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沙虫及其近源种考证

2020-05-12 13:37王毅辉白月苹崔芳婷
中成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太郎幼虫桃花

任 艳,王毅辉,白月苹,崔芳婷,张 辉

(1.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民族药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2.日本东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宫城 仙台9 808577;3.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117)

爬沙虫为广翅目昆虫的幼虫,产地为我国川西南、滇东北等地,是价格昂贵的食、药两用滋补品。该虫为水质敏感型生物,可供采集时间较短,产量有限,近年来有关爬沙虫饲养的专利呈现陡增趋势,可见其是一种高经济价值的珍贵资源。课题组通过考证发现苗家地区食用悠久的桃花虫,日本广为熟知的民间药“孙太郎虫”与爬沙虫在来源物种、性状特征、生境与使用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对该3 种虫的定义较为模糊,应用记录鲜有报道。本文将对爬沙虫从名称、品种、地理分布、应用及近缘种5 个方面进行系统考证,以期为其深入研究、药用开发以及可持续性利用提供依据。

1 名称考证

爬沙虫,顾名思义,指能爬沙而行,具有这种生物学特征的食用、药用昆虫十分多,此名出现在广翅目、脉翅目、鳞翅目、毛翅目多种昆虫中,如蛟蜻蛉Myrmeleon formicarium的幼虫蚁狮别名爬沙虫[1],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它是广翅目一类昆虫的俗名。

爬沙虫在我国各地还有不同的俗名,如四川攀西地区“安宁土人参”“虫参”[2]“沙参”[3],云南景东、西双版纳、普洱、红河“爬爬虫”“夹夹(甲)虫”“石蛆”,广西巴马“爬爬虫”,湖南娄底“黑地牛”[4],黔南地区“河虫”“河参”“天蛾崽”[5];因其外形似参且色如参皮,在云南大理,被称之为“土海参”“甲挟虫”[6-7]。除此之外,调查发现贵州南部部分地区称其为“拦尿龙”。根据这些名称可推测爬沙虫珍贵滋补犹如人参、海参,身体具有夹状部位,多在沙石间爬行活动。

2 品种考证

有关爬沙虫来源众说不一,分别被定义为广翅目齿蛉科Megaloptera Corydalidae昆 虫[8]、广翅目 鱼蛉科Megaloptera Chauliodinae昆 虫[9-10]、小碎斑鱼蛉Neochauliodes sparsus幼虫[11]。

历年有关爬沙虫的描述多见于地方本草与风物志,《西昌中草药》 曰其体“长二三寸”[12];《新编大理风物志》 曰“粗如中指,体形肩长而头硬,长有利夹一对”[6];《盐边年鉴》 亦载其“头扁平,嘴上有一对锐夹”[13];《云南传统食品大全》 更详细描述该锐夹的生物学本质“嘴部似古戟形,左右对生成两只挟状辅助牙,用于猎食或抗敌”[8]。同时,多数文献记录其多足“身体下部两边长有足,足上有毛,尾部有肉刺”“几十只脚,犹如蜈蚣”等[14]。还记录其习性“穿山甲一样蜷曲着身体”[14-15]。

由上述记载可知爬沙虫体型较大,嘴部有夹状辅助牙,多足,具有蜷曲习性。该体型描述更符合广翅目巨齿蛉属Acanthacorydalis幼虫以及大型的齿蛉属Neoneuromus幼虫的特征。根据调查发现流通的主流品种为东方巨齿蛉Acanthacorydalis orientalis、属模巨齿蛉Acanthacorydalis asiatica等大型幼虫,长9~10 cm,宽1.5 cm,体色为黑褐色,全身生棕褐色细毛。头部呈圆三角形,具有黑褐色杂棕黄色斑纹,扁平嘴,触角短。胸足3 对,腹部10 节,2~7 节均有一对黑色的圆斑,1~7 节腹足下都有一束棕黄色绒毛,末端有钩状的尾脚,见图1。曹成全指出“狭义的爬沙虫为广翅目巨齿蛉属和部分大型齿蛉属幼虫”[4]。

图1 爬沙虫、孙太郎虫及桃花虫基原昆虫

3 基原地理分布

爬沙虫常见于江岸沙滩地,江边沙质岩石缝中,或浅滩石下[8,16]。其主要基原昆虫东方巨齿蛉Acanthacorydalis orientalis、属模巨齿蛉Acanthacorydalis asiatica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在西南、东北、华南、华北等省均有分布[17]。其作为药、食两用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四川攀枝花-西昌地区,尤其是彝族聚集的米易县、德昌县安宁河[18],宁南县黑水河一带;云南大理市漾濞县、洱源县,云南丽江市华坪县;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见图2。

4 应用考证与现代研究

爬沙虫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是昂贵食材[4],民间有许多相关特色菜如百合爆宁参、干锅爬沙虫[5],还有彝族名菜炸土海参、油酥夹夹虫等[15,19],针对爬沙虫的食品加工研发出爬沙虫香酱[20]。除此之外,现代研究表明爬沙虫富含蛋白质、粗纤维、氨基酸,以及铁、磷、钙、锌、锰、硒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8],也被作为功能性食品使用,如清蒸爬沙虫能解毒祛湿、通利五脏,拌爬沙虫益妇女,木樨爬沙虫、雪丽爬沙虫润泽肌肤[21-22]。

爬沙虫入药首载于《西昌中草药》,以安宁参为名收录[12]。目前已知收录爬沙虫的本草均载其“性温,味甘”[12,19,23],有关爬沙虫的功效主治主要有活血祛瘀、除湿止痛,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民间还多用于其泡酒治疗风湿[24];补肾壮阳,用于肾虚阳痿、畏寒怕冷、劳损腰伤。爬沙虫在民间药食两用,其滋补作用良好,现代研究也表明爬沙虫提取液具有增强繁殖力、延缓寿命以及抗利尿的生物活性[25-27];暖胃补气、补脾胃、生血,用于治疗病后体虚、产妇少乳;温阳止溺,用于治疗小儿遗尿、溺床,尿频,老年人体虚夜尿。在临床运用较多,特别是凉山彝族,黔南苗族、布依族,大理哈尼族,丽江纳西族更是将爬沙虫作为治疗小儿及老年人夜尿的特效药。

有关爬沙虫的加工主要是开水烫死剥皮鲜用或晒干入药[19]。入药炮制多以干燥后研粉入丸散剂使用,如焙干研粉服用治疗小儿夜尿。鲜虫经过醋制、白米泔浸洗,蒸为膏用于治疗肾阳虚、手足冷、阳痿[23]。在炮制中注意其“生打熟补”医理[14,28]。

图2 爬沙虫及其近缘种物种来源与使用分布

5 近缘种考证

5.1 桃花虫 桃花虫是多种水生昆虫的总称,苗族有桃花季节捞桃花虫的习俗,故称之为“桃花虫”,别名“桃花虾”,苗语为“大供瓦”[29]。课题组调查发现桃花虫在苗家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但查阅古籍资料未见相关记载。该虫来源范围广,包含石蚕科、蚁蛉科、齿蛉科等多个物种。其中个头较大、数量较多、价格较高的品种是类似爬沙虫的昆虫。有记载桃花虫“是一种和虾差不多大小的水生物”[29],《湖湘文化大辞典》 中描述“桃花虫为一种黑足小水虫,外形宛如一节炭笔,有双夹,生长于小溪河的石头下或水草中”[27],表明其品种外形与爬沙虫近似。结合调查发现桃花虫涉及广翅目星齿蛉属、齿蛉属等多属幼虫,其中体型较大易区别的品种主要为麦克齿蛉Neoneuromus maclachlani,普通齿蛉Neoneuromus ignobilis等。

桃花虫来源所涉及的大型齿蛉在我国分布广泛,西南、华南、东南、华东等省均有分布[17]。该虫应用主要为湖南湘西以及与贵州、重庆接壤的苗寨,湖南花垣县、德夯县、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贵州松桃县,重庆秀山县。其中在花垣县大龙洞苗族聚居地,桃花虫为当地特产。桃花虫是苗族世代相传的特色食材。虫体经晒干、炒香等多道工序形成食材供于餐桌[31],或成串做小吃售卖。生鲜的桃花虫多用于泡酒补益身体,具有滋补、强壮和解腻化食、健脾和胃的功能。

5.2 孙太郎虫 孙太郎虫源于传说中的人名[32],又以日语发音载为Magotaro-mushi[33],该名最早出现于永保年间(1081 至1083 年),在江户时代(1603 至1876 年)广为流传[34],有关文字记载最早为 《封内风土记》 载为食品(1772 年),《奥游目录》(1772 年)载为药品[32]。孙太郎虫体成圆柱形,稍扁平[35]。因其常以石蚕为食,伴随石蚕出现[36],被误解为毛翅目石蛾科的幼虫[31],后续文献证明此虫为广翅目蛇蜻蛉Neuromus grandis的幼虫[37-40],即广翅目最新公认的分类系统中的星齿龄属大星齿蛉Protohermes grandis。《中国动物志》 等文献也提到“分布于日本和韩国的大星齿蛉的幼虫在日本被称为孙太郎虫”[20]。

孙太郎虫来源为大星齿蛉Protohermes grandis的幼虫,该种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未见有关分布报道,我国台湾分布存疑[41]。日本分布较广,主要为东北地区[42],集中于河网密布的三浦河、八幡河、科尤河、纳托里河流域[43]。该虫在日本广泛使用,其中,东北、关东、信浓用地区,当地人将其作为蛋白源食品和民间药应用[36];日本宫城县白石市是孙太郎虫的名产区[34]。

孙太郎虫在江户时期即被当做名贵食品进贡皇室[34],日本历代有不少文学作品中均提及有孙太郎虫串售卖。现代研究表明孙太郎虫总氨基酸含有量达0.75%,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有量丰富。还含有大量的脂肪与固醇类,尤以泛酸含有量高[32]。同时,孙太郎虫亦为日本特色的民间药[44],主要用于儿科疾病,特别是在治疗小儿疳疾方面,被誉为家传药[45],常以砂糖、酱油烧焙后食或炒碳后吞服粉末[17,29-30]。有驱虫、治疗肺 病和十 二指肠 虫疾的 功效[39]。在民间,还可用于治疗小儿神经症[46]。制成的“孙太郎虫丸”用于治疗脾肾虚亏,补益元,也有记载其具有强精作用[32]。从孙太郎虫中分离得到D-鸟氨酸环二肽[47],现代研究表明环二肽往往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48],这有利于其药效物质的阐释。

6 结果

综上可知,爬沙虫来源涉及多个物种,经考证推测为齿蛉科巨齿蛉属以及齿蛉属部分大型齿蛉的幼虫;其近缘种桃花虫来源更为广泛,存在多科多种现象,其中与爬沙虫同科、体型较大、易辨认的种主要为齿蛉属普通齿蛉Neoneuromus ignobilis、麦克齿蛉Neoneuromus maclachlani等大型齿蛉的幼虫;孙太郎虫基原单一、明确,即齿蛉科星齿蛉属大星齿蛉Protohermes grandis的幼虫。三虫的形态相似,但在整体长、宽,头胸腹部体色,腹部毛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同时,通过对爬沙虫、桃花虫、孙太郎虫的基原昆虫的地理分布以及三者的应用地区进行总结与分析,运用ArcMap10.3 绘制GIS 地理分布信息图可知在地理分布方面,三者来源集中在东亚地区;使用分布主要为民族地区。

7 讨论

课题组通过对爬沙虫及近缘种进行考证明确其物种来源,同时得知其不仅是当地的特色食材而且作为药用。《西昌中草药》 《黔南本草》 《动物本草》 记载爬沙虫有明确的功效与主治,结合前期调查表明其不仅是汉族民间药,也是传统的彝药、苗药与哈尼族药。《和汉药百科图鉴》 中专门指出孙太郎虫是日本特有的、具代表性的民间药。桃花虫虽然未明确收载入药,但也有其作为滋补品的记录,是湘西苗族使用历史悠久的、传统功能性食品。现代研究亦表明爬沙虫具有生物活性强、应用范围广、开发潜力大的特点[49-51]。然而,该类虫的药学应用并未得到很好的延续与发展,或曾经广为人知后沦为生物学教学素材(孙太郎虫),或地区性熟知仅成为餐桌上的昂贵食品(爬沙虫),或作为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品(桃花虫)。究其原因,课题组认为主要存在两点,一方面是该类虫对环境要求高,主要生活在山间溪流或大河等富含氧气的干净流水中、沙石下,而现代社会工业化发展,对该类虫的生存环境影响较大,直接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二是该类虫的药学研究缺乏系统整理,加之现代药学研究十分缺乏,难以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导致药用价值被忽略。

因此,针对野生种群数量的下降,从源头上对爬沙虫及其近缘种实现人工养殖是其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目前已有团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52-53]。同时,由于动物药特别是来源于昆虫的药物,作为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其功效显著、被历代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54-55],是多种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56-58]。鉴于此,该类虫的药学研究十分必要,特别是其在小儿夜尿、疳积等方面,可为其使用范围的拓展,附加值的提升奠定基础,有利于该类资源的深度开发。

猜你喜欢
太郎幼虫桃花
孤独是基本条件
钩臀蚁蛉幼虫各龄期体征及筑穴习性研究
五种环保型农药防治杨干象幼虫试验
从暴走战士到西瓜太郎
桃花琐话
清明,又见桃花红
细节处见真情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桃花纷飞,曾许你一眼万年
桃花千朵惹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