3)进LED屏幕显示;(4)进橱窗海报宣传;(5)进校门口和主席台横幅宣;(6)进露天电影等。

(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室

教室文化也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它的优势在于与学生朝夕相处,接触时间长且属于近距离接触。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人喜欢他的处所就会喜欢处所里的布置,反之亦然,喜欢自己处所的布置就会喜欢这个处所。所以教室的布置很重要,它决定着学生是否喜欢这里,是否喜欢教室里的一切。教室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一个场所,班主任应该多花心思布置一个美好的教室环境,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浓浓的家的味道,让教室的每一面墙都在传递一种思想精神,让学生在温暖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化。

教室文化熏陶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1)“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演讲活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黑板报设计评比活动。

(3)“学习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比赛活动。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育活动。

(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许愿签名活动。

(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

这里的课堂指实体课堂,包括思想政治专业课堂、其他专业课堂和基础课堂。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要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外延,要具备政治知识的专业性和前瞻性,以系统的理论及新颖的特色思想来进行思想政治专业教育。思政专业以外的专业课教师以及基础课教师则应该根据与本课程有密切相关的思政内容进行引申拓展教学,使思政课、专业课、基础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串联,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在课堂教育方式上,课前,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可以先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进而主动学习理论知识。课中,教师应该具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具,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后,可以与学生密切互动,让学生成为发言的主动者,愿意向大家阐述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还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来讲解对自己新思想的看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知识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大脑和心里。

还可以运用云班课、雨课堂、学习强国等网络教育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学习方式。借用媒体网络的快捷性和资源的庞大性,为我们的思政课堂丰富内容,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线上线下教学的共同进行,让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五)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一方面要进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另一方面是要进学生的头脑。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需要一支思想信念坚定的教育队伍。有些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思想政治修养不够,政治性不强,没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在教育队伍中只是混口粮,得过且过。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讲不出真正的信仰的,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也帮助不了学生培养理想。因此,培养一批真正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负的教育工作者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率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装进头脑,对思想坚信不疑,才能发自内心地、自信而明白地把思想政治课讲好,才能打动学生、影响学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入学生的头脑,就要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学生很叛逆,一讲到思想政治课就认为是“洗脑”课,认为在唱高调,不爱学。针对这种学情,教师千万不要着急,不要恼怒,学生的不良情绪要“宣”而不是“堵”,要尊重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正视学生在青春期充满怀疑和矛盾的思想。教育者要心平气和地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再找出学生想法的不当之处,加以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的思想教育。这就好比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是灌不进别的东西的。学生的头脑就好比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如果已经装满了其他负面的东西,教育者就很难把正确的东西强塞进去,只有帮助学生清空了自己的杯子,才能重新灌装新水活水,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地装进学生的头脑。

三、结语

尽管学术界对“大思政”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课堂、课堂思政、校园思政、社会思政等多维度的思政教育理念已得到越来越多认同。

少年强则国家兴,青少年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着实现民族富强复兴的重任,中国的未来需要一代代青年的不懈努力和接力。当前,改革开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要面对各种内忧外患,青少年必须学习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投身于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与时代同行,成就个人梦和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大教育需要大视野[J].新教师,2013(2):22.

[2]梁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28(3).

[3]林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长效机制研究[J].德育研究,2018(10).

[4]邱灵,米丽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学、研、宣、践”体系建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1).

[5]新華社.习近平这样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Z].人民网,2017-10-23.

[6]新华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从党的十九大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Z].人民网,2017-10-23.

[7]马振清.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8]荆兆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建设思路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大思政思政特色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