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束缚”是危害中国猪群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2020-05-21 05:40迂斌颜运秋刘云鹏徐少勇1
北方牧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免疫抑制猪群毒素

迂斌,颜运秋,刘云鹏,徐少勇1,

(1.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湖南长沙410000; 2.长沙道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410128)

相信各位养猪同仁一定对”免疫束缚”这个词比较陌生,但是大家一定对免疫亢奋、免疫麻痹、免疫抑制等都耳熟能详了吧。 而 “免疫束缚” 则是三者的统称。 时下正值2020 年新年伊始, 喜庆的氛围还在弥散当中。 而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兽医工作者,在2019 年与非瘟斗争了一年的战士, 此时心情是忐忑复杂的,因为南方马上就要进入雨季(4~10 月份), 非瘟活跃的季节就要来了; 业内对非瘟发生发展普遍认同一个现象:年前北方、年后南方;而更使笔者担心的则是生物安全意识、设施设备相对滞后的中小养殖场(户),如何能在“百年一遇”的红利时代分得一杯羹。 为此笔者在结合2019 年一线非瘟防控所积累的具有指导意义防控措施基础上, 结合中小养殖场(户)的实际情况,为各位养猪同仁揭示具有实战意义的落地措施。

1 监测检测

1.1 2019 年极力推崇的抗击非瘟的首要任务是抗原(CT 值)的监测检测, 到今天这项措施(包括口腔液、鼻腔液、血液)也是有十分重要地位的, 但这项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困难重重, 特别是对于没有设备、人员做支撑的中小散户问题更加棘手, 就是在集团规模化、集约化猪场操作执行过程中, 也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的;而这样在很大一部分猪场也没有阻止疫情的发生, 这是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行业同仁们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当中,是我们现行的措施、制度、操作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还是就不适合目前的非瘟疫情的防控?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调研和摸排, 可以确认抗原监测、抗体检测的措施是正确的、是完全有作用的。

1.2 但我们大家都忽视了一个问题, 就是这些有效措施能否发挥, 完全取决于动物机体的健康度(樊福好老师提出的),只有在动物机体营养、毒素蓄积、免疫抑制、应激(过敏)、代谢等五个方面呈现出相对平衡的指标情况下,才能发挥荧光定量PCR、ELISA 等检测手段的效果;道勤在2015 年底所做的解毒酶(具体按樊福好研究员提供的猪群健康指数测定方法) 对母猪群生物毒素指数的影响试验从一个侧面为大家揭示并验证目前我国母猪群的健康状况是令人堪忧的。特别是生物毒素蓄积、免疫抑制、应激(过敏)指数上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 如果上述三大指标不恢复或缓解, 动物机体就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的状态,这样对于我们广大的养殖场和工作人员,就会花费比平时多十倍、百倍的精力和物力在生物安全、监测检测等方面疲于奔命防控非瘟疫情的发生,稍有疏忽,就会功亏一篑。

2 驱除“生物毒素”是解除“免疫束缚”的底子工程,是机体能否实现健康的第一要务

2.1 认知生物毒素

生物毒素是由生物体自身产生或外部摄入, 能对生物体各项正常机能产生干扰作用的蛋白类物质。

2.2 规模养猪业生物毒素认知误区

2.2.1 生物毒素等同于化学毒素。 事实上,毒素可大致分为生物毒素和化学毒素, 由于猪只生长环境相对安全稳定, 营养水平相对科学全价, 受化学毒素毒害的几率非常小。 而生物毒素无处不在,因而对于猪群健康影响最大的不是化学毒素,而是生物毒素。

2.2.2 生物毒素等同于霉菌毒素。 事实上,霉菌毒素只是众多生物毒素中的一类, 对于猪群健康影响最大的毒素有四大类:自由基团(应激/过敏因素导致)、细菌毒素、病毒毒素、霉菌毒素。

2.3 猪群生理机能受生物毒素侵害的顺序

免疫性能受抑制(隐性)、繁殖性能受抑制(隐性)、生长性能受抑制(隐性)、呈现临床病理表现(显性)。 生物毒素对于免疫、繁殖、生长性能侵蚀作用具备隐蔽性, 因而常常被猪场管理者忽略。 被关注的时刻往往是表现出严重临床症状的免疫崩溃和繁殖障碍群体现象出现,结果导致母猪群长期处于免疫、繁殖束缚状态的实质被忽视, 最终导致猪群免疫力、繁殖力长期处于较低状态。 这也是我国猪群健康状态低下的主要诱因。

2.4 解除猪群免疫束缚第一步是深度酶解生物毒素

3 降低应激(过敏)指数是防控非瘟发生的第一要务

3.1 河北农业大学王家鑫教授非常系统地阐述了ASFV 免疫学特点。 明确地指出III 型超敏反应是导致感染猪只多种器官组织的微血管损伤与破裂的主要推手。 非洲猪瘟病毒(ASFV)从咽喉部感染后,迅速刺激扁桃体产生抗体 (这是第一波抗体, 此时也有天然抗体产生),由此形成第一批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建立起病毒复制点(replication niche)。 2~3 天后,进入头颈部引流淋巴结的ASFV 刺激第二波抗体的产生(主要是IgM,持续时间为2~3天)。 这两波抗体的产生导致了非洲猪瘟病毒进入更多巨噬细胞 (抗体的调理作用所致, 口蹄疫病毒就是通过抗体的调理作用感染牛巨噬细胞的),由此开始了ASFV 的大量复制并向其他器官组织播散的过程。进入输出淋巴管的ASFV 经过右淋巴导管进入心脏,形成病毒血症。 于是,ASFV 感染猪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 并建立持续感染和持续性病毒血症(这是非洲猪瘟区别于经典猪瘟的重要特征),ASFV 随血液循环进入脾脏, 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第三波抗体,也是量最大的抗体产生), 导致血管内抗原-抗体复合物越来越多 (因为非洲猪瘟表现为持续性病毒血症), 引发III 型超敏反应, 造成多种器官组织的微血管损伤与破裂, 病猪开始表现因出血所导致的各种临床症状。

由于ASFV 可在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巨噬细胞、 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病猪出现持续性病毒血症,血液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呈累积性增多,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导致中性粒细胞过度活化和血小板聚集,二者释放的蛋白酶水解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内皮损伤,血液外漏,最终病猪因循环衰竭和休克而死亡。 这是ASFV 感染致病的基本过程。

3.2 湖南农业大学颜运秋老师也明确地阐述了猪的单核-巨噬细胞是ASFV 感染的主要靶细胞,其次,ASFV 也可感染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巨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ASFV 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进而介导宿主细胞发生胞吞作用, 使病毒得以进入, 随后则利用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的相似相融机制逐步将病毒粒子释放到宿主细胞内,完成感染。

3.3 通过以上两位老师的阐述,使我们对非瘟的免疫机理和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 动物机体呼吸道和消化道是ASFV 侵入家猪的主要门户,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在扁桃体和下颌淋巴结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作为应激过敏出现阶段的主要反应细胞)中进行增殖,经2~15 天孵育大量增殖后, 伴随血液循环进入循环系统.如果此时能有效降低宿主细胞(单核和巨噬)的敏感性,使之处于不活跃的状态,这样就能大幅度缓解ASFV病原入侵的速度, 这样就会为有效防控争取宝贵的时间, 通过唾液检测法,及时确定局部感染病例,同时结合综合防控措施把损失降到最小化。 三种免疫调控制剂对母猪免疫相关指数影响试验见图1,通过三种免疫调控制剂应用前后猪群免疫相关指数变化总结分析见图2。

试验方法与步骤

将后备母猪40 头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I 组日粮中按0.1%(推荐量)比例添加某品牌多糖类植物提取物与左旋咪唑的复方制剂, 试验Ⅱ组日粮中按0.3%(推荐量)比例添加某品牌固态发酵多肽类制剂, 试验Ⅲ组日粮中按0.1%(推荐量)比例添加精准免疫调控制剂第三代贝丽健。

2015 年月7 月12 日, 采集40头试验母猪血样分析免疫抑制指数与免疫过敏指数, 同时分别饲喂以上4 种不同日粮。

2015 年月8 月17 日, 采集该40 头试验母猪血样分析免疫调控前后免疫相关两项指标变化。

3.4 小结分析

3.4.1 多糖类植物提取物降低免疫抑制指数有一定效果, 对过敏指数无显著影响。

3.4.2 固态发酵多肽类物质降低免疫抑制指数效果显著, 但过敏指数呈显著上升。

3.4.3 精准免疫调控蛋白贝丽健显著降低免疫抑制指数, 且过敏指数呈大幅下降。

机体过敏指数的提高-猪群应激现象的频现-动物疫病的频发(特别是免疫亢奋性传染病非洲猪瘟的洗礼)。

降低机体的过敏指数-减轻猪群的应激现象-规避感染非瘟的风险。

4 解除免疫抑制是清除感染帮凶的第一要务

4.1 造成猪群免疫抑制的传染性因素

病毒性传染病: 猪蓝耳病(PRRS)、 圆 环 病 毒 2 型 感 染(PCV2)、 猪瘟(CSF)、 猪伪狂犬病杆菌病(HPS)、沙门氏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等。

寄生虫病:弓形体病和旋毛虫病等。

4.2 致病机理

上述各种病原体对猪体内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均有损伤作用, 严重影响到免疫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造成猪体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 免疫监视和自身稳定的三大功能被抑制, 明显地降低了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力。 比如猪蓝耳病病毒感染猪体后, 首先侵害猪的肺泡巨噬细胞, 诱导感染细胞的凋亡,引起T 细胞亚群发生改变,导致全身性血栓形成,出现血管炎,鼻黏膜上皮细胞变性, 纤毛上皮消(PR)、口蹄疫(FMD)、猪流感(SI)、猪细小病毒病(PP)等。

细菌性传染病: 喘气病(MPS)、传染性胸膜肺炎 (PCP)、 副猪嗜血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淋巴细胞减少,细胞核破裂与空泡化,对B 细胞的功能和体内的细胞因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而造成猪体免疫抑制。 又如圆环病毒2 型感染猪体后可使血液中单核细胞和未成熟粒细胞增加, 致使T 细胞和B 细胞数量减少, 意味着T 细胞和B 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从而缺乏免疫应答。 又如肺炎支原体感染猪体后能改变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抑制肺脏的免疫应答, 严重影响到呼吸系统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造成猪体免疫抑制等。

4.3 三种免疫调控制剂对母猪免疫相关指数影响试验见图3、图4

4.4 小结分析

4.4.1 多糖类植物提取物降低免疫抑制指数有一定效果, 对过敏指数无显著影响。

4.4.2 固态发酵多肽类物质降低免疫抑制指数效果显著, 但过敏指数呈显著上升。

4.4.3 精准免疫调控蛋白贝丽健显著降低免疫抑制指数, 且过敏指数呈大幅下降。

5 防控措施总结分析

5.1 准则:降低机体应激(过敏)敏感性、提高机体免疫应答性、实现免疫平衡合一性。

健康度是猪群健康的根基(包括生物毒素、免疫抑制指数、过敏指数的平衡状态), 仪器设备的抗原抗体监测检测是手段,根基是基础,手段是辅助;只有根基牢固,手段才能发挥到极致。 根基不牢,则手段收效甚微。

5.2 针对猪群出现生物毒素蓄积严重、过敏指数偏高、免疫抑制严重等三种情况, 建议采取标准化措施:

5.2.1 生物毒素蓄积: 酶解毒素是根基。

应用第三代复合解毒酶1.0 千克/吨,母猪全程添加。

5.2.2 过敏指数偏高: 酶解毒素是根基+降低“宿主细胞”对感染病原体的敏感性。

第三代复合解毒酶1 千克/吨+母猪型第四代新生素1 千克/吨,母猪混饲产前20 天至配种前;仔猪型混饲:教槽保育全期1 千克/吨饲料;如健康度检测过敏指数群体偏高,建议增加用量;

5.2.3 免疫抑制指数偏高: 酶解毒素是根基+提升有益免疫反应机能+消除病毒性因素感染诱因。

第三代复合解毒酶1 千克/吨+母猪型第四代新生素1 千克/吨+a-单月桂酸甘油酯3 千克/吨+泰万菌素0.23 千克/吨,连续使用14 天;然后进行蓝耳抗体的S/P 值检测,评估>2.5 的比例是否在20%以下;如果在以下, 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措施每3 个月添加一次。 如果比例在20%以上,继续按照上面的方案每月添加一次, 每次14 天, 连续添加3个月然后再检测, 后续的操作可以借鉴s/p 值的检测结果,进行执行。

猜你喜欢
免疫抑制猪群毒素
如何做好猪免疫前的评估工作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UPLC-MS/MS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
厚壳贻贝低分子质量肽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桂附地黄丸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What Makes You Tired
LC-MS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为什么许多艳丽的蘑菇会有毒?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