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学校经典阅读生态:新时代教师的文化使命

2020-05-13 14:20贾志国
中国教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经典阅读

【摘 要】学校经典阅读生态的建设与学校教育追求“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新时代教师重要的文化使命。正视传统经典阅读生态遭遇被“互联网+”时代的习得性阅读习惯(移动化、交互化与碎片化)冲击的事实,新时代重建经典阅读生态,必须顺势而为,采取如下策略:以“精神漂流感”统摄移动式阅读;以“多元化邂逅”拓展交互式阅读;以“新形态经典”牵引碎片式阅读。

【关键词】经典阅读 阅读生态 碎片化阅读 教师文化使命

进入新时代,“教育与美好生活”日益成为学校教育思考自身使命的逻辑起点。“美好生活”意味着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世俗功利目标(应试技巧与生存技能)的实现,更应该为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做必要的准备。由此,反映人性光辉与理智诚实品质的经典文本在当今时代日益凸显其价值,对经典阅读书目的推崇与强调,恰恰是学校教育从容应对信息爆炸时代人的精神偏狭的必由之路,更是每个教师沉甸甸的文化使命。构建学校的经典阅读生态,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新媒介,丰富经典阅读资源,拓展经典阅读时空,呈现多样化的经典阅读方式,从而营造一个人人仰望星空、感受文化、砥砺思想、提升境界的良好氛围。

一、经典阅读生态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习得性阅读习惯

传统纸质媒体时代,对经典的阅读往往同慢悠悠、懒洋洋的闲暇生活趣味相得益彰,它需要一个人精心挑选文本,专门抽出时间,专注认真品味。而进入新媒介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电脑、智能电视等移动阅读终端的广泛普及,读者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习得“互联网+”时代的新型阅读习惯—移动化、交互化与碎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经典阅读生态,使得学生群体中出现信息灵通(阅读信息指南类书)与有修养(阅读经典)成为互相排斥的两件事的现象。

1.移动化阅读习惯

随着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阅读已经成为“带着走的技术”。特别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阅读代替了纸质阅读与固定场所的个人计算机阅读,已然成为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更多的阅读场所变成了地铁、公交、电梯、洗手间等地点。这种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与阅读体验带来了人类感知与认识世界的方式的重大转变—随处可见的海量信息、超文本的链接跳转、图文与视音频兼具的立体效果、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阅读环境,等等。但是,在这种看似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日常化阅读行动中,我们发现阅读开始变得廉价、庸俗。消遣式阅读本来只是人生的一种手段与调味剂,而现在却成了生活的目的。

2.交互化阅读习惯

在纸质媒介时代,人在阅读文本时需要保持持久的关注、冷静的思考以及不受干扰的独处,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人们能够自觉地过滤掉无关紧要的信息,从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对经典的阅读与陶醉之中。而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日益开放而多元的“互联网+”时代汹涌澎湃的网络信息,对此我们既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辨别,也缺乏辨别的能力,日益迷失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海洋之中—每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每个人既可以向其他人随时随地发布任何不经验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即时即地对他人分享的信息进行评、注、转、驳。“这些大量代表事物的真实或者假象的信息碎片纷乱地混杂在一起,读者必然会成为错误信息传播的受害者。” [1]87免费的信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劳而获,最终我们每个人在读屏、点屏的交互过程中成了迷离化社会的共谋:不知不觉地用“刷新率”替换了经典的高度,用“点击率”屏蔽了沉思的深度,用“链接率”消解了逻辑的向度,从而使得阅读内容变得空洞,阅读过程变得肤浅,阅读环境变得浮躁。

3.碎片化阅读习惯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病症,碎片化阅读焦虑已经威胁到人的身心健康。在当今时代,碎片化阅读意谓人们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浏览各类零碎化、片段化、非结构化的新闻信息及各种资讯,或者通过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分享、微信公众号话题以及阅读类APP(应用程序)、电子图书等所进行的不完整、不系统的阅读模式。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碎片化阅读表现出阅读内容的碎片化、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及阅读形式的碎片化。内容的碎片化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无以计数的海量信息,加上网络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将各种花样翻新、良莠不齐的信息碎片连接在一起,甚或以“秒杀”的速度不停更新,使得“阅读内容不再完整、系统,而是趋向碎片化、非线性化,甚至是短小化、微型化,最终使阅读内容变得随意、零散和无序”[2]96。时间的碎片化意味着阅读时间时断时续,人们利用工作或生活中每一個空闲时间进行零碎阅读。这一方面源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得益于移动化的阅读终端。在“互联网+”时代,一切时态都是“现在时”,所有的地点都在“当下”,人们需要快速地应对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杂乱信息,又离不开新闻资讯与娱乐八卦的感官愉悦。一个人即使有一整天的空余时间,也会因为注意力涣散、思维积极性下降乃至精神涣散而荒度。人们已经很少愿意花时间沉浸在需要专注力与思维高度集中的整体阅读氛围之中了。形式的碎片化跟内容的片段化、时间的零碎化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阅读者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不间断地浏览、转发与评论,似乎每一个视窗界面都跟自己的阅读主题相关,但又不完整,甚至错误。只有将所有相关视窗界面按照一定方式正确地组合起来,才能够拼接出事物完整的本来面目。

二、重建经典阅读生态的行动策略

1.以“精神漂流感”统摄移动式阅读

如果不把移动式阅读简单地等同于随时随地的手机阅读与电子阅读,那么凡是人的身体所到、肉眼所及,都是人应该欣赏的文本与世界。无论是幼儿园阶段还是中小学阶段,乃至大学以至整个人生阶段,户外教学都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构成与本质规定[3]3,它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知与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目前已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户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学生的“异地漂流感”,固定的生活秩序,熟悉的景物、人、事,容易异化人的感官能力[4]。漂流既需要经验、能力的准备,又需要勇气置自己于陌生的处境之中。除了身体意义上的漂流感之外,随时随地的经典阅读意识主要还是指学生精神意义上的漂流感。塑造自身的“精神漂流感”,需要学生在人类经典价值世界的“去执”与“对话”之中“形塑”其“精神境界”。只有不时地阅读经典(无论精读还是泛读),才有助于学生个体超越时代与历史的局限性,从而发现更为多面而丰富的自己。“精神漂流感”主要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收集、查阅家谱、先人传说、民俗、地方志、民间故事,深刻理解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的发展演变,从而更好地弥合几代人之间的文化、情感代沟;第二重,收集、查阅本民族、国家的神话传说、天文历法、文化经典、艺术珍宝,深刻理解民族性知识与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而有助于制订更为长远的人生规划与价值关怀;第三重,收集、查阅各民族、国家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文化经典与艺术珍宝,深刻理解国别性、国际性、世界性文化的个性与共性,从而为树立美好情怀与宽容精神积累经验[3]3。

2.以“多元化邂逅”拓展交互式阅读

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为文明时代的公民个体参与信息传播与多元表达提供了便捷平台,只不过人文素养的高下越来越影响个人参与文明社会重建的质量与效益。作为外在的精神强度,经典文本如果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必然以其特有的美学张力与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邂逅”。为发挥经典文本的现代意义,可采取多元化的“邂逅”方式,拓展交互式阅读。

首先,对技术领域的传播介质变革保持开放、乐观的心态。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作为强有力的手段,每次新的技术革命总是使人向着更便捷与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状态演进。比如,近几年新流行起来一款阅读软件Zaker( 中文名“扎客”)[2]97,就能实现个人经典文本的深度个性定制与社群互动分享,也能呈现精美、逼真的立体效果,给人带来美的阅读体验。

其次,全体师生要对多领域的经典文本保持必要的敏感性与体认性。经典文本不仅仅是指优秀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是严肃的学术著作,也不排除是撩人心弦的视听艺术。教师不能因为过于推崇纸质文学作品而将其他类的经典文本置之度外。比如,经典动画片就为幼儿阶段与小学低段学生带来非常强烈的精神世界“形塑”,经典影视作品塑造的种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起有落、有挣扎有奋斗的人物形象可以强烈冲击学生的精神世界,经典的美术、音乐作品也能让欣赏它的人沉浸在美的精神愉悦之中。

再次,单一的经典文本也可以有多元的艺术表现与多样的感受方式。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定经典接受方式。同样是关于《西游记》的题材,幼儿阶段适合动画片形式,小学阶段可采用连环画与影视作品(包括白话译文)形式,中、大学阶段可以阅读原版纸质与电子版。2016年、2017年央视推出的《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为所有关注这两档节目的观众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人生追求的精神品位。

最后,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文本进校园活动。学校应加强自身的图书馆建设并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图书采购队伍。除了采购一批门类齐全的古典图书之外,还可以及时追踪卓越亚马逊、当当网等专门售书网站的各类经典畅销书排行榜,及时更新图文信息资源。图书馆应该提供专门空间为学生进行经典音像制品的学习、欣赏与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提供专门的经典研讨室。此外,为让图书馆对孩子更有吸引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新书采购、书目编排、空间格调、使用规则等方面发挥更大主动性,从而让图书馆成为一个让孩子们欢喜留恋的场所。

3.以“新形态经典”牵引碎片式阅读

碎片化阅读作为新时代碎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思、批判其可能流于浅显、片段的同时,学校应该因势利导,加大对经典文本的数字化改造,在“内容为王”的传统纸本阅读思维基础上,转向打造数字化时代的“新形态经典”,即加大经典文本内容在功能、读者体验与内容形态方面的新技术、新媒介“包装”,促进经典文本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以经典内容为“体”、以新媒介为“用”的“互联网+”时代新阅读范式。聚焦“新形态经典”,就是鼓励学校与互联网媒体合作建设经典文本电子资源平台,并开设经典文本专家导览专栏,形成新时代的经典文本阅读方式。

首先,建设经典文本电子资源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实多样化的适合数字化深度阅读的经典内容支撑,形成视觉资源、听觉资源、动漫、电子图书、个性化APP、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短片、国学讲堂等形式多样、体验丰富的经典文本阅读资源,从而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任由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

其次,鼓励专业化教师设置经典导读专栏。传统文化经典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而现代大多数读者又因为学识、精力与时间的限制无法潜心阅读原著,由相关专业教师设置导读专栏,对传统经典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诠释,对经典文本以碎片化阅读形式走进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意义重大。

最后,阅读者必须形成新时代的经典文本阅读方式。传统纸质经典阅读需要阅读者保持虔敬心理,投入时间与专注力,具备联想与想象的思维品格等。而互联网新时代的经典文本阅读方式,除了具备传统的阅读方式之外,更应该树立“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1]85,从而适应网络经典文本的非线性浏览方式,以便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链接中,迅速捕捉到所需要的信息。不过要具备“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从传统纸质线性阅读方式出发,形成自身健全的认知能力与个性化认知风格之后再接触经典文本的网络形态;坚持“读者本位”(“作者已死”)的经典阅读立场,调动自身的经历经验、知识储备与经典进行对话,即读者“再阅读”的过程就是“再创作”的过程;保留闲暇的精神趣味,从而释放被欲望占据的干瘪心灵,自由地学习、自由地思索,必要时为阅读“留白”,让内心孕育出源源不断的新奇想法来。

参考文献

[1]李晓源.论网络环境中的“碎片化”阅读[J].情报资料工作,2011(6):84-87.

[2]吴海珍.“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审视与理性应对[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34(3):95-97+103.

[3]贾志国,曾辰.自主化深度学习: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根本转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9(4):1-5.

[4]李崇建.移动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M].台北:宝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182.

(作者系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師范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经典阅读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的思考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想象力都去哪了
民办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的生存与创新
低年级经典阅读指导方法之我见
碎片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