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齐白石画作辑录

2020-05-13 14:31韩羽
美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稼轩画儿董其昌

韩羽

再说“蛙声”

美,总是躲躲闪闪,“藏猫儿”。若想和它照面,还需“缘分”,要看有缘无缘了。举一例,白石老人有一经典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美乎?夏夜蛙声,咯咯咯咯,聒噪人不得入睡,何以言“美”。然而,这要看听者为谁了。且看辛稼轩《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稼轩听出“美”来了,因为他从蛙声里感到了稻花香气。“稻花香”意味着年景好,民以食为天,意味着老百姓能吃饱肚子了,岂不是天大喜事。如若辛稼轩没有这样心思,那蛙声之“美”,就和他“藏猫儿”了。知乎知乎,那“美”不只关联着眼睛耳朵,也关联着心态哩。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清人查初白的诗句。查初白和辛稼轩一样,也感觉到了蛙声里的“稻花香”,发扬之,光大之,不止“一片”了。一个“十里”,一个“出”字,使蛙声更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而波澜壮阔、浩茫广远了。

齐白石农家出身,更能深感蛙聲之“美”,又将诗词中的“蛙声”转化到绘画中来,用耳朵听的,变成了用眼睛看的,异体而同化,妙哉。

这使人想到了“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且看画中的几个小蝌蚪,在这儿是个啥角色,打个比喻,中药里有一味药,叫“药引子”,能把另一味药的药性引发出来。蝌蚪起的就是“药引子”作用,用它引逗人们联想起蛙声。明乎此,也就明白了既不能把它画得太像,也不能画得不太像,约略像个蝌蚪样儿,方恰到好处,这不妨叫作点到为止,“点到为止”是不是和“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沾上点边儿了?!

画中物象,不等同于生活中的真实事物,生活中的事物,一旦进入画中就具有了“假定性”,换个说法,也就是合理的虚构。明乎此,也就明白了为何作画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或曰,只要将蝌蚪“点到为止”约略像个蝌蚪样儿就能使人联想到“蛙声”了么,也不尽然。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是有条件而存在的。它还必须靠了画题“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蛙声”的暗示,以及山间溪水的急流,才能调动起欣赏者的不同感官,使之互相打通而“视形类声”。

点到为止的“止”,《大学》开篇也曾讲到过。“知止”“止于至善”。用《大学》的大道理套一下作画作艺的小道理,这“至善”就是恰到好处之“处”。又看来,如要“点”到恰到好处之“处”,并非率尔挥毫就能信手拈来,不见贾岛为了和尚的那个小门儿“推”来“敲”去乎。

“似与不似”絮语

读《齐白石研究》,见有一段文字,抄录如下:“‘似与不似之间者,本来是董其昌的话头,所谓‘太似不得,不似亦不得,要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是也。而后,恽寿平接过这个话茬,所谓‘其似则近俗,不似则离形是也。但集大成的,还是王文治。王文治在观赏了董其昌的临古帖后题道:‘其似与不似之间,乃是一大入处。似者,践其形也;不似者,副其神也。形与神在若接若不接之间,而真消息出焉。”

我听到“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的说是齐白石说的,有的说齐白石之前也有人说过类似的话,秋风过耳,未深推求。

董其昌除了“似与不似之间”的话头,还有“生与熟”。所谓“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画须熟外熟”,像绕口令,难得其要领。

郑板桥将“生与熟”讲得就辩证了些。“画到生时是熟时”,谓为生和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往相反方向转化。较之董其昌,后来居上。

俄国的施克洛夫斯基,也看到了“生”是个好字眼,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只是“陌生”行么,人们看得懂么,不如再加个“熟”字,“又生又熟”,既新奇而又亲切。

朱光潜将“似与不似”改换成了“不离不即”,谓诗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保持“不离”,是为了有真实感,保持“不即”,是为了有新奇感。

以上摘引,应说是“语录”。既为“语录”,要言不烦,然而只言片语,难免词意含混。“似与不似”可作“像与不像”解,可作“形与神”解,可作“意象”解,可作“熟与生”解,也可作“不离不即”解,量身裁衣,视其语境而定。要之,是“之间”的“间”。这个“间”,是恰到好处,“过犹不及”,既不“过”,也不“不及”,做到这一步,真真要看艺术修养功夫了。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字面上看,似是绘画之法,远非如此,实是已关联到作品与欣赏、作者与读者两相互动的更深层面,由“技”而“道”了。

已是老生常谈,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合作。作者的作品,只是完成了创造的一半,另一半则依赖于读者的再创造。打个比喻,作者的作品只是个“场地”,给读者的想像力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而读者则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的联想与作品的暗示相互动,两相默契,如珠之旋转于盘而不出于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既是欣赏活动过程,也是艺术作品的完成过程。明乎此,也就明白了“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间”,也就是读者的想像力驰骋的活动空间。

是、似同音,但“是”不如“似”对人们更有吸引力。“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真物儿引不起人们关注,不是那物儿又似那物儿的物儿才能引起人们的好奇。更有意思的是清人张潮的话:“情必近于痴而始真。”“近于”也就是“似”,不能真痴,也不能不痴,而是似痴,情乃见真。你看这“似”字来劲不来劲?《艺概》:“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不离不即,疑似之际,而真消息出焉。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似”,而不是“是”,这话虽不是他首创,但自古迄今明此理的画家多矣,而能以天才的多样的绘画典范验证之发扬之者,首推齐白石。

老少共赏

瞅着这幅画儿,实在顾不得再言及笔墨了。或问:评论画儿不言笔墨言什么。我说:最好的笔墨是令人感觉不到笔墨。问:那你感觉到了什么。我说:厚集其气,戛焉有声。瞅着眼前的画儿,耳朵里隐隐然似有《十面埋伏》琵琶声,几只青蛙、蝌蚪竟搅出这么大的动静。问:什么动静?我说:风樯阵马。

我让一个孩子看这画儿,他说是青蛙、蝌蚪儿。我问:它们干什么哩。他说:是游泳比赛哩,争第一哩,真个的玩儿命哩。小孩子说话,比笔啊墨啊更能触及到要害处。

猜你喜欢
稼轩画儿董其昌
寄稼轩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明志
精美的首饰像幅画儿
剑歌
董其昌的面具
动来动去的画儿
白云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