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进程下的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

2020-05-11 12:18张培菡刘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俄罗斯

张培菡 刘畅

摘 要:在欧洲教育一体化发展、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趋势下,俄罗斯于2003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俄罗斯高等教育经历了整体改革阶段与深化改革阶段,其高等教育的学位体系、教育结构、质量保障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推动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博洛尼亚进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1-0016-03

在苏联解体后的十年,由于国内政局混乱、经济持续下滑、民族矛盾突出,俄罗斯教育度过了艰难发展的十年。随着普京就任总统,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稳定向好,迈向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在教育上积极回归欧洲,于2003年正式签署《博洛尼亚宣言》,成为欧洲教育共同体的成員国,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俄罗斯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一、“博洛尼亚进程”的概况

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博洛尼亚进程”应运而生。在《博洛尼亚宣言》及2001—2009年每两年召开的会议公报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内容:建立易理解可比较的学位体系;建立欧洲学分转换制度;建立本科—硕士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保障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欧洲师生和学术人员流动;采用“学历文凭对等附录”[1]254—255。

2010年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正式启动[2],“博洛尼亚进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后,2012—2018年的三次会议将博洛尼亚目标推进到2020年,并强调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内外对话[3]。新会议及公报继续深化了前十年的各项措施:计划构建自动化认可体系以加强学分及学历互认;深化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促进学生和学术人员高质量流动;增强高等教育的包容性、促进社会维度发展;提升学习成果有效性、培养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以满足欧洲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俄罗斯融入“博洛尼亚进程”的动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始终没有放弃重振大国雄威的理想。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为此时的俄罗斯推动高等教育内部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回归欧洲的文化需要

欧洲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概念。俄罗斯主要政治、经济中心都在欧洲,在文化上与欧洲也是同根同源的。苏联解体后十年的艰难发展令俄罗斯人对欧洲繁荣且现代化的教育心生向往。普京认为,融入西方,加强与欧盟的关系是俄罗斯的“基本选择”。因此,在加强与欧洲的科教文化交流中,俄罗斯将高等教育融入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视为回归欧洲的重要通道,融入“博洛尼亚进程”是必然结果,也是历史选择。

(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政治经济需要

新世纪以来,国家的软实力因素对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俄罗斯将教育开放看作是国家竞争力的前提,将高等教育视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并将21世纪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三大任务(21世纪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最重要的三大任务是国际化、市场化与大众化)之一的国际化提升至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俄罗斯融入“博洛尼亚进程”的根本目标是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高其在世界教育服务市场的吸引力,拓展地缘政治影响空间,并强化俄罗斯的国家安全[4]。

(三)高等教育系统改革的内部需要

俄罗斯传统高等教育体系非常独特,其教育结构是单层的。高校主要按照专业进行教学,培养持有技能证的“专家”,学制5年,获得专家文凭;继续深造可通过考试或推荐攻读副博士学位,学制3年;在学术领域取得创造性成果者,可经过专门委员会审议获得博士称号。严格来讲,俄罗斯副博士和博士是大学后教育,博士不是学位,而是一个人在学术领域取得高成就的称号。

由于与世界各国学位体系的差异较大,在俄罗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较难得到其他国家的相关认定。对此,俄罗斯1992年颁布了《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一些高校按照规定试点“学士—硕士”的多层次培养[5]239,但学生人数和专业非常有限。此外,当时的法律与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目标不一致;教育计划适应劳动力市场现实需求的灵活性不足[5]236等问题也显示了俄高等教育系统不能适应现代化要求,影响了俄在世界教育市场的吸引力。2001年,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了《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其目标是在保持基本特征与对应个人、社会和国家紧迫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现代教育质量。改革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与“博洛尼亚进程”的原则相契合,因此,融入进程有利于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的达成。

三、俄罗斯融入“博洛尼亚进程”的进展

(一)整体改革阶段(2003—2010年)

1.建立两级学位体系,同时保留传统培养方式

2003年起,俄罗斯开始在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等重点技术大学的技术学科中试行多级学位体系。至2004年底,进行试验的技术性学科扩展至80多个。2005年,俄罗斯通过了《关于对〈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和〈俄罗斯联邦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的修改》,确定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引入学士—硕士的两层培养体系,同时保留传统的“专家”培养模式。学士学制4年,硕士2年,“专家”不少于5年,但学士、硕士、专家被看作是高等教育的独立层次,对应不同的教育标准,独立进行鉴定并授予相应证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专家技能证[1]259。

2.引入学分制,采用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

在欧洲学分转换体系中,学士3—4年修读180—240学分,硕士1—2年修读60—120学分,博士为180—240学分;25—30学时为1学分,每学年共34—40周。而俄罗斯一直以学时为学生培养的基本单位。2002年,俄罗斯颁布了《关于制定高校大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内容掌握情况考察程序的组织工作》,规定:36学时为1学分,每学时45分钟;每周不超过54学时;1次学期考试为1学分……2004年《高校使用学分制组织教学过程的示范章程》进一步细化了学分的相关规定。2005年俄罗斯颁布第215号令,2006年颁布第77号、第173号令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并最终确定了学分制的实行。截至2008年,俄罗斯16%的高校都引入了学分制[1]262。

3.建立易读可比的欧洲学位附件

为提升本国毕业生学位在欧洲劳动力市场上的认可度,俄罗斯1999年加入了《里斯本公约》。在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后,俄罗斯部分大学开始尝试向有意向的大学生发放毕业附件。2005年《为〈实现博洛尼亚宣言〉规定,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体系2005—2010年改革措施计划》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文凭附页样例及大纲统一分类体系,翻译俄语相关课程为英语,建立相关信息查询网站,并在毕业文凭上添加附页与欧洲相兼容等[6]44,42。同年,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通过第126号令,确定在一批优秀大学内引入与欧洲一致的高等教育学位附件。

4.促进学生与学术人员的学术流动

为加强学术流动,俄罗斯从法律保障、财政支持、配套措施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2005年颁布的《改革实施计划》不仅为大学师生的流动提供法律支持,还建设资助金体系保障交流的顺利进行。在具体实施上,俄罗斯努力提升高校教师劳动薪资,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为来俄留学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咨询、社会、医疗、文化服务等。同时,俄罗斯建立了学术流动委员会,积极参与国际教育项目。此外,俄罗斯还增加了财政拨款以促进跨境交流项目的发展。

5.完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

俄罗斯早在1992年就确立了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认可、评定、国家鉴定。在国家层面上,2005年俄罗斯开始实施新认证指标体系,提高了对高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大纲、从一种形式转入另一种形式的要求。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参照欧洲标准制定了第三代高等教育国家标准,拟定了职业教育大纲,还联合教育协会、学者针对各专业制定了相关保障措施。一批高等学校分校、颁发国家样式毕业证书的非国立高等学校也需要重新接受鉴定以取得新的办学许可。在学校层面上,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敦促各高校组织研讨班解读条款,根据欧洲通行的质量要求建立自身的校内质量监督体系,使用ISO9001:2000国际质量标准实施内部管理,敦促高校根据ENQA标准和方向引入大学生知识评价系统、教师工作活动质量评价程序。

(二)深化改革阶段(2010至今)

2010年“博洛尼亚进程”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俄罗斯也进一步深化了高等教育改革。

在推动学分及学制改革上,俄罗斯在保持本国特色上进一步加强接轨。2011年俄罗斯颁布了新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以推进学分改革,提升各高校ECTS采用率。根据2013年新版《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俄高等教育包括三个阶段(见下页图):本科学士;专家和硕士;高技能人才培养,即副博士和博士教育,其中还包括:临床硕士、表演类副博士和高等军事院校研究生班。目前,俄高等教育一般为一学年36周。本科生每周最高课时量不超过54学时(包括上课的27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硕士生每周上课时数平均为14学时[6]50。

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上,俄罗斯也通过新的法律做出了相关规定。《俄罗斯联邦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监督及认定对象、组织专业公共认定的权利。《教育活动国家鉴定》进一步确立了国家鉴定的程序,《教育活动认定》明确了教育机构取得教育活动权利的认定要求[7]。2014年俄罗斯国家认证中心正式成为ENQA的全权成员,引入教育活动质量的独立评价体系。俄政府还通过高等教育机构办学效益测评,对不合格的高校和分校进行了优化和重组,截至2015年9月,俄联邦共有950所高等教育机构(国立高校548所,非国立高校402所)和近1 300所分校,比前一年减少了19所高校和100余所分校。

为加强高等教育建设,俄罗斯还提出了多项高校发展计划并给予财政支持。2012年普京提出“5—100计划”,要求“到2020年有不少于5所高校进入世界大学排名榜前100名”。次年俄联邦财政拨付90亿卢布给入选计划的15所大学,2017年该计划的国家预算拨款达到103亿卢布。2015年,俄罗斯启动了建设“支点大学”计划,在各联邦主体选拔一些大学予以重点建设,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截至目前,支点大学共计33所,建设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7]。

此外,在欧洲高等教育区俄罗斯2012—2015国家报告[8]中,俄罗斯还提出会在未来:建立新的继续教育制度,对人员进行培训和再培训,计划对军人和退役军人等进行持续培训;建立外部独立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持续职业培训需求者建立支持系统,支持企业培训计划和重新培训人员。

四、结束语

融入“博洛尼亚进程”是近20年来俄罗斯“迎向西方”融入欧洲文明对外战略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俄罗斯不仅以开放的姿态敢于迎接来自欧洲对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检验,更积极推动本国教育改革,构筑能够被其他国家所认可和接受的教育。在融入中,俄高等教育的学位体系、教育结构、质量保障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其教育现代化。

当然,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虽有喜人成效,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目前,俄多数高校都获得了学士培养许可证。但受传统影响, 俄罗斯劳动力市场对学士学位的认可受限, 许多企业仍倾向于雇佣持有专家技能证的学生,学生为此大多本科后延长学习以获得硕士学位及专家技能证。在学分转化系统上,俄高校也需要进一步推进,《博洛尼亚进程实施报告》(2015)显示,47个国家中仅有阿尔巴尼亚、俄罗斯和英国3个国家高等教育ECTS采用率低于75%。在国际学术流动上,外国留学生赴俄留学人数占世界留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较低。2016—2018年数据显示,来俄留学生的来源国主要为哈萨克斯坦、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土库曼斯坦等,大多数都是周边独联体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教育市场中不占优势。

不过,“博洛尼亚进程”的宗旨就是在各国保持本国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欧洲国家高等教育交流,因此,俄罗斯在融入“博洛尼亚进程”中因教育传统及国情与欧洲国家迥异而带来的复杂性是必然的。建立与欧洲国家教育观念互通、教育地位互认、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责任共担的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对俄罗斯来说既是一次提升的机遇,又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未来,在融入“博洛尼亚进程”方面,俄罗斯还会繼续坚持已获良好成效的改革措施,努力解决产生消极影响的问题,努力向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俄罗斯
在俄罗斯感受“五一节”
俄罗斯猫展
战机在叙被击落惹恼俄罗斯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2012——俄罗斯别无选择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
墙怎么倒了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