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素养细化过程

2020-05-12 01:08王立余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班级管理

王立余

摘要:班级管理是一项繁杂琐碎的工作,如何搞好班级管理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笔者认为要想搞好班级管理,班主任要在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基础上,结合校情、班情,细化管理过程,积极创新,坚持抓实管理的主要环节。

关键词:班级管理  自身素养  品德教育  班级制度  一日常规

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自身的素养很重要,它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着每一位学生,是一种强大的、隐形的、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运用得好,就会“不令而行,不为而成”,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虽令不从”。班主任自身的素养包含很多方面,但我认为最主要的素养应该是教师的业务能力和高尚品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业务能力和高尚品德可以说是班主任素养中的核心素养。要想当好班主任,必须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这也是班主任的立身之本。

班主任的第一身份是教师。要想当好班主任,首先要当好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这一点很重要,是班主任吸引学生,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第一要素。笔者认为一名教师只有站稳讲台,教好学生,在学校才会有自信,才会被同事和学生认可,班主任更是如此。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笔者觉得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从学生身上往往会看到班主任的影子。班主任要有高尚的师德,要以德培德,以心传心,要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班主任要时刻不忘为人师表,要时刻不忘以身作则,要时时、处处、事事给学生树立榜样,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打造影响力,树立威信。

二、时刻重视品德教育

学生即使不成才也要成人,要成才也要先成人,学生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笔者认为要重点开好班会、学生会和家长会;要让学生明白班级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明确个人的努力方向、奋斗目标;要让家长明白家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让学生觉得作为班级的一员是值得自豪的、炫耀的。

1.班会

班会是一个班级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班主任不仅不能敷衍了事,反而每次都要精心准备,特别是刚接班时的前几次班会。

第一次班会,最好不要讲校纪、班规,可以先给学生讲明班级的德育方向、道德底线。可以具体地跟学生讲“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才是生日的主角”。可以跟学生讲老师们如何无私奉献,如何辛劳,如何舍小家为大家。可以跟学生讲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的缘分,同学友情的真挚,学习、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可以跟学生讲做人要遵守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做学生要遵守的最基本的文明礼仪等。总之,第一节班会课就是要为班级的德育定调子,定底线,为学生们优秀品质的形成定方向,定目标。

第二次班会,可以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重点可讲些励志故事,看些励志短片,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在网上“游览”名牌大学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早立志,早确定目标。

第三次班会,可以分析现状,制定班规班约。可以先分析年级特征,再分析班级现状,最后师生根据现状达成共识,共同思考应对办法,共同制定相关制度。

当然,每次班会都很重要,都要精心准备,结合班级现状确定主题,注意班会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班会后可以要求学生写感想,写收获,以进一步扩大班会的成效,取得最佳效果。

2.学生会

班会是群体性会议,是对班级全体学生的要求。要想进一步管理好班级,还可以分类召开学生专题会,让那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学生在一起讨论,产生共鸣,达成共识。比如可以召开住校生会、走读生会、优秀生会、潜能生会等,开会时要高度强调每类学生的重要性,强调他们都是班级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辩证地分析他们的优缺点,一起查找问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同时提出具体要求,要求每类学生在班级管理中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他人的长处,在班级树立正面形象,传递正能量,共同维护好班级的班风。

3.家长会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但是部分家长过于依赖学校,这样就给班级管理、教育孩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家长会不仅仅是班级情况、学生成绩和在校表现的汇报会,更是家长培训会,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会。班主任要开好家长会,充分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要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在心理和情感上多理解、多关爱孩子,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教育管理,明确自己的监管义务和教育责任。

除了学校安排开家长会外,班主任也可以经学校同意,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适时自行召开家长会。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分类召开小型家长会,甚至是学生和家长在一起开会。比如:开住校生家长会、走读生家长会、优秀生家长会、问题生家长会等,主要目的是针对问题,商讨解决办法,让学生和家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校和班主任的努力和用心。

4.培养集体精神

集体精神,是一个集体的灵魂,是一个班级所有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班级是个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学生的个体行为需要控制,班級的群体行为需要协调。但要达到有效的控制和全面的协调,就需要培养集体精神。集体精神一旦形成,就可以约束并规范个体行为,就可以在群体行为中发挥凝聚和激励作用、熏陶和感染作用。

培养集体精神,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要行为示范,做学生的楷模,要努力成为学生的精神偶像,甚至要成为班级的精神领袖。班主任要物化集体精神,可以考虑确定班旗、班徽、班歌、班训等具体内容,让学生有认同感、归属感。班主任还要重视每次集体活动,要充分利用每次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尤其要重视第一次集体活动,第一次集体活动不重视,没组织好,人心就会涣散,班级就会缺乏凝聚力,学生就会没有积极性,以后要想再组织,再重视,就比较困难了。

三、建立健全班级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的管理离不开健全的制度。班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人性化、科学化。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的办法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要立足近期发展的实际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制度内容不宜虚,措施不宜空,要有可实践性、可操作性,更要注意公平、公正、公开。

通常制度可以有班级公约、班级量化管理制度、班级奖励制度、班级评优制度、班干值日制度、班级卫生制度等。

四、坚持抓实一日常规

班级管理的大部分工作最终还是在一日常规中落实,因此抓实一日常规尤为重要,而且要坚持到底。抓一日常规时要选好人,要培训好学生管理团队,并要定期地、及时地总结、反思和调整,要确保抓出实效。具体每天可以重点抓实以下方面:纪律的维护、日志的记录、环境的保洁、作业的收交、学法的指导、课余时间的安排、“两操”的组织、各类活动的组织以及住校生的管理等。

虽然班主任的工作平凡而又烦琐,班级的管理也是千头万绪,各班的管理方法更是千差万别,但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指导是必要的,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是相同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一致的。班主任只要在工作中将爱与责任牢记心中,不断总结,积极反思,多创新管理模式,多细化管理过程,相信各自的班级管理工作一定会卓有成效,异彩纷呈。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班级管理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策略探究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目标刍议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