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君子玉德”的文化内涵

2020-05-15 06:14杨翠翠
北方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诗经

杨翠翠

摘要:玉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自古尚玉,古人不仅认识到了玉质地细腻坚硬、色泽凝润等物理特性,还赋予玉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将玉石固有的物理特质同人们的善恶、是非、荣辱等价值观联系到一起。本文通过《诗经》中对玉的描写,从三个方面阐释古人“以玉喻君德”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诗经》;玉德;文化内涵

一、《诗经》中“以玉喻德”的根源

《诗经》(1)中包含玉的句子常用来描绘个人德行的美好,玉在最初时,只有工具性和宗教性质的作用。西周时期强调礼乐文化,而玉晶莹剔透、纯美无瑕的物理特质与人的高洁品行高度一致,从而形成了古人“君子如玉”“以玉比德”的观念,从此,玉所代表的道德化、人格化诗歌不断涌现,玉文化从此发展成熟,并对以后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礼记·聘义》借孔子的话总结了玉所具有的十一种品质“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岁,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拙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2)玉得天独厚的物理特质和君子所对应的品德一一对应,因此,儒家强调“君子比德于玉”,行为举止要符合玉的规范,时刻用玉德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玉德的君子。

《礼记·玉藻》也说“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古之君子必佩玉。”(3)在《礼记·玉藻》的附加意义之中,玉器完成了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化。这种转变使玉在更高层次上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深刻的文学意蕴。随着玉文化不断向精神层次转化,《诗经》中涌现了大量“以玉喻德”的文章。

二、《诗经》中“以玉喻德”篇章概述

(一)《大雅·公刘》:“维玉及瑶,鞞琫容刀”,描写公刘将美玉宝石挂在腰间,身上的佩刀玉鞘闪闪发光。孔颖达疏:“虽言玉瑶容刀者,君子所以比德,今进之瑶言公,刘有美德也。瑶是玉之别名,举瑶可以兼玉,故不言玉也。”(4)作者在这里含蓄地夸赞周先祖憨厚朴实的性格,同时揭示了其行为的踏实严谨,为周朝的建立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玉比公刘,即说明公刘有玉德。

(二)古人也将道德风尚的人直接称为“玉人”或直接把其比喻为玉。如《召南·野有死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描述女子纯洁如玉,洁身自好。古人婚配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首诗的主题是贞洁烈女反抗男子不行聘礼,不听媒妁之言而逼迫其成婚的行为,用来形容女子的德行如玉,其高尚品德犹如纯洁无瑕的玉,“以玉比德”说明了周人对玉的崇拜。

(三)《小雅·白驹》:“生会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这是《诗经》中唯一同时出现两个“玉”字的文章,以金玉的珍贵比喻友情更应该“情比金堅”。友人品德高洁如玉,是贤德之人,所以更应该互通消息,加深情谊。也有人以为这是求贤之诗,《诗经》中还以玉比贤才之德,希望君王能留住贤才,为我所用。

(四)《小雅·鹤鸣》这首诗描写了很多意向,鹤、鱼、他山之石、玉等,玉本来表示坚硬的石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象征石头磨成玉的过程,以此说明一开始并不突出的人,经过一番磨砺之后可能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为我所用。用“玉”来形容那些并不显眼的人才可能在磨砺中逐渐成为“玉”般的人物,成就一番事业,鼓励当权者要善于发现人才,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五)《卫风·淇奥》是一首赞美诗,“如圭如璧,宽兮绰兮”,歌颂了这位君子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的确是一位贤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里的“琢磨”是玉器的打磨过程,翠玉奇石经琢磨,有如圭璧般高贵。

(六)《大雅·卷阿》:“颗颗印印,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赞美周成王温和肃敬,器宇轩昂,同时在赞美之中寄寓了规劝之情,劝勉周成王要广纳贤才,以仁爱治天下,励精图治,成为如玉般品信高洁的君王,做天下所有诸侯的榜样。

由此可以看出,玉德文化影响深远,上至天子诸侯,下至黎民百姓,玉德的思想已经渗透在周人的日常生活中,玉的人格化已经形成,人人以“玉”为美,形容高尚节操和美德。

(七)《魏风·汾沮溯》是一首赞美正在劳动的男子的诗歌,该男子仪表堂堂,一表人才,令女子心动不已,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男子的相貌,而是说他“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同时该诗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男子与那些国君身边的官员进行比较,赞美了男子的俊朗和高洁的人品,表达女子心中的爱慕之情。

(八)《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描写了一位妻子思念丈夫,其夫敦厚贤良,温润如玉。妇人用玉来形容丈夫,突显其夫高洁如玉,品德如玉,温润如玉。从中也可看出周人对于品德高尚之人的敬佩和赞扬。

(九)《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旨在表达对秦襄公的赞美以及对他长寿的良好祝愿。秦王来到大山中,绣花衣裙高贵服,他身上的佩玉铿锵作响,身带佩玉,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深得民心。

(十)《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赞美周文王能以玉自比,不拘一格降人才,励精图治,故而能治理四方诸侯。

(十一)在《诗经》中,玉还被用来引申为更加美好的事物,有圆满成功之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大臣劝勉君王,唯才是用,治国安邦,成为有玉德的君王,其中,“玉”已经引申为成就、圆满达成之意。我们所熟知的成语“玉汝于成”即源于此,用玉来形容成功、完满的状态,是继“玉”表示“品德”之后,更进一步的升华。

三、玉德品质及积极影响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1)中国古人爱玉、佩玉、用玉,对玉的精心搭配,体现外在美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展现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和文化内涵。“玉文化”从远古走来,其中积淀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厚重,玉的象征意很多:权利、财富、品德、典雅、美好、吉祥、平安……从各个层面满足了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我们佩戴玉,也将玉所具有的优秀品德和品质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用更加严格的玉德精神要求自身,做到真正的修身养性和精神内涵的提高。2008年奥运会,“金镶玉”奖牌喻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玉良缘”,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奥林匹克运动会寄寓的美好祝福,对其奥运精神的赞扬和对运动员拼搏向上的褒奖,它又融入了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精神支柱,作为民族之魂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使世界对中国的玉文化有所了解,特别是传承美好玉德精神,将玉文化发扬光大。

四、结语

在周代,玉已经不单单是物质层面的配饰,已经上升到一种更高层次精神文化,以玉喻人也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它与各行各业、各个阶级的人都息息相关。中国古玉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密切相连,并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观念,传承千年,常在常新。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