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古代图书馆

2020-05-14 13:37刘绍义
月读 2020年2期
关键词:馆长藏书书院

刘绍义

常常有人将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尽管古代的书院,比如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等,也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而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它们设置的目的和职能都有较大差异。

早在周代,图书馆就出现了,不过,当时的名字不叫图书馆,而叫“盟府”,主要用于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春秋时期的老子可以称得上是有史可据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史”,就是专门管理图书的官职。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西汉开国丞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禄阁,这也是后来人们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禄”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是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内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馆舍,还以政府名义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可谓是对秦朝“焚书”的拯救了。

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藏书的地方。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用铜来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了秘书监一职,就是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唐六典》中有这样的话:“至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属太常,掌禁中图书秘记,故日秘书。”秘书监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的俸禄是六百石。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了隋炀帝时,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徵就曾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了明代,秘书监一职被废止,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圖书馆外,还在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收藏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需要说明的是,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握,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甚至采取“焚书坑儒”的手段来取缔私人藏书。唐朝时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

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起的。想想也是,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除了政治因素外,经济情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那时的书籍很少,制作成本很高,因此价格非常昂贵。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这样描写过老朋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盛了。唐代末年,眉州“孙家书楼”的藏书量在四川首屈一指;明朝范钦的天一阁,也是享誉古今、天下闻名的私家“图书馆”。

无论是私人藏书还是国家藏书,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了“图书馆”这三个字,而且第一次把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选自《意读》2017年七月刊,有删改)

猜你喜欢
馆长藏书书院
请专家
小毛驴藏书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互联网精神下的虚拟馆长
为巾帼藏书发先声
藏书与读书
这些书难懂
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