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审美趣味·专业学养

2020-05-14 15:17刘叙武李金凤
文教资料 2020年7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通识教育戏曲

刘叙武 李金凤

摘    要: 新一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对师范生包含戏曲素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对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期待。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以更新培养目标为龙头、优化课程体系为抓手、整合教师资源为途径、改革教学手段为方法,培养出人文情怀宏阔、审美趣味高雅、戏曲素养丰赡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师。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戏曲    通识教育

2017年年底,教育部正式印发新一版(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等文件,要求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新一版《课程标准》较上一版(2003年版)在课程结构、学科素养、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调整。由此,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拉开序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依靠基础教育教师队伍。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院校)是基础教育师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最重要的基地,高师院校亟须通过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变革。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熔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各体艺术于一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了解戏曲、学习戏曲、研究戏曲、传承戏曲,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有相当多的内容涉及戏曲,较原版增添了比重,反映出教育行政部门以行动回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要求。面对基础教育教学变革实际,作为师资培养基地的高师院校必须行动起来,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着力提高师范生包含戏曲素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民教师。

一、新课标出台的新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修订工作指导思想之一,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修订工作基本原则之一,体现了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

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继承和弘扬戏曲艺术做出了明确部署。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10月新华社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17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这些中央文件均强调,通过国民教育大力开展戏曲通识教育,具体举措包括推進戏曲演出进校园、开设戏曲课程或教学模块、举办戏曲讲座、向学生推荐优秀戏曲作品、建立学校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等,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参与戏曲体验、学习和实践。在中央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戏曲文化现已成为全国各行各业的共识。

中央文件关于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戏曲通识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各大中小学校,有赖于各个学校更加具体、详细的安排。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稳定有序地开展,落实好中央文件精神,必须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各校方能有章可循、长期执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是在此背景下出台问世的,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全国普通高中开展戏曲通识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二、落实文件精神面临的难题

文件的价值在于落实、见效。新课标的施行,必须依靠广大基础教育教师。基础教育教师相关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新课标落实的结果。因此,关注师资现状、关注师资培养,势必成为中央文件和新课标要求落地全系统的重中之重。然而,在职教师和在校师范生普遍缺乏戏曲知识、难以独立开设戏曲课程、无力指导学生戏曲社团开展活动却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长期以来戏曲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广大教师和师范生早已远离了戏曲艺术,对这门艺术普遍不了解、不熟悉、不热爱,缺乏基本戏曲素养,且高师院校在师资培养过程中未能有效补足这一“短板”,造成基础教育阶段懂戏曲者寥寥无几、爱戏曲者稀若晨星。

观众是需要培养的。戏曲艺术早已由大众艺术转变为“小众”艺术,由通俗艺术变身为“高雅”艺术,欣赏戏曲的“门槛”大大抬高了,许多人因为不了解戏曲不喜欢戏曲,且由于缺乏普及,人们看不懂戏曲也就不愿意主动走进剧场,即便偶一涉足也很快就退了出来。这一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最终结果是新一代戏曲观众难以培养出来,现有的戏曲观众越来越老、越来越少,戏曲艺术振兴无力,戏曲文化后继乏人。因此,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尤其是针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普及十分必要,也极为迫切,是当下传承发展戏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目前,高师院校开设课程中包含戏曲内容的少之又少,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必修的“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两门课,只有少量篇幅介绍戏曲作家、作品,且关注点在戏曲文学方面,至于戏曲舞台艺术知识则了无踪影。一方面是因为戏曲长期不受重视,戏曲教学在这两门课程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另一方面由于这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是“文学”专业出身,囿于自身知识结构,很难在戏曲文本以外做更多、更深的讲解。戏曲教学在如今高师院校教学体系中基本阙如,无怪乎基础教育教师和师范生不懂戏曲、不爱戏曲。

假如将基础教育阶段的戏曲通识教育工作完全托付给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生以外的专业人员,同样面临重重困难。近十余年来,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少数专业艺术院校举办了“艺术(戏剧)教育”本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中小学校艺术(戏剧)教育的师资,并取得了有益经验。不过,专业艺术院校招生数量极为有限,难以满足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全面开设戏曲课程的需要,更关键的是,目前普通中小学校艺术教师岗位设置滞后于发展需求,有音乐、美术教师岗位,还没有专门的戏剧或戏曲教师岗位。受当前用人体制局限,即便专业艺术院校培养出了优质艺术(戏剧)教育师资,这些毕业生在申请相应教师资格、应聘中小学校教师岗位时,仍存在诸多壁垒。对此,已有关注者提出:“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体系应得到进一步完善,将戏剧、戏曲、影视、舞蹈等专业纳入进来。”[1]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教育部门要联合和依托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选派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和社会艺术教育专业人士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鼓励中小学特聘校外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这一设计初衷固然是很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容易收到较好效果。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就属于社会稀缺资源,让他们去做全国海量的中小学校戏曲通识教育显然杯水车薪,即便有些地方开展了类似活动,难免会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文化艺术工作者、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社会艺术教育专业人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除非业已退休,都有本职工作要完成,让他们到中小学校兼职普及戏曲且长期坚持,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事。而且,好演员未必是好教师,优秀的高校教师未必是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让未经专业教育教学实践训练的演员或不熟悉中小学校实际情况的高校教师来做中小学兼职教师,多少有些勉为其难。

于是,要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戏曲通识教育师资短缺、基础教育教师和师范生普遍缺乏戏曲素养的难题,还是要回到改革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思路上。

三、师资培养改革的目标归旨

有人把高师院校比做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或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这是非常形象、贴切的比喻。高师院校的办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改革高师院校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工作,首先必须弄清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围绕这一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师资源、改革教学手段。

因为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生将来是要承担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所以,新一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完全可以作为高师院校设定师资培养目标的参照。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涉及戏曲文学、戏曲文化和戏曲表演三大板块。比如,有关戏曲文学部分,新课标在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中提出:“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2](17);有关戏曲文化部分,新课标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提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2](34);有关戏曲表演部分,新课标在选修课程“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中提出:“引导学生自主创建各类社团,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如读书交流、习作分享、论辩演说、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2](14)。新课标还建议学生阅读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戏曲剧本。如果说戏曲表演对于未经专业训练的基础教育阶段师生来说要求较高,还是以话剧表演为主的话,那么,能够分析戏曲剧本、把握戏曲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了解戏曲文化常识、汲取戏曲艺术养分、培养戏曲审美趣味,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必须达到的要求。

2017年版《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将“戏剧”与“戏曲”概念并立,其实是不够科学、严谨的。新课标中涉及戏曲的内容,分布在选择性必修课程“音乐情境表演”和“戏剧创编与表演”两个模块中,可以划分为戏曲唱腔、戏曲表演及贯通于上述两个方面的戏曲文化三大板块。比如,戏曲唱腔方面,新课标提出:“组织学生观摩戏曲表演,了解地方戏曲的特色,学唱地方戏曲的经典唱段,体验戏曲唱腔对角色塑造、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2](23);戏曲表演方面,新课标提出:“教授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使学生了解戏曲中‘生、旦、净、丑等行当的角色分类,‘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时空变换、程式化的组合规律”[3](28),“在戏剧、戏曲实践活动中,依据情境、角色内心动机,运用语言、歌唱、动作创造人物形象,体验人物情感,逐步完成从文字表述思维向直观的、行动呈现的形象思维转变”[3](27);戏曲文化方面,新课标提出:“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戏曲艺术,赏析经典戏曲选段,理解其文化内涵”[3](29),“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戏曲虚拟、写意等艺术特色和雅俗共赏的审美意趣……引导学生在戏剧创编与表演实践过程中感悟戏剧、戏曲的艺术之美,提升审美能力”[3](28),“通过欣赏与表演经典戏剧、戏曲,认识戏剧反映生活、反映社会的作用,理解中国戏曲特有的表现形式和意境创造,引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3](27)。虽然该课程标准设计的两个备选模块各有侧重,但都引導学生“了解中国戏曲文化”[3](22),做一个“懂”戏曲的人。有必要指出的是,新版《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显然并不打算把学生培养成戏曲表演专门人才,而是希望通过艺术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近戏曲、了解戏曲,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高雅审美趣味,在今后人生当中成为古老戏曲艺术的欣赏者、支持者,戏曲因此有了源源不断的观众群体而可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综合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来看,新课标对学生戏曲素养的要求包含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表演和戏曲文化四个方面。虽然我们可以从学科属性角度把戏曲切分成若干部门分别把握,也可以在课程标准中划分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但正如前所述,戏曲是综合艺术,而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需要整体习得。特别对教学者而言,只学习戏曲中的某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往往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局面。其实,“戏曲学”早就是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应对其整体学习、整体把握,并根据自身和外部条件有所侧重地学习和把握。例如,将来要从事语文学科教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理应掌握扎实的戏曲文学、戏曲文化知识,同时需要了解一些戏曲音乐、戏曲表演、戏曲美术、戏曲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戏曲文学教学工作搞好。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美育课程,倡导跨学科合作。”也就是说,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也应当发挥本专业所长,相互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校美育工作氛围。学习、了解本专业以外的相关专业知识,是不同学科教师及学校教师与校外兼职艺术教师沟通协作的良好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需要人文情怀宏阔、审美趣味高雅包括戏曲素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丰赡的优秀人才,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工作应聚焦于此,加快培育出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民教师。

四、破解困境的策略

要破解基础教育教师和在校师范生普遍缺乏戏曲知识的困境,就要通过优化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整合教师资源、改革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开展戏曲通识教育的環境。

(一)在优化课程体系方面,通过增开专业选修课、改革专业必修课的方式提升师范生的戏曲素养。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发挥专业优势,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如今,许多高校,包括高师院校纷纷开办了戏剧影视文学非师范本科专业,一些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高师院校还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聘请了一批学有专攻的教师主持戏曲类课程。这些专业教师完全可以面向师范生开设戏曲艺术选修课。以笔者所在的承担师范生公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大学西南大学为例,我们根据新时代发展需求和新课标要求,重新修订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方案,增加了专业发展选修课“戏剧艺术鉴赏”和“戏剧经典作品选读”,这两门课程中有约一半篇幅专门介绍中国戏曲的舞台艺术知识及文学、历史和理论。课程不仅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而且欢迎全校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并按规定获得相应学分。同时,我们还改革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围绕“人文情怀宏阔、审美趣味高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丰赡”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了课程大纲,适度增加了戏曲内容占比。在尊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特点的前提下,优化了相关课程设置,有效帮助师范生丰富了戏曲知识。待条件成熟以后,我们还将按照《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中加大对中小学校教师特别是乡村美育教师培训力度”。

(二)在整合教师资源方面,通过加强校内不同专业教师之间学术交流和聘请校外戏曲专家来校授课的方式共同提升师范生的戏曲素养。

与戏曲艺术密切关联的一级学科包括戏剧与影视学、中国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等。在西南大学,不同学科的教师利用线上与线下平台,业已加强沟通联络,通过学术探讨、集体备课等方式,汇集力量、凝聚智慧,形成了智力合力,共同钻研与戏曲相关课程的教学。目前,我们正在探索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从各自学术所长出发,帮助不同专业师范生逐步提高戏曲理论、戏曲文化和戏曲审美素养。此外,我们还聘请了包括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戏曲表演艺术家吴熙在内的重庆市川剧院、重庆市京剧团多位优秀戏曲演员定期来校教授学生戏曲声腔和戏曲身段、辅导学生戏曲社团开展活动。通过尝试,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校内、校外师资力量的整合,对于从多渠道涵养师范生的戏曲素养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三)在改革教学手段方面,注意把握戏曲艺术特点,革新教学理念,引入新教法,采取多种形式,“打通”课内与课外,让各种资源为我所用,生动活泼地开展戏曲通识教育。

戏曲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仅在课堂内教授戏曲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弄明白戏曲是怎样一回事的,要使学生了解戏曲、熟悉戏曲,必须设法让他们走进剧场、亲近舞台、理论结合实际。在西南大学,我们充分利用每一次戏曲演出进校园的机会,广泛宣传、有力组织,让更多学生,尤其是师范生亲眼看见戏曲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的迷人风采,面对面地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戏曲艺术之美;我们积极向学生推介校外将要上演的优秀戏曲剧目,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市内各大演剧场所观摩戏曲演出。针对选修“戏剧艺术鉴赏”课的学生,要求他们学期内至少一次自费购票观摩专业戏曲表演团体的高水平演出,并撰写一篇不少于一千字的剧评文章。我们将剧评文章与观剧票根作为课程考核评分的依据,并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交流观剧心得,讨论、讲评剧评文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观剧活动予以指导,让他们成为真正会看“门道”的内行。

总之,在高师院校进行戏曲通识教育,必须有思路、有计划,课程体系、教师资源、教学手段等都是必须认真考虑、详加安排的,如此,方能有效帮助师范生切实增长戏曲知识,为今后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中央文件及新一版课程标准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戏曲文化已经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绘制的美好蓝图值得期待。要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全社会上下共同努力,尤其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所作为。高师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重要基地,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应当积极发挥自身学科、专业、科技、人才、信息和文化优势,率先搞好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凝心聚气,为提高师范生包括戏曲素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源哲.关于中小学戏剧影视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思考——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J].大众文艺,2017(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文师范生戏剧素养提升课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6 JY068)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院校通识教育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方向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研究综述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