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翻译

2020-05-11 06:15邹宇
青年时代 2020年5期
关键词:苗族

邹宇

摘 要:随着近年来凤凰古城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慕名而来。离古城景区不远处的苗寨因其独有的名风名俗和充满异域色彩的独特文化自然也成为来访外宾必去的景点。作为占凤凰人口半数以上的少数民族,苗族应借助凤凰旅游急速发展的机遇,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本文从凤凰苗族特色词汇的翻译出发,以深度翻译为理论框架,探究深度翻译理论对于民族特色词汇翻译的指导意义。探究得出运用深度翻译理论通过为译文加注释的翻译策略,能够更好的展现民族特色词汇背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

关键词:苗族;少数民族特色词汇;深度翻译;文化旅游外宣

一、引言

凤凰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八县市之一。苗族是凤凰县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8年末,凤凰县总人口43.1万人,常住人口33.97万人,其中苗族25.47万人,占总人口的59.1%[1]。近年来,随着凤凰古城旅游的日渐兴旺,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凤凰苗寨作为凤凰古城景点之一自然也受到了国外游客的青睐。然而,由于凤凰苗族独特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使得反映苗族文化的词汇极富名族特色,如果只是将这些特色词汇简单直译成英文而不去考虑这些特殊词汇背后文化,可能会造成外国游客对凤凰苗族文化的曲解,降低凤凰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质量。因此,对于凤凰苗族特色词汇的翻译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整个苗族旅游文化外宣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具有凤凰苗族独特文化的词汇中,“赶边边场”“爬刀梯”“苗家酸汤鱼”以及“苗族锉花”这几个具有鲜明苗族文化特色的词汇依次反映了凤凰苗族的婚恋、祭祀、饮食以及服饰文化。因此,不断地发掘这些少数民族特殊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展开民族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探讨其翻译策略,对于保护和传播凤凰苗族特色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二、理论依据

(一)深度翻译的来源

英国分析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最早提出了深度描写这一术语,在此之后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在他寫的论文《深描: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借用了这一概念,提出将“深度描写”作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即主张通过缜密的细节表现被研究者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兴趣、利益和动机。对于深度描写格尔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他对这一方法进行了形象化的说明和解释。格尔兹引述了赖尔关于抽动眼皮的事例用以说明意义的多层次性。赖尔研究了两个小男孩互相快速眨眼这一行为,认为人们观察到的只是表面的行为,而行为背后有各种隐含意义,可能是传递某种信息或是模仿他人动作。格尔兹认为,只有充分了解这一行为的具体语境后才能理解背后的含义。如果只是描写两个小孩互相眨眼则为浅度描写,若将这一行为背后所暗示的信息详细描述,则为深度描写。由此,格尔兹认为人类学日志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描述问题的表象及形式,更应该做的是解释人类行为背后体现的人性和文化含义,以达到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这与翻译有着类似的目的。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之后基于人类学“深度描写”这一概念的启示提出了“深度翻译”的理论。深度翻译理论指出应在翻译中充分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寻求实现文化互动的方式。阿皮亚根据格尔兹人类文化学的相关论述,提出了一种在译文中通过添加注释或注解来表现源语中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的翻译策略。阿皮亚建议译者可以通过添加注释、评注或序言,构建出一个让读者与文本的文化和历史进行交互的空间,帮助他们解读源语文本,真正实现对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深度翻译理论的必要性

从笔者收集的介绍凤凰苗族的旅游资料来看,大部分旅游材料对于涉及民族特色文化的词汇都没有提供相应的译文,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旅游部门对于苗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宣传还不够重视。少部分提供了翻译的旅游材料中笔者发现对于一些民族特色词汇的翻译大部分都是借用汉语拼音或者使用英语现成的词汇来表达英语国家中并不存在的文化现象。像这样把一些具有丰富苗族文化内涵的特色词汇生搬硬套地“翻译”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貌合神离”,使得译语读者一头雾水。由于凤凰苗族所处的独特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导致反映文化的词汇极富民族特色,而且这类词汇通常在英语中是没有现成可以恰当对应的词语。由此,寻找一种可以更好的表达苗族特色词汇背后深厚民族传统的翻译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由阿皮亚基于人类学深度描写方法而来的深度翻译理论提醒译者通过加注释的方式,可以帮助目标语受众更好的理解源语文本。将此理论运用于凤凰苗族特色词汇的翻译当中,就可以尝试通过加注释的方式,将苗族特色词汇背后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注释中表达出来。与此同时也启发了我们,作为译者,我们的工作并不只是为纸上印刷的文本进行语言的转换,更多的时候译者的工作应该和文化人类学的学者一样,对少数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行研究。由此,笔者将尝试运用深度翻译理论,首先对苗族特色词汇背后的文化习俗进行考证研究,然后再将结果通过为译文加注释的方式,把苗族特色词汇背后独有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更好的传达给目标读者,把读者置于更为丰富的文化环境中,加深他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苗族文化特色词汇翻译策略

富含苗族浪漫气息的“赶边边场”,是凤凰苗族婚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的“赶场”其实是苗族“赶集”的意思。这一天,苗民把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拿到集市上卖掉,买回所需要的物资。在凤凰县各个乡镇,赶场的日子非常多。一个地方一般是5天一场,邻近乡镇相互把赶集的时间错开,如禾库镇是逢一、六,腊尔山镇就是逢二、七,这样附近村民基本上每天有集可赶。在笔者收集的关于凤凰苗族介绍的旅游材料中对于这个词的翻译大部分都是采用汉语拼音的方式,这样的翻译完全达不到苗族文化外宣的目的。另外一些材料将“赶边边场”简单的直译为“fair”且没有加上任何的注释。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可能会使外国游客产生误解,把苗族的“赶边边场”和他们所认识的“赶集”等同起来。由于苗族青年婚前恋爱比较自由,他们的社交婚恋一般也就是在赶场的时候完成,称为“赶边边场”。根据《凤凰县民族志》的记载,赶场当天未婚青年男女身着苗族盛装,在田垦边、树林里、山坡上,成群结队,男女各成两列,相互对歌。“女先唱以诱马郎(马郎即未婚男青年)。歌毕,男女谈合,殊有音节听之亦爽爽怡人。”因此可见,“赶边边场”里面的“边边”其实表示的是苗族青年男女在赶场的周边展开的恋爱活动,并不是通常意义上赶集的意思。深度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应该对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有深刻理解,并凸显这一群体的文化特质。因此,在翻译“赶边边场”这一苗族独有的婚恋文化的时候有必要体现这一文化特质的群体性,即需要先翻译民族。在我国,苗族被统一称为Miao,故可用Miao来表现“赶边边场”的民族归属性。由此,“赶边边场”就可以译为“Miao fair”。另外,根据深度翻译理论可以通过加注的翻译策略,就可以尝试在译文的注释中凸显苗族这一赶集方式背后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并在加注中着重体现凤凰苗族的婚恋文化。由此,“赶边边场”就可以试译为:

Miao fair

(Miao fair takes place every five days. During that day, young people gathered around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fair and start to sing love songs to each other. Each song stands for ones love and intention.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with each other will start a relationship after the event. The Miao fair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ir dating culture. Looking for ones true love through singing has been the Miao peoples unique tradi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for it is one of the most primitive and romantic ways to show their love.)

爬刀梯是苗族还傩愿祭祀仪式中庄严神圣的程序之一,充分表现苗族人民祭祀祖先时心灵的虔诚和苗族人民向祖先祈祷时感情的真挚,具有十分神秘的苗族巫文化色彩[4]。在笔者走访的凤凰城内几处表现凤凰苗族文化的篝火晚会中都有所见。爬刀梯往往在晚会中央空敞开阔的坪坝举行。先将一根高大坚实的木杆立在坝中,杆上呈梯级状插着数十上百把锋利无比的大刀,使整根木柱形成一架望去寒光闪闪、令人目眩心惊的刀梯。爬刀梯之前,都要由苗巫师先做法事。法事完毕,苗巫师就会赤脚踏着锋利的刀刃,一步一步爬上十数米高的木杆顶端。这一仪式充分表现了苗族人民祭祀祖先时心灵的虔诚和苗族人民向祖先祈祷时真挚的感情,具有十分神秘的苗族文化色彩。在笔者收集的所有苗族晚会节目单上都没有出现“爬刀梯”这个词的英文翻译,这对于喜欢体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国游客来说无疑造成了困扰。笔者认为在英译这个词的时候如果没有先利用“深描法”对这一独特祭祀文化背后的民族文化习俗进行考证而直译出来,容易造成外国游客通过字面意思将其误解为凤凰苗族的一项特技表演,极大影响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在处理译文的时候可以先将“爬刀梯”直译为“Climbing a Ladder of Knives”,但并不能止步于此,必须通过为译文加注的翻译策略,利用深度翻译理论,在注释里将“爬刀梯”所代表的苗族祭祀文化和民族情感凸显出来,故可将“爬刀梯”译为:

Climbing a Ladder of Knives

(A sacrificial ceremony for the Miao people since ancient times. It is often held on the festivals or some important days for worshipping the ancestors in the Miao village. The location of this ritual usually takes place on a spacious square where a high round post with 36 sharp broad swords inserted horizontally is set in the middle of the square. Usually, this ritual is conducted by local Miao wizard. After a brief ritual, he begins climbing the ladder step by step treading on the edges of the knives. The ceremony is Miao peoples unique way of expressing their piety and devotion towards ancient gods. Moreover, it also shows Miao peoples breathtaking courage.)

凤凰苗族人爱吃酸食,苗寨中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老蹿”(形容走路无力)的说法。在酸食菜肴中,尤其以酸汤鱼这道菜最为有名。“苗家酸汤鱼”这道菜生津开胃、祛湿驱寒、提神醒脑,为常年居住在湿寒大山深处中的苗族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为了苗族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其主要原料之一就是苗族人自己田里養的稻花鱼,这点体现了苗族人“稻田养鱼”的稻作文化。另一主要原料就是自家坛子里泡的酸汤。其中酸汤的泡制尤为重要。凤凰苗族人的酸汤主要是将洗好的菜叶放入米汤里发酵制作而成,这与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主要利用西红柿制作的酸汤不太一样。把泡制好的酸汤和田里抓来的稻花鱼搭配可以解除鱼的腥气,令这道菜独有一番风味。这道菜的制作手法较为简便,首先将稻花鱼放入油锅中炸至两面焦黄,之后加入生姜、大蒜、盐、酱油,最后加入酸汤一起闷煮入味。因此,根据深度翻译理论,为了体现这道菜的民族性,可以先将“苗家酸汤鱼”译为“Miao fish in sour soup”,和其他地区的酸汤鱼区分开,然后再通过对译文加注释的方式,用译文补充“苗家酸汤鱼”这道菜形成背后苗族人喜爱酸食的饮食习惯以及传统烹饪手法。由此,“苗家酸汤鱼”可以试译为:

Miao fish in sour soup

(It is a home-made dish of the Miao people. The fish is fried until light yellow, and then braised with sour soup,ginger,garlic,salt and soy sauce for more than 10 minutes. One of the main ingredients for the dish is fish caught in their own paddy field, for it is the tradition of the Miao people to breed and catch fish in the paddy field. Another one is sour soup made of vegetables pickled in rice soup, which is the most essential part of the dish, because it not only removed the fishy flavor but also added sour taste to the dish.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main ingredients in the dish helps to stimulate Miao peoples appetite.)

凤凰的“苗族锉花”是以独特的工具和加工工艺在纸上锉出具有纹样图案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不同于汉族民间剪纸的独特艺术样式,因为它是用凿刀锉出来的,所以可以说是别具凤凰苗族特色的剪纸艺术。它不仅被广泛的应用在苗族传统节日以及婚庆的装饰上,而且也是苗族男女老少服饰上必不可少的装饰物。这也让“苗族锉花”成了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虽然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将锉花直译为“paper cutting”,但为了和北方传统的剪纸艺术区分开突出凤凰“苗族锉花”独特的民族性则需要在paper cutting前面加上代表苗族民族性的Miao,所以“苗族锉花”就可以译为“Miao paper cutting”。之后就需要利用注释将苗族锉花与北方的传统剪纸解释一番,以免造成外国人对这一艺术的曲解。与此同时,苗族又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学校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来实现。再加上“苗族锉花”这一艺术形式是苗族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苗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独特的艺术也传递着苗族对于民间神灵的衷心祝祷和美好祈愿。因此,在为译文加注释的时候需要凸显“苗族锉花”这一艺术形式在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承担的重要作用,并描绘出苗族人透过“苗族锉花”表达的民族情感。由此,可将“苗族锉花”译为:

Miao paper cutting

(Unlik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per cutting from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Miao paper cutting uses knife instead of scissors to create this exquisite work of art and employs unique processing technics. Having no written language, the Miao paper cutting has also serv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ome schooling and a carrier for their unique art and profound history. It is also a unique art form, from which we can sense Miao peoples sincerity and good wishes to their gods.)

四、结语

笔者借助深度翻译理论对四组凤凰苗族特色词汇“赶边边场”“爬刀梯”“苗家酸汤鱼”以及“苗族锉花”进行了翻译。方法上主要是通过深度翻译理论提出的为译文加注释的翻译策略,对民族特色词汇背后的文化进行深度理解和考证,然后在译文的注释中充分体现了这些苗族特色词汇背后的民族文化、习俗以及民族情感。通过翻译实践笔者认识到翻译具有民族特色的词汇时不应该只解决文本的字面意图,而要先对这类词汇背后的民族文化习俗进行考证研究,然后再通过译文加注释的翻译策略把词汇背后深层次的含义表露出来,这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读者阐释原文的文化内涵。深度翻译理论采用注释的方式可以帮助译者补偿翻译中缺失的文化信息,同时外国游客通过阅读这些注释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增强译文的可接受度。这对于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策略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外宣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凤凰县统计局.凤凰县统计局关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3-17)[2020-01-01].http://www.fhzf.gov.cn/zwgk_49798/xxgkml/bmxxgkml_49803/fhxtjj/rsxx_23031/201903/t20190317_1132238.html.

[2] Geertz Clifford.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M]. New York: Basic Books,1973.

[3] Kwame Anthony Appiah. Thick Translation[J]. Callaloo, 1993(4):808.

[4]騰讯.凤凰民俗文化:爬刀梯[EB/OL].(2016-08-05)[2020-01-01].https://hn.qq.com/a/20160805/036814.htm.

[5]秦中应.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6]田茂军.乡土美学与民间理想的艺术礼赞——苗族民间锉花的审美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3-48.

[7]王婷.《苗族古歌》汉译和英译中的深度翻译比较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9.

[8]王雪明,杨子.典籍英译中深度翻译的类型与功能——以《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为例[J].中国翻译,2012(3):103-108.

[9]孙宁宁.翻译研究的文化人类学纬度:深度翻译[J].上海翻译,2010(1):14-17.

[10]刘彩霞.民族特色菜肴翻译研究——以苗族菜肴为个案[J].中国翻译,2015(1):110-113.

[11]王岫庐.试论“深描”法对翻译研究的启发[J].中国翻译,2013(5):10-15,128.

[12]贾文波.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J].上海科技翻译,2003(1):20-22.

猜你喜欢
苗族
对苗族服饰面料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考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丹寨苗族“祭尤节”
黔东南苗族锦鸡舞服饰
苗族古歌《仰阿莎》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56个民族56枝花 苗族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