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策略探微

2020-05-12 01:08吴煌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学创新小学体育原则

吴煌

摘要:小学体育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做好对其创新策略的研究,能够为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素质教育提供支持。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在文中先对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原则进行简述,之后对小学体育综合素养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对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予以探讨,希望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创新  原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了小学教育的关键目標。小学体育作为以教学体育技能、增强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品质为基础的学科,其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小学体育学科的作用,加强对其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至关重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原则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实现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创新,就必须要做好对创新原则的全面了解。我在充分学习新课程改革内容的基础上,认为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因材施教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就必须要落实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因材施教作为新课程改革中最基本的原则,其能够将学生作为课堂核心,并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这可以为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另外,只有保证按照因材施教原则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听得懂、学得会。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创新中落实因材施教策略是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关键措施,对于实现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关键原则。在小学教育工作中,任何学科都必须要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工作,体育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智特点,并将其作为核心内容予以教学设计。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行为动力的关键,教师想要让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感兴趣,就必须要让他们体会到体育学习的快乐,为此教师必须要加强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化设计,通过音乐、游戏等形式来吸引学生,让他们可以在体育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3.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原则。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全面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体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来掌握体育技术技能,从而提高身体素质;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起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也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体育潜能,为他们以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二、小学体育综合素养

1.良好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

体育作为一门以运用为基础的学科,其带给学生最直接的教育就是身体素质与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的提升。在体育技术技能方面,教师会在教育大纲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年龄、运动能力的分析,为他们开展相应的体育技能教育,包括跑步、跳远等,其是保证学生具备基本体育技能的关键。在身体素质方面,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身体速度、耐力、柔韧等多方面的提升,这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做到让学生的身体发展与智力发育相一致,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

2.健康的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是小学体育综合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并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学生以最全面的教育引导,从而做到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和心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意志品质方面,体育作为一项以运动为基础的知识学科,其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不断的挑战自己,来帮助学生实现进步,尤其是在跑步等一些耐力性体育项目中,其会让学生在不断地放弃、坚持中突破自我,这对于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畏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想要保证体育教学创新的有效性,就必须要确保在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时能够应对新课程改革需求,遵循学生的心智发育规律,为此,教师在工作中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创新课堂导入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想要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并获得教学效果的突破,就必须要在一开始的导入环节进行创新,因为导入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传统课堂教学中,体育课堂导入多以热身和复习上节课内容为主,这种导入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会太理想。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必须要了解小学生的心智发育需求,并能够根据他们所喜欢的事物进行体育课堂导入,并由此获得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关于“跑”“跳”的课堂导入设计时,我会在完成热身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来进行导入,让学生通过“一元五角”“脚斗士”等游戏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调动起他们的精神状态,并让他们充分地活动开,由此来降低他们在体育课堂上的运动损伤风险。针对热身运动,考虑到传统的体育热身过于死板、学生热情不足,因此我融入了广场舞的特点,让学生在热身时可以有音乐伴奏,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在热身时的热情,还能够增强他们的韵律感,热身目标由此得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也因此所有提升。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体验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想要实现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实现突破。我通过研究分析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目标,创新了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室内与室外教学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对于改变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单一枯燥的现状、推动小学体育教学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传统体育课堂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次破天荒的创新,因为其改变了体育以室外课堂为主的模式,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其所能为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带来的积极作用将无法估量。

例如在蹲踞式起跑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带学生在室内借助信息技术给他们进行教学。首先,我先让他们观看百米比赛,由此来实现对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之后,我将运用信息技术对蹲踞式起跑的技术动作、要领进行了充分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可以直观、具体的观察到每一个动作的标准状态,并通过对这些动作的分析了解其存在的价值。再后,我还为学生播放了错误动作的示范,让学生明白错误动作可能造成的后果,由此来树立起他们规范自己体育动作、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训练的意识。最后,我将学生带入到操场上,让他们凭借自己刚才的学习去进行训练,并做好对他们的进一步指导,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规范与否对跑步成绩的影响,由此来完成对他们的体育教育,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3.创新课后训练模式,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创新课堂训练模式,巩固学生学习效果”是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后训练作为教师考核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主要环节,其所能够反映出的不仅是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效果,更是教师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的直接呈现。传统课后训练模式多以教师监督、学生反复练习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形式相对枯燥,学生会出现厌倦心理,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后训练变得具有趣味性,调动起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我在研究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会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一些游戏或比赛,由此来实现对学生的训练兴趣激发。例如在完成“接力跑”的教学后,我就为他们设计了一次班级比赛,比赛中全班同学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搭配,各小组有5分钟准备时间,然后进行比赛。在比赛的引导下,学生的热情都被激发,一个个跃跃欲试,也达到了本节课练习强度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了课后训练效果。又或者在完成“篮球”的基本教学后,我就在课后训练设计了“拍球接力”的游戏,游戏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站在20米跑道的两端,通过拍球跑的方式将球传给对面的队友,看哪个小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游戏。在游戏化的课后训练中,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会显著提升,这不仅可以完成对他们的考核,还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由此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在研究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中,既可以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提供帮助。在实际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进一步促进对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的了解,并结合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分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以确保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进步,并对体育知识产生兴趣,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让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因为学生的喜爱而有所提升,也为进一步推动小学体育教学水平发展带来支持。

参考文献:

[1]苗承军.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232-233.

[2]马蓉.体育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以小学体育教学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9(07):115-116.

[3]张胜.趣味性活动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與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7):213.

[4]尹雨嘉.基于创新视角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6):106-107.

猜你喜欢
教学创新小学体育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