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大众的健康文明的饮食文化

2020-05-18 02:43谢波
钟山风雨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食家饮食习惯食材

谢波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要从饮食习惯、公共卫生设施、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特别是要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这是总书记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对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指示。

一日三餐,人人皆然,由此演化为人们的饮食习惯并上升为饮食文化。在封建社会,饮食文化极度分化。一方面是广大老百姓吃不饱肚子、饥荒连年、路有饿殍;另一方面是封建统治者,那些皇室贵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把吃喝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乃至炫耀、斗富与摆阔。清代王室满汉全席竟有108道菜,也有说是288道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真实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这是深深植根于要让老百姓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的民本情怀,是伟大的历史进步。大家熟知的是,毛泽东主席的饮食习惯,最奢侈的就是吃碗红烧肉,是健康文明饮食习惯、饮食文化的身体力行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迈开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坚实步伐。全体人民虽然还有一些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总体上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在饮食习惯改进、饮食文化向更加健康文明迈进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值得我们思考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什么都敢吃。虽然由于区域和民族传统等影响,我们的饮食习惯客观上差异较大,但是总的来看,我们的食材种类显得过杂、过多。这次新冠疫情之后传出有人吃蝙蝠宴,简直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吃饭本是人类为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在有饭吃饱的条件下,非要搜奇猎怪去吃,就是人性贪得无厌的表现,是一种变态的吃心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逆人类逆大自然的。

其二,过度彰显既有的饮食方式。烹饪厨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是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东西南北中,饮食习惯各有千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异彩纷呈的菜系,是饮食文化中的瑰宝。但也应当看到,不管哪个菜系,都是各民族、各地方不同的做菜吃饭的方式。如果相互比较,本没有什么高深玄奥之处,也没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过分炫耀做菜吃饭多么博大精深,甚至拔高到美学、艺术乃至哲学的高度,就有可能走向低俗。试想,把豆腐切得比头发丝还细,固然是一种技艺,但是又有多大意义?如果我们整天把吃看得过重,三句离不开吃,在吃的花样上狠下功夫,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其三,商业化场面化偏重。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大搞食材搭台、美食搭台。发展经济,造福一方,这本是件大好事,但区域之间横向竞争不宜过度。比如以行政区域名义大做广告,大抢古人、名人、名山名水、名土特产等等。最为吸引眼球的还是在饮食造势方面,名目繁多的食材节、美食节,声势盛大,声名远播。令人痛心的是2020年1月18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在新冠病毒已经出现的情况下,竟摆出“万家宴”。4万多个家庭端出13986道菜品,摆满党群活动中心主会场和9个分会场。这是该地举办的第20个年头的万家宴。岂不知,万人大吃大喝之时,灾难已经悄悄来临。同样在武汉汉口北,曾有一则广告这样写道:中国,武汉,2017首届龙虾节暨全球美食狂欢节,全民的“吃货盛会” “城市盛典”,6月16日空降汉口北。这是不是真的有点发狂了?

其四,相关组织职能应创新。餐饮协会、烹饪组织,不仅要加强行业管理,担当行业比武组织者、裁判者,在菜肴标准质量的制定,以及引导大众健康饮食、合理膳食上还应当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五,媒介熱心传播。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的确使人们领略了中华民族烹饪厨艺的多姿多彩。舌尖所至,让人们兴致勃勃地关心吃、爱好吃、想着点子吃。有个电视节目叫《回家吃饭》,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把饮食文化回归大众、回归家庭,应当大力倡导。但是其表现形式应当改进:三四个人,其中不乏名人,以演小品的方式出场,题外话一大堆,近乎表演而又带着夸张;整个做菜过程无一人戴口罩,菜做好当场就吃,还自夸怎么怎么好吃。如果每次请厨师们简单明了地做几道家常菜,推送给全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真正让做菜从阳春白雪的高坛上走下来,变成普通家庭的享用,岂不更好!

其六,有些人凑热闹。世上有专家、作家、画家……各个行业成就突出、对社会贡献巨大的优秀人物,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可是在我们中国偏偏出了个美食家。什么叫美食家呢?居然还有人给出了定义,就是对美食提出专业独到见解的人,并且能够大大提高人们的健康。在作家陆文夫笔下这么描述:美食家是对本地美食所在了如指掌,哪里有新的美食必然火速赶到,对美食的点评恰如其分。还认为古代美食专家有苏轼、曹操、陆游、伊尹四人。与美食家相联系,还有个称号叫吃货。吃货是什么呢,多指爱吃的人。请问这个世界上,有几个是不爱吃的人?美食家也罢,吃货也好,这本是作为一个人的最最一般的属性。如果当成个大事来记挂着,是不是有点跑偏呢?

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成都、顺德、澳门、扬州和哥伦比亚的波帕扬、黎巴嫩的扎赫勒、韩国的全州等“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城市” “美食之都”称号,我们位列世界第一,欧、美、日统统不在话下。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何如此关心哪个城市的吃喝问题?泱泱大中国,为何我们只有4个城市称得上美食之都?再说我们中国人中国菜做得好不好,他们真的懂得评判吗?

2020年2月16日,昨夜一场风雪,今晨阳光灿烂,这本是大家沐浴春天阳光踏雪赏梅的好时光,然而大街上车辆稀少,小区里几无一人。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春节。湖北、武汉饱受新冠肺炎侵害,4万多名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人民解放军紧急出动。全国出动的救援力量已经超过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大家被告诫不要出门,只好宅在家里。高铁飞机退票,大大小小的饭店酒店宾馆关门,工厂延迟复工,学校迟迟不能开学。由此有人说以往是人把动物关在笼子里,今年是动物把人关进了笼子里。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2003年非典是由人吃果子狸、穿山甲引起的,也不能证明这次新冠肺炎是人吃蝙蝠引起的,其真实原因还有待科学揭开。但是,既然我们已经丰衣足食,有着足够多的流传下来能吃能喝的食材,为什么非得搜奇列怪地去吃这吃那?

病从口入,这是古训。

撇开国难级的疫情不说,当今国人肥胖人群增多、“三高”人群增多、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增多,年轻一代身体素质并无明显提高,环境污染没有明显改观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在此境况下,饮食健康令人十分担忧,改进饮食习惯、提升饮食文化迫在眉睫。

第一,明确定位。吃,就是人类摄取热量、维持生命最原始、最传统、最本能的行为。在吃饱的前提下,应当以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为最高标准,其做法、吃法应当是越简单越好。矫正那种把吃喝硬要上升到什么艺术、美学、哲学层面的夸大之词。真正认识到过分追求吃、讲究吃、变着花样吃,不仅不是健康的文明的,反而可能带有浓厚的传统落后的饥饿文化、本能文化色彩。

第二,积极引导。让饮食文化真正回归到大众的、家庭的背景下。我们祖祖辈辈饮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是大众化的,迄今为止,家庭仍然是主体。下馆子吃喝只不过是这些年的新鲜事。即便是春节家庭聚会摆到酒店去,一年也就这么一次,也只是少部分家庭。由此,要把饮食文化视野投向老百姓怎么过日子,怎么吃得健康文明,怎么吃得营养而又简单。相关行业协会及媒体应注重对大众的家庭健康文明饮食的指导,把舌尖上的中国打造成指导健康文明饮食的平台,让大家回家吃饭,吃得健康文明。不要把重心放在宣介什么菜系,什么饭店酒店的招牌菜,什么食材节美食节,什么千人万人豪吃,什么美食之都的打拼。

第三,法规保障。全国人大已经出台法规,全面禁食野生动物,非常必要。即使是允许的可食用的食材,也应指导人们尽量缩小食用范围。人们常说,青菜豆腐保平安,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对人工养殖食材严格质量控制。

第四,去商业化场面化。限制举办以某种食材为主题的商业化场面化严重的节(会)、美食节(会),尤其要禁止千人万人的狂食节。对冠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美食之都”称号加以甄别。同时,学习借鉴其它国家健康文明的饮食文化,鼓励推行自助餐和分餐制。移风易俗,对春节等节日大迁移作出考量,明确一些限制性的条件或错峰式安排。把垃圾分类上升到人文素养来看待,实施餐饮垃圾利用,变废为宝,减少餐饮垃圾危害。

(责任编辑:巫勇)

猜你喜欢
美食家饮食习惯食材
巧用食材铺“地锦”
A taste of Jiangnan
七种饮食习惯让大脑老得慢
远离七种不良饮食习惯
戒除糖瘾先改饮食习惯
美食家忽必烈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6种“败性”饮食习惯
看不见的美食家
大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