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后的辩论训练及其形成性评价

2020-05-13 01:30杨志明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0年5期
关键词:克洛德莫多卡西

谭 彩 杨志明

整本书阅读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语言能力、开发认知潜能、提升审美鉴赏品味、落实文化传承任务等许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然而,当下许多人因为“急功近利”心理,已经难得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好书,更谈不上把书读好读透。其中,“轻过程重结果”和“学而不思”的问题比较突出。[1][2][3][4][5]尤其令人震惊的是,不少学生在被要求阅读某些指定名著时,会希望教师直接给出阅读思考的题目,以便他们可以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快速找到答案以完成“阅读”任务。这种跳过阅读过程本身而直接从网上抄写答案,或者不读原著而直接背诵“权威答案”的做法,既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更是个体成长的悲哀。为此,笔者尝试开展了“整本书阅读后的辩论训练”短期实验。初步的实验结果显示,这种阅读模式在学生增长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特别是提升批判性思维或审辩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等方面[3][4][5],效果非常明显。本文是对整本书阅读后辩论训练及其形成性评价的一个初步总结,目的是为深化整本书阅读项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提供一套实操方案,为辩论点评工作提供一个有效的测评工具。

一、整本书阅读与辩论训练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发展能力等,绝不是做题拿分。事实上,当今的中小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存在许多不足,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首先,被动应付、兴趣缺乏。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许多学生的阅读活动表现为被动应付和缺乏兴趣。[2]事实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常用固定班级授课模式,往往难以顾及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容易导致高水平学生和发展滞后学生都得不到恰当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可以说,学生缺乏阅读动力、被动应付阅读任务的现象随处可见。

其次,独学无友、互动缺失。在目前以“答对阅读理解题目”为教学目标的氛围下,学生往往没有动力,也没有平台开展同伴互动的阅读活动。事实上,由于目前教学中很少开展,也不容易开展合作式阅读,“独学无友”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作答题目,与同伴就原著中的观点、情节与人物角色等展开讨论的机会很少。

最后,深度不够、效益受损。缺乏兴趣的被动阅读,没有同伴的交流,其直接后果是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度不够。[6]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学生陷于“题海”,只看分数,没有时间认真阅读,尤其是文学名著,读的只是习题及应试技巧。[7]很多教师采取传统形式下的阅读教学,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和文本内容。学生不能领略到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自然就达不到该有的阅读效果和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阅读+辩论”的学习模式值得尝试。这种模式的主要价值在于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深知识理解和促进思维发展等。

首先,辩论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传统的阅读活动大都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8],因此不少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在整本书阅读之后加入辩论环节,学生的阅读活动就可以变得生动有趣,进而反过来影响其学习态度,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而不思”变为探究质疑,从而激发阅读兴趣,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辩论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为了在辩论中获胜,学生往往会主动从原著中提取和整合有关信息,归纳正反两方的观点、论据和结论等。这个过程显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此外,由于辩论活动是一项团体活动,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提醒、督促和竞争就变成了常规的任务,这也有助于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8]

最后,辩论有助于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升。[3][9]常规的阅读往往被故事情节或观点所吸引,忽视了阅读在提升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在阅读后增加辩论环节,实质上是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学生们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思想碰撞和反思质疑的过程,对他们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来说价值不小。

二、整本书阅读后的辩论训练设计

由于辩论活动具有很多优点,所以开展整本书阅读后的辩论比赛很有意义,而且容易模仿实施。事实上,笔者设计并实施了几次为期14 天的短期阅读辩论训练项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了他们的知识理解和巩固程度,而且促使学生养成了基于证据的思维方式,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效果。参与实验学生的思维能力测试分数平均增长了12 分以上(高于平均值0.83 个标准差,效果量Cohen’s d 值在1.32 以上,远高于0.80 的大效果量统计学标准[3],p<0.001)。这种“阅读+辩论”模式的基本流程如图1 所示。

具体来说,“阅读+辩论”模式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读透原著、充分准备

学生在参与辩论之前必须完成3 项任务,以便读透原著。其一,通读名著原文;其二,利用思维导图[10][11][12]解析原著中的基本观点、情节、结论、写作手法等内容,把知识内容做结构化处理,把思维过程做可视化处理;其三,围绕辩题本身从正反两个方面,整合相关的观点、证据和结论等信息,制成思维导图。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学生学习是他们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主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非常重要。学生经过思考,先将原著中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再把这些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理解,并绘制由线条、方框、圆框、图文、色彩等构成的思维导图。这样亲手制作出来的思维导图肯定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理顺思维头绪的良好手段。接下来,辩论小组的成员根据各自发散思维得到的信息,通过小组分享、讨论的方式,安排每个辩手的具体任务,力争学生在第一个环节的辩论过程中观点表述清晰、准确,正反论据全面、充分,案例介绍生动、形象,结论概括准确、有感染力等。辩论之前的这些准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原著知识的理解,而且磨炼了每个人的思维技能,自动化解了“学而不思”和“缺乏兴趣”等问题。

图1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辩论训练流程

2.各自表述、自由辩论

与一般性辩论不同,在学生阅读完原著,并绘制思维导图之后,两组学生现场抽签决定正反立场(每组以5 人为宜),然后安排“各自表述”“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3 个环节。

在“各自表述”环节,双方一辩到五辩的任务依次为:“陈述并解释本方观点、界定辩论范畴”“从正面论证支持本方观点、指出对方观点或证据或论证或结论之缺陷”“从反面论证支持本方观点、指出对方观点或证据或论证或结论之不足”“从正面给出典型生动案例支持本方观点、突出对方观点或证据或论证或结论中的缺陷”“从反面给出典型生动案例支持本方观点,指出对方观点、证据、论证、结论中的不足”。其中,一辩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事先准备的思维导图,陈述本方观点,明确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论题范畴;二辩的基本任务是从正面提供支持本方观点的有力证据,陈述本方观点成立的充分性;三辩的基本任务是从反面论述本方观点,陈述本方观点成立的必要性;四辩的基本任务是展示正面典型案例,加强论证力度,调动大家的情感和价值认同;五辩的基本任务是提供反面典型案例,强调观点成立的必要性,甚至可用悲惨故事来博取大众的同情和认可。

在“自由辩论”环节,正反双方队员自由发言,力争从观点、前提、证据、论证、结论等多个方面点评对方的不足,强化本方的立场,博取大众对本方观点的认同或情感的支持。这一环节最精彩的部分往往是找出对方各个方面的逻辑谬误,辩手需现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严密的论证,支持本方立场,驳倒对方立场,相互提问和质疑。

在“总结陈词”环节,教师或主持人可以给辩论双方内部成员2 分钟左右的私下整合时间,然后由各自的五辩总结本方立场、论据、论证和结论,并指出对方立场、论据、论证和结论中的不足。

3.专家点评、师生互动

辩论结束后,可以采取“评委投票+观众点赞”等方式评选出优胜团队和双方的最佳辩手,并当场颁奖。之后,可以邀请评委代表或教师代表对辩论双方的表现进行系统点评,分析各自的得失,赞赏辩论过程中的各种出彩之处,指出需要改进的问题和努力方向,给各位辩手恰当的鼓励,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的阅读活动;也可以邀请现场观众参与点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辩论比赛都适合学生学习或模仿。比如,把辩论赛演变成诡辩游戏的形式就不值得提倡。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看似雄辩、热闹非凡”的各类综艺节目[13],常常表现出一些“混淆事实与观念、用必要条件代替充分条件、证据与观点脱节、专注于姿态与声势、用情感战胜理性”的问题,这种“哗众取宠”的口舌之争也不值得学生模仿。此外,一些著名的国际辩论比赛[14][15][16],由于其辩题晦涩难懂,也不适合中小学生模仿。

三、整本书阅读后辩论训练的7 维度评价量表

在开展阅读辩论训练的实验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不知道如何点评学生的行为表现。为此,本研究设计了一套包含7 个维度的阅读辩论训练过程与质量评定量表。

对辩论比赛的点评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1][2][3][14]比如,我们既可以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从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这6 个层次来点评辩论训练过程与质量[17],也可以从内容、语言与策略等方面设置多维评价指标[18],还可以借鉴传统的各类专业辩论比赛的评定方法设计量表。综上所述,结合整本书阅读辩论训练的具体要求,本研究设计了如表1 所示的阅读辩论训练过程与质量评定量表。

为了介绍评定量表的使用方法,本文以名著《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为例,针对“卡西莫多该不该杀掉克洛德”这一辩题,对学生现场辩论的表现依照评定量表中的7 个维度进行简要点评。

1.层次性

该指标是指学生在阐述本方观点和总结的过程中,语言具有良好的层次性。即辩论“有观点、有证据、有论证、有案例、有总结”,需要体现思维的层次性。例如:

正方一辩:我方观点是卡西莫多应该杀掉克洛德。我们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谈。首先,克洛德做过很多坏事,有着丑恶的灵魂……可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审判他,而卡西莫多就是一个审判他的最好人选;其次,在法律方面……没有人制约得了这样一个穷凶极恶之人,所以更需要一个契机、一个人来制止,所以我认为最好的人选是卡西莫多,卡西莫多应该杀掉克洛德。

反方一辩:首先我方认为卡西莫多不应该杀掉克洛德。第一,从道德层面来讲,克洛德对卡西莫多有救命之恩……卡西莫多不能去杀他的恩人;第二,从法律层面来讲……卡西莫多没有资格去杀害至高无上的副主教。因此,于情于理,卡西莫多都不应该杀掉克洛德。

正反方一辩都明确地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他辩手可从各方面整合证据进行叙述,论证逻辑层次分明,答辩较为准确且得体,双方都可以记2 分。

2.正面性(充分性)

正面性即充分性。论证要有说服力,辩手要先从条件的充分性方面支持本方的观点,并利用案例从正面进行论述。在这里,之前绘制的思维导图能起很大作用。学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理清自己的逻辑;评价者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定,还可以思维导图形式绘制学生辩论时的思维过程。根据形式逻辑[19],充分性可解读为:如果命题p 能推出q,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例如:

正方二辩:我方再次强调卡西莫多应该杀掉克洛德。尽管克洛德救过卡西莫多……对待他像奴隶一样的克洛德也不是真正的父亲……压迫已经触及了他的底线……杀了克洛德才能在那个时代有所自由,减少压迫和负担。因此,卡西莫多应该杀掉克洛德。

反方二辩:我们看到书中明确写了克洛德小时候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而且他勤学好问,知识渊博,还富有责任心……这些都足以说明克洛德是有着正常人性的人……对于克洛德,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处罚也有很多方法,不应该去杀他,而且更不应该由卡西莫多去杀他。

表1 阅读辩论训练过程与质量评定量表

正方二辩指出,如果卡西莫多杀掉克洛德那么就会有利(减少压迫和负担)。反方二辩也从本方观点正面论述了不杀克洛德的好处,认为克洛德还有很多可能性,也许能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一些改变。但双方只做了充分条件的论述,未提出正面资料支持本方观点,因此该指标记0 分。

3.反面性(必要性)

反面性也就是必要性。从正面论述之后,辩手还需从必要性方面支持本方观点,并利用反面案例支持观点或展开论述。[19]必要性即如果命题p 能推出q,则q 是p 的必要条件。例如:

正方三辩: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卡西莫多不杀克洛德会导致什么。在那样的时代……如果任由克洛德为了一己私欲胡作非为,那么给予人民的永远都只有压迫,不会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在这样的压迫和负担下人民会变得更加扭曲、毫无生气,只有杀了克洛德才不会带来更多的伤害。因此,卡西莫多应该杀掉克洛德。

反方三辩:克洛德作为副主教……杀了他还有教会,教会肯定也不会放过人民。杀了他只会更加激化社会矛盾,杀了他只会导致教会对人民的压迫更甚,使得人民比之前过得更加无助。所以卡西莫多不应该杀掉克洛德。

正方五辩:荆轲刺秦始皇失败,荆轲自己惨死,最后秦始皇吞并六国。如果不杀,这样的结果也会发生在卡西莫多身上,如果没有卡西莫多……我们都没有这样一个合适的机会,将这样邪恶的人置于死地了。

正方三辩指出,如果没有杀死克洛德就会带来危害,说明只有杀了克洛德才不会带来危害,且正方五辩提出了“荆轲刺秦”的反面案例,正方可记2 分。而反方只是重申了必要条件(指出杀死克洛德会带来危害),没有提出新的案例或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所以反方在该指标上记0分。

4.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辩手在辩论中应该运用事实资料或典型案例,而不是观念性证据,去论证各自的观点。基于观念或情感的证据会损害论证的客观性。不过,在此次活动中,正反双方都没有找到正面典型案例,只是单纯地叙述观点。正方五辩提出“荆轲刺秦”的反面案例,准确客观地表达了正方观点,正方记2 分;反方缺乏基于客观事实的证据,所以记0 分。

5.准确性

在辩论中展开辩驳往往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准确性要求学生在辩驳过程中能够主动、准确地反驳对方的观点,并迅速地将对方观点和失误抓住。例如:

反方五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许法律制度不健全,但就因为这样,我们就能随意践踏法律了吗?那更别提以后的法治社会了……这个人为什么一定要是卡西莫多呢?

正方三辩:法律制度不健全就不能有反抗这是错的。在历史的潮流中,就是因为有人不断地对法律进行践踏,我们才会引起重视,才会出现更多更健全的法律,才会出现改革,才会出现民主。之所以有这些“出现”,就是因为我们永远都不服从于曾经不完善的制度。

反方四辩:卡西莫多直接去杀克洛德也只是为了一己私欲,是为了报仇……他之前听从克洛德,绑架了艾丝美拉达。他没有能力辨别谁是好谁是坏,也不能区分正义与邪恶。他不应该去杀克洛德,也没有资格杀克洛德。

正方五辩:卡西莫多不是小孩,他是具有判断力的成年人……他自己在后面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克洛德后来有十恶不赦的行为,卡西莫多才会将其置于死地。所以说,这是卡西莫多的一个成长,也是他提升判断力的一种行为。

…………

在自由辩论中,正方就反方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就不能有反抗”“卡西莫多没有能力辨别谁是好谁是坏,也不能区分正义与邪恶”等主观观点,直接反驳。正方准确指出了对方在前提辨认、事实判断、逻辑推理等方面的部分错误,切中要害,可记1 分;反方没有明确针对正方某些观点做出反驳,记0 分。

6.清晰性

清晰性是指辩手在辩论中需要口齿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若表达不顺畅首先在气势上就显得不够自信。只有口齿清晰、重点突出才有机会打败对手,说服他人。正反方5 位辩手的表述都较为顺畅,很少出现停顿。他们在论述中条理比较清晰,会用“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衔接词语来连贯论据与论点等。双方在该指标上都可记2 分。

7.整体性

辩论不是个人战,而是具有整体意义的团体战。如果没有沟通,没有分工合作,每位辩手各说各的,那就是一盘散沙,最终影响团队的整体情况。每位辩手所有的发言最后应形成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案例中,正反方5 位辩手各自的分工都很明确,覆盖了从最开始的观点表述,到最后的总结陈词。辩手的论据全程紧扣观点,团队成员相互帮衬,弥补漏洞,因此,双方在该指标上都可记2 分。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评定量表中所列的7 个维度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思维要点,强调学生应该从不同角度对辩论赛进行准备,可以促进学生不同能力的发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这7 个维度对今后的各种阅读辩论训练过程与质量进行点评,从而实现通过辩论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审辩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整本书阅读的作用很大,但不少学生“轻过程重结果”,有的学生“学而不思”,这样的阅读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的效益。若在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之后实施辩论训练及其形成性评价,则能在激发阅读兴趣、拓宽知识面、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审辩性思维能力、提升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研究设计的“3 环节、5 维度和7 指标”的辩论训练与评价项目,对于广大师生深入开展阅读活动,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克洛德莫多卡西
陶土瓶与花
陶土瓶与花
身份失焦与生存实验
——《对面的撒旦》的文艺心理学分析
片段拾萃
压抑下的人性畸变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解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浅析《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斗牛士之死
赞美与批评
斗牛士之死
不好意思的卡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