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2020-05-11 13:43杨洁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问题解决思维导图

杨洁红

【摘要】本研究指出思维导图作为学生问题解决的工具,能帮助学生建构文章的结构及文辞、段落间的联系,促进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在综合分析思维导图的用法,科学依据及其与问题解决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观察,就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阅读中的问题解决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流程,使已有的研究更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关键词】思维导图;问题解决;小学语文阅读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Mind Map),是Tony Buzan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思维导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个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整个图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图。

(二)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思维导图作为问题表征与思维表达的工具,可以通过辐射形、链形、树形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问题思考的结构框架、分支流程、因果互动。其绘制方法一般有两种:手绘和电脑绘制。本文所讲述的是手绘的阅读思维导图,基本要素包括:主题或中心、关键词和连线、图标和色彩。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如下:1.在横向放置的白纸中央写上文章主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2.从中心向四周引出曲线主分支(一般为文章的结构),二级分支(结构下的内容),同时在线上写下关键词,相关内容用带箭头的虚线连接;3.尽量利用图标图像和色彩加以修饰;4.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实际是阅读研究的过程,是由“文”到“意”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把图画得精致,而应当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思维活动的过程;5.学习思维导图的初期,老师应通过示范指导学生找准文中的关键词、绘制的方法等。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阅读的科学依据

1.认知心理学现代图式理论

认知心理学现代图式理论认为,语文阅读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旧图式)与阅读文本中的新知识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建构新认知结构(新图式),或者对原有的认知结构(旧图式)进行调整、补充、丰富和修正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建构过程,是学生图式内部同化和顺应的功能性平衡过程。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促进语文阅读中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更好更快地修正自己的阅读心理图式,提高学习效果。

2.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语文学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个人12岁之后才进入抽象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导图作为形象化的思维再现,用结构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比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能明白事物之间、概念之间、问题之间等的相互关系和逻辑顺序。

二、思维导图与问题解决的关系

问题解决是重要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思维的目的。布鲁纳认为,人的知识学习过程就是编码系统形成的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对问题表征(即问题在头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的“编码”能力,是至关重要。而形成相关的问题图式,是做出合理问题表征的关键,它可以指导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

思维导图作为问题图式可视化的认知工具,用简易的图形表征问题间的结构关系,在使思维过程可视化的同时也对问题解决起到易化作用,将其应用于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将庞杂的学习问题有条理地安置在思维导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

在共性问题呈现时,教师可以把思维导图作为教的辅导工具,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支架式帮助。在个性问题扩展时,学生也可以把思维导图作为学的认知工具,帮助梳理自己的思路,将问题逻辑化。同时通过有趣味性的绘图,使学生享受阅读审美的愉悦。

三、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一)前提——建立语文阅读问题系统

围绕问题的学习不是單个问题解决的研究,而是一种整体系统的状态,。教学目标是让学习者把握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和思路。因此,系列问题的解决,应通过建立阅读问题系统,研究一连串问题解决的学习行为,探索一连串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思维导图虽然是以可视化手段支持思维激发和整理的工具,但它并没有提供“如何激发”和“如何整理”的思维技术。因此,建立阅读问题系统,了解其内部问题间的关系,是应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一个好的问题系统中,应该有许多主次分明、先后有序、功能各异的问题存在。因此,笔者借鉴了“五何”问题分类法建立语文阅读问题系统。“五何”问题分类法是由华南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的、从问题逻辑指向出发,对问题进行分类和界定的方法。所谓“五何”,是指“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

由何:即“由什么引出的”,多指向任务的布置或情境的导入,而非问题的设计;

是何:即“是什么”,指向一些表示事实性内容的问题;

为何:即“为什么”,指向一些表示目的、理由和逻辑推理的问题;

如何:即“怎么样、怎么办”,指向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

若何:即“如果……会……”指向表示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结果的问题。易于产生思维迁移,获得创造性的知识。

把“五何”问题分类法应用于语文阅读学习中,可以为学生发散思维提供“脚手架”,有助于判断问题探究的空间和价值,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运用问题系统帮助学生学习有效解决问题?教育学家认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缺乏问题意识、提问缺乏思考价值等现象,笔者基于“五何”问题分类法,以词句段篇四要素为基本点,设计了如下阅读问题系统,作为学生学习从多角度、多层次提问并进行问题记录的指南卡(表1)。需要说明的是,“五何”问题分类法中的“由何”多指向教师在教学前的任务布置和情境导入,而非问题的设计,因此没有应用在“问题指南卡”中。在导入环节通过这样有指向性的设问辅导,有利于帮助学生由“随意提问”转变为“有效设问”,逐步提高学生系统提问的能力。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开始引导其紧扣文章中心,抓关键词句,培养对文章深层次的提问能力(为何、如何、若何)。

(二)应用——语文阅读问题解决的过程设计

基于以上对阅读问题系统的分析,笔者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6课《秋天的雨》为例,思维导图为中介,围绕“质疑——解疑”的阅读思路,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以逐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用思维导图梳理抓住各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句子,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从而感受秋天的特点;(2)用思维导图梳理作者抓住颜色、样子、动作来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3)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学习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了解文章脉络。

教师主导问题(见表2):

表2  教师主导问题

2.整体感知,了解问题

整体感知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因此,阅读时先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不仅符合阅读心理发展的过程,而且有助于促使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关照全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涵。

在阅读初,学生先扫清生字词障碍后,先结合课题提出有关课文结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问题。再以文章的结构作为分支,绘制思维导图,解决文本的表层问题。例如,教师以秋天各个地方的美景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揭示课题后,学生的直接疑问可能有:秋天的雨是怎样的呀……带着这些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略读课文,并利用“阅读指南卡”,提出更多有关“篇章”的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等等。教师抓住各段中其概括作用的中心句,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阅读时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1段总起;第2至4段介绍秋天的雨的特点;第5段总结秋天的雨是一首丰收的歌,在绘制思维导图(图1)和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初步解决问题。

3.自主阅读,领悟问题

“自主阅读”是指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地选择要阅读的数目。它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而自主阅读时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地将庞杂的学习内容进行资源整合,有条理地梳理在思维导图的各要点分支之下,不但能加强学生对所教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能使学生关注到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此外,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某一主题进行探索,能促使其在自由的空间进行积极思考,促使他们尝试着去探索、去发现新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现有问题,培养其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整体把握《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的课文结构和主要内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阅读,理解文本内容的深层含义。利用“问题指南卡”,围绕文章的“段落词句”提出不同层次的疑问,细化问题,记录在卡上。学生再根据知识的内在要素或相互关系,扩充思维导图的分支,领悟疑难问题。另外教师需阅读时为学生明确以下工作,为绘制思维导图做准备:(1)勾勒词语,原文标注。在原文章中画出生字词、四字词、成语或叠词等;(2)概括段意,明确手法。尽可能地概括各段落所写的主要内容,在使用了修辞手法等写作手法处做标注。

例如,学生围绕文章的“段落词句”,可提出词的疑问有:如何理解“瓜果飘香”“五彩缤纷”等词(如何);句的疑问:第二自然段中为什么小朋友们的脚会被“勾住”?(为何)……段的疑问有: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描写秋天的雨的?(是何)……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抓住此环节设计的五条主导问题,指导围绕重点问题深入阅读,进一步绘制思维导图。

4.合作学习,评价问题

合作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明确地进行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知识的建构必须以团队或共同体为单位,通过对话协商、交流协作最终达成一致,并且后续还能不断地加以调节和修整。学生在合作中应用思维导图,既可以学会全面地阐述自己观点及倾听他人的意见,又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理解水平。此外,在这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质疑和意见分歧,也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其主動思考,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在《秋天的雨》一课教学中,经过对问题的分解与分析后,教师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对问题进行整合与评价,进一步突破重难点:(1)分组讨论。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后,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把所画的思维导图与组员进行共享、交流问题。特别关注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最终确定一个导图方案;(2)小组汇报

各小组合作轮流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思维导图,集中各种阅读思路,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师生针对问题及看法进行总结评析、谈学习收获,并在图上修正补充,调整阅读偏差。学生再修正自己的思维导图,扩充知识点。

例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从图3发现:2—4自然段句式整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每自然段开头都为该段的中心句;第2自然段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秋天的雨五彩缤纷的色彩;文章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点明主题等等。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并交流讨论结果后,教师抓住“秋天的雨给你什么感觉?”和“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两大问题,让学生回顾全文,深化阅读,拓展思维。

四、结语

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辅助,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也有助于唤醒学生内部的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内省、体验、主动地学习,逐步培养高级思维技能,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然而,思维导图在语文学科上的运用还是可以继续加以拓宽的,比如,在古诗教学上,在群文阅读上,在作文教学上,等等,如何有效地把思维导图在语文学科各个领域加以综合运用将是今后继续探究实践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江伟英.图解语文[M].广东:新世纪出版社,2010:15-17.

[3]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221.

[4]梁宁件.基础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3.

[5]王天蓉,徐谊.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44.

[6]王天蓉,徐谊.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2.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阅读问题解决思维导图
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翔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