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2020-05-19 12:24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内科病房心血管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心血管内科疾病在临床上十分普遍,属于一种内科疾病[1]。根据我国有关优质护理服务要求,应将优质护理彻底贯彻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并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由此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此同时使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提高[2]。本研究对所有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分析,并对其各项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分组,2017年6~12月就诊患者纳入对照组47例,2018年1~6月就诊纳入观察组55例。观察组男、女分别28、27例;年龄值在36~75岁,平均(55.45±1.98)岁。对照组50例中有男、女分别23、24例;年龄值在37~75岁,平均(55.32±1.23)岁。两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各项资料对比,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护理内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

1.2.2 观察组方法 护理内容: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模式。科室护士经过集体讨论,学习,制定优质护理流程,按照流程开展护理工作,护士经过心理学、营养学培训,初步掌握心理学、营养学知识,鼓励护士进行相关资格证的考取工作,提升护理品质。

心理护理:研究显示,大多数心血管内科疾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主要以焦虑、抑郁、悲观等作为主要表现,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充分评估,并针对其不良情绪实施心理辅导,组织4~8名患者形成小组,进行团体辅导,每周开展一次,每次60 min,共进行4次,每次活动的主题不一样,通过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比如治疗方法、护理内容、病理机制、发病因素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的讲授,鼓励提出问题,加强患者之间的沟通,提出问题鼓励大家进行集体讨论并寻求解决办法。对患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校正,并重建。鼓励患者畅想自己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提升患者信心。在交流过程中保持和蔼的态度,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和支持。

饮食护理:由于部分心血管内科患者需卧床休息,易导致其发生较多胃肠道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住院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活动强度、排便情况、饮食习惯以及用药情况等,并指导患者规律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禁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3,4]。告知患者应在每日清晨饮用300~500 mL温水,有利于促进肠道的蠕动。与此同时对患者腹部进行环形按摩,每日按摩次数大于3次,每次约为15 min。对于伴有大便干结患者,应遵医嘱给予其促进胃肠动力药物,有利于改善患者大便干结所致的便秘。

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需求给予患者良好的病房环境,并保证病房内空气的流通,病房环境的整洁和舒适[5]。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将室内温湿度调整适宜,并在病房内放置安全的电器设备,对于喜爱花草植物患者,可在病房内摆放绿植,使其能够保持心情愉悦,对病房环境的满意度提高。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生存质量评分主要包括四个项目,即躯体、社会、物质生活以及心理,每个项目评分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见表1)

表1 1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生存质量 分

注:1)与护理前比较,P<0.05;2)与护理后比较,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1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 例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患者具有一定特殊性,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而在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隐患,比如护理满意度较低、护患关系不和谐、护理工作效率低等[4]。而上述隐患的存在易对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目前,临床针对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于其心血管内科治疗过程中一般会采取传统护理模式,但此种护理模式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仅针对患者生理状态的关注,缺乏对患者心理的重视,易导致患者发生较多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护患关系[2]。而优质护理则改变了以往的被动护理模式,实现被动模式到主动模式的转变,并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各项护理操作中充分体现,从而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得到显著提升,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优质的护理模式获得多数患者和家属的青睐,能够使优质护理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不仅能够促进医患关系的融洽,同时能够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有利于促进护理工作顺利开展。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躯体(96.32±1.21)分、社会(95.74±1.64)分、物质生活(97.32±1.02)分、心理(95.82±1.64)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相较于对照组明显较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以上言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提升,临床借鉴价值较高,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猜你喜欢
内科病房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内转科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体会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