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美声唱法技巧提升雷剧唱腔行腔的可行性构想

2020-05-11 06:02陈朝莹
祖国 2020年5期
关键词:唱腔戏曲

摘要: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戏曲之一的雷剧,虽享有较高的声誉,但是它的受众度并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从雷剧唱腔的分析和研究出发,以科学的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进行学习与借鉴,以确保雷剧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雷剧   美声发声技巧   唱腔   戏曲

雷剧作为广东四大汉剧之一,于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主要流行于广东雷州半岛地区,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但是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娱乐方式丰富多样,艺术品位也日趋提高,戏曲艺术普遍面临艺术工作者和观众年纪偏大,戏曲市场遭遇下跌的局面[1],为了使雷剧也摆脱这一局面的困扰,必须改良传统的雷剧唱腔技巧来贴合现代声美艺术的审美追求。本文通过借鉴科学的美声唱法技巧来提升雷剧唱腔行腔的品质探究,期望能为今后雷剧的相关艺术文化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

一、关于雷剧

雷剧作为广东四大汉族戏曲之一,主要流行于广东湛江雷州半岛地区。雷剧经过雷州歌、姑娘歌的发展,后因粤剧的蓬勃兴起,开始对其借鉴模仿逐步形成而来。其在表演形式上与粤剧较相似,但雷剧使用的歌唱言语是雷州方言,它的唱腔行腔也和粤剧有着较大的差别。当地人民在节庆、喜丧等活动时都会有雷剧的表演。

二、雷剧唱腔和美声发声技巧的异同比较

(一)发声技巧比较

声乐演唱的发声技巧、方式是决定不同流派唱法的重要因素,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演唱流派,从演唱的基本原理上来看,其发生原理过程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呼吸器官将气体呼出,气体流经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声的[2]。但是在具体的发声细节上,雷剧唱腔和美声唱法的发声技术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以下从雷剧唱腔中的“大本嗓”技巧、“二本嗓”技巧以及“大本嗓”与“二本嗓”两种相结合的这几种发声技巧类型进行比较,进而对比美声唱法发声技巧的异同。

1.“大本嗓”技巧的运用

戏曲中的“大本嗓”技巧也就是声乐中的真声技巧。“大本嗓”歌唱技术在我国民间音乐的歌唱使用中十分广泛,各地的戏曲也受当地民歌的影响而应用唱法技巧于戏曲中。雷剧角色中的老武、老旦、净角、丑角等在演唱过程中都大量使用“大本嗓”。虽然“大本嗓”在应用的过程中,声音有粗旷、明亮、音量大、豪放等优点,但是它同样存在着音域太窄、高音较难唱上去、声音穿透力不强等局限性,这一特征也限制了雷剧唱腔中音高音调的作品不多,雷剧的音乐作品创作中音域受限。另一方面,由于“大本嗓”使用广泛,就音型特点在雷剧中的表现而言,缺少女性的清丽柔和、委婉灵活和男性的富有弹性的音质美感。

2.“二本嗓”技巧的运用

“二本嗓”就类似于美声唱法中的假声唱法技巧。“二本嗓”的歌唱技术虽说是戏曲中常使用到的歌唱技术,但是在雷剧唱腔中,“二本嗓”的应用并不是很广泛。在以“大本嗓”为主,“二本嗓”为辅的雷剧唱腔中,“二本嗓”只是在部分女性和少数的男性的角色中使用,且演唱的过程中多处于分离的状态,尽管雷剧演唱者近年来也尝试借鉴美声唱法那样运用假声技巧,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是声音并没有使真假声统一起来,就目前取得的进步而言,声型也只是属于“小嗓”的演唱技巧,诸如当今通俗唱法中的一些技巧。由于雷州方言的發声位置较低,声带的发声张力较弱,这种相对没那么紧致的声带发出的声音,不但有气声振动的成分,也有声带边缘振动的成分。尽管这种发声状态虽脱离了日常语言交流状态的本嗓,但依旧和“大本嗓”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故难以有较高品质的“二本嗓”音响效果。

3.“大本嗓”和“二本嗓”结合技巧的运用

高音区的“二本嗓”与低音区的“大本嗓”相结合的发声技术,不但弥补了单用“大本嗓”或“二本嗓”的缺陷,同时又综合两者的优点,其发声技巧在戏曲中的应用也是较广泛的。在雷剧唱腔中,由于高音调的雷剧作品并不多,在需要使用的高音区的“二本嗓”运用仅是点到即止,而低音区技术使用是以“大本嗓”为主。因此,在这两种唱腔技巧的交替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音色不统一和层次过于分明的情况。

然而美声唱法注重发声技巧的统一和谐,注意强调不同的发声状态在技法中的过渡衔接,使人听起来没有明显的发声方式转换的痕迹。相比于雷剧唱腔而言,美声唱法较少使用真声,多用假声和混合真假声,注重用较小的嗓音力度和合理的气息去控制声音。虽然美声唱法的基本发声在各个声部间的发声技术基本一致,但是和雷剧一样,在不同的人物角色的唱法技术方面仍存在的一定的差别。如女高音的“花腔”技巧、男声的“咽音”技巧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发声技巧在美声唱法应用中进一步细化和优化了美声唱法,从而生动形象地塑造音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丰富音乐情感[3]。

(二)呼吸方法的比较

在戏曲中普遍主张气息要深,讲究“气沉丹田”,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贯通于顶”,雷剧亦是如此。雷剧演员演唱时,喉咙开度并不大,一般使用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强调口腔打开,软腭抬起,口鼻快速吸气。在声乐技巧的感性层面上来说,即控制声音从后脑勺传到前额,以求发出的声音线条细腻清晰,音色明亮,同时还要在整个演唱过程中保持气息流经上丹田、下丹田以成一条直线,使声音始终搭在气流上。这种呼吸法与美声唱法的胸腹式呼吸法有些相近,即是横膈膜下沉,以横隔膜作为动力点,同时高位置寻找声音点的技术原理是一样的。

戏曲演唱讲究声音的连贯性,如京剧的“一口气”技巧。而雷剧中的“一口气”就显得有些短促,由于雷剧唱腔中每唱一句词或一段词时都会有较长的打板节奏,演唱者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气息呼吸,即使在快板类作品中的演唱也是“快吸快唱”,但仍有充裕的呼吸时间。因此,和京剧相比,虽然雷剧的“一口气”显得没有那么冗长,但听起来仍是连贯流畅的。

在美声唱法中,呼吸的作用也是尤为重要的。美声唱法注重腰腹部的弹性灵活扩张,横隔膜会随着吸气进入的气流下沉,用保持扩张状态时的嗓音发声,利用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在歌唱中对抗的力量,使声门下的气息保持稳定的气压,在这整个呼吸运动过程中,强调全方位的呼吸器官都参与扩张运动。通过均匀地控制运气发声,使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圆润、深沉、柔和,达到连贯流畅的音响效果。

由此可见,无论是雷剧唱腔还是美声唱法都注重呼吸对歌唱的重要作用,强调呼吸技术离不开腰腹部力量的支持,但也存在着如上所述在具体运用方面的差别。

(三)歌唱共鸣的比较

歌唱的共鸣大致分为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和胸腔共鸣这几大类。在雷剧唱腔中,鼻腔共呜和口咽腔共鸣的使用居多,老旦和男性角色常以真声来演唱,他们注重突出口咽腔共鸣以达到“大本嗓”苍劲质朴的歌唱音响效果,其在演唱时口腔开度不大,声波在软腭处形成较多的共鸣感。以口咽腔共鸣为主的演唱中,在低音区的处理上则会加入一定成份的胸腔共鸣,以达到自然纯朴的效果;在处理高音区时则又会加入较多成份的头腔共鸣,以追求音色的亮度。其中,旦角为了风格的需要,则会强调“小嗓子”,较多强调声音的高位置,声音的细线条,使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的感觉更强烈。

而美声唱法和雷剧唱腔的声音共鸣效果追求不同,美声唱法会更注重整体的腔体共鸣的作用,以强调歌唱共鸣腔体的和谐统一。美声唱法要求演唱者的声音共鸣主要集中在咽腔、软腭上提、喉器向下移动、会厌上举、咽肌直立等,为声音找到鼻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连接提供条件[4],从而促进歌唱各个共鸣腔体的统一。美声唱法认为头腔共鸣讲究高位置的安放,使作品的整个音域中的每个音都获得明亮的色彩,同时肯定胸腔共鸣作为声音的支点和基础。在歌唱时,强调胸腔共鸣贯穿始终,即使是在高音区演唱时也要加入胸腔共呜,才能获得强大的声音穿透力。

三、雷剧唱腔对美声唱法的技巧借鉴

美声唱法作为当今声乐界公认的科学歌唱方法,其精华应当被传统的中国戏曲所学习借鉴,雷剧也应当如此,吸取其精华加以提升本剧唱腔的品质。

(一)发声技巧的借鉴

传统的雷剧使用“大本嗓”较广泛,因此使雷剧的表现声音听起来较为“白、直、亮”,为了改善雷剧这种唱腔的发声特点,应当借鉴美声唱法中常用的假声技巧和混声技巧,增加声音的圆润感,让声音听起来更为柔和松驰,这就要求雷剧演唱者在平时的声音练习中要注意拓宽练声的音域。在换声区时,找到换声点,根据咬字的不同而适当调整嘴形,发声点始终挂在面罩上,积极调动歌唱的各类肌肉群,同时注意嗓音不可发紧,喉结不可上提。尤其是男性演唱者在练声当中要注意声带的紧闭练习,以增加男声的嗓音弹性感。

(二)呼吸技巧的借鉴

尽管在雷剧的演唱中,句里行间会有足够的打板间奏供演唱者进行气息的调整,且也肯定腹部“丹田”的作用,但是雷剧一直处于去粗取精的发展状态中,加强雷剧演唱者的呼吸练习不仅是适应雷剧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雷剧唱腔中表现“声断气不断”的艺术表现水平,因此也应当借鉴科学的美声唱法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的技巧。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要求演唱者在运用气息进行歌唱时,先要口鼻并用快速把气吸到肺里,用横膈膜的力量保持住,利用呼、吸肌肉群产生的对抗力作为气息的支点,在运气发声时要利用腹部和腰部的力量来控制气息,使气息能持续、积极地给声音提供支持,保持声音的流动感。

(三)共鸣技巧的借鉴

在共鸣位置的安放上,雷剧中的共鸣焦点相比于美声唱法的焦点较低,以致于发出的歌唱共鸣感效果不佳,因此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共鸣技巧时要着重考虑共鸣腔的高位置安放,即找鼻音色彩感。同时,在发声的上端要营造一个足够大的共鸣室,也就是美声唱法中咽音技巧要求的“会厌卷唱”,即是在会厌的周围做一个人造的类似管状的共鸣室,以扩大声音的共鸣感,使得泛音传播的更远,同时也能减少演唱者喉肌的疲劳,保持青春的嗓音音质。雷剧唱腔常以鼻腔共鸣和口咽腔共鸣的使用居多,但是这种局部共鸣在当今声音艺术审美的要求中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获得更优良的音响共鸣,必须学习美声唱腔那样重视全方位的歌唱腔体的共鸣,以达到为声音的助力和美化效果。

四、结语

为了使雷剧更好的进入声乐爱好者市场和青年听众市场,借鉴吸取美声唱法的优良技巧是十分必要的。作为雷州半岛的子民们有责任把本土雷剧这一传统戏曲弘扬传承下去,保持雷剧的活力,相信这一朵粤西传统艺术奇葩必将在艺术长河中长盛不衰而不断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许泽江.雷剧唱腔在舞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戏剧之家,2017,(10).

[2]甘詠梅.传统民歌与雷州歌相比较之研究[J].戏剧之家,2014,(14).

[3]滑静.论京剧唱腔与歌剧美声唱法之异同[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9).

[4]杜思伟.广东雷剧艺术审美形态特征探微[J].大众文艺,2017,(08).

(作者简介:陈朝莹,现就读南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2018级学科教学(音乐)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唱腔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浅谈藏族唱腔美学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