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一年级学生古诗文阅读兴趣的探索

2020-05-13 14:20王爽高进
中国教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工作记忆古诗文文本

王爽 高进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数量较人教版教材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学生的古诗文阅读数量仍然不足。因此,我们又从校本教材中选取了很多优质文本作为古诗文阅读的补充资源。但小学一年级古诗文阅读教学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刚刚走进校园,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因此,识字量少成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第一道难关。其次,古诗文的语言和语法与现代汉语有较大不同,古诗文的字义变化和语法差异,增加了学生对古诗文文义理解的困难。另外,大多数古诗文阅读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传统课堂一般采用的是“作者生平介绍—朗读—诗意理解—自由背诵”的教学方式,课堂还未真正地实现审美化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不高。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已经成为我们需要探索的重要内容。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一、选取合适的教材文本,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学文本的优质是确保一堂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教学文本的选取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识图阶段,在古诗文教学文本的选取上,应该选择短小而高雅,并具有画面感和趣味性的古诗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我们在古诗文的文本选取上,包括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从孔孟到岳飞、文天祥,以及六朝小品和《世说新语》等内容,选取的内容广泛而经典,满足学生多方面阅读需求。例如,描写四季美景的五言古诗《四时》,介绍北宋时期传统文化习俗的《元日》,体现劳动人民疾苦的《江上渔者》等。

其次,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合理性。教学目标是学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达成的学习效果,是检验课程安排是否合理的标准。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引领的作用,教学环节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一年级古诗文阅读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涵盖以下三个部分:明确知识技能;确定学生能力训练点及教学方法;落实学生对古诗文情感的理解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四时》为例,这一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旨在让学生能读会写并实现当堂成诵;能力训练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根据这些能力训练点选用了相应的教学形式;古诗文情感的理解,旨在体会陶渊明眼中自然四季之美,并能通过诗文在头脑中构想出画面。

二、充分利用游戏化教学形式和多样教学手段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走入校园,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游戏化教学的形式充分激活学生潜能。

例如,教授古诗《四时》可以使用的游戏化教学形式有以下几项。

小侦探—寻找线索,猜作者的爱好从而推测作者身份。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们通过观察寻找到有用的线索,从而进行推断演绎。这个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训练推理能力。

听力大考验—学生认真听朗读,然后复述诗句信息。这个环节能够训练专注力。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专注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文复述环节,充分调动大脑的脑区,锻炼学生的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当前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有研究表明,工作记忆的长度影响人的多方面能力。工作记忆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通过短时记忆再现。

一闪而过—学生进行字词复习环节,在大脑中重现刚刚学习过的新字词,并快速抢答。这个环节的作用和听力大考验相同,目的是巩固听力大考验中获得的能力。

选选看—让学生结合字典中生字的义项,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进行词义的选择。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有效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经过多次训练,可使学生具备课后自行阅读的能力。

中国好舌头—采用挑战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低年级学生大多积极活泼,乐于挑战。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堂环节会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经过反复挑战,学生可以达到熟读的程度。这个游戏可以将学生对一首古诗的记忆从瞬时记忆转换成短时记忆甚至长时记忆,储存在大脑的记忆中枢。

排排兵—小组将散乱的诗文按照顺序排列的检测游戏。这使学生对诗文的记忆得到再次巩固,达成当堂成诵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是小画家—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发挥想象自行创作。学生可以通过想象再现古诗蕴含的诗情画意。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提升古诗文审美能力。

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理解古诗文内容。例如,教授《四时》时借助图片,辅助学生理解古诗。教授《<论语>两则》时,使用动画短片,降低学生理解难度,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教授《赠汪伦》时,让学生通过情境扮演,知晓故事背景,理解诗文内容和作者情感。除此之外,我們还要使用儿童语言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三、巧妙设计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作业是检测学习效果的手段,也是展示学习成果的载体。课堂作业的质量体现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迁移知识的理解情况。以《四时》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课后任务为自主探究型作业。作业内容:让学生画一画或者写一写自己眼中的四季,可以从四季不同的植物的角度来写,也可以从一种植物的四季这个角度来写,还可以从动物的四季等多个角度来写。作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涵养对所选取的事物坚持不懈观察的品质。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很多时候所观察的对象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此时是否能够保证作品的真实性,能否坚持观察任务,对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作业的类型有多种。一是拓展阅读型。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习得知识的重要能力之一,如何在课后完成大量古诗文学习,需要学生将课内所学习到的方法迁移到其他同类型的古诗文阅读当中。大语文的教材是一课四读的模式,包含了精读、品读、拓展和探究四种阅读类型,其中除精读文章外,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安排,布置拓展阅读型的古诗文。二是亲子互动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学生兴趣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可以适当地布置亲子互动型作业。例如,可以将《江上渔者》中关于范仲淹的背景小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或者教会爸爸妈妈背诵《江上渔者》。三是课后探究型。学生在课后利用现有工具自行完成古诗文的学习,并将探究的过程形成图画或文字形式的报告,并提出过程中的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四中网校语文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肖佳晓

猜你喜欢
工作记忆古诗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提升大脑潜力:工作记忆训练能够提高智力吗?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为什么有人能同时做多件事,有人却不行?
工作记忆容量对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