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人生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安陶”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吉芬先生

2020-05-21 05:09赵世学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制陶荣昌刘先生

赵世学

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 重庆 400067

初识陶艺大师刘吉芬先生,是我的陶艺课聘请他来做拉坯演示,这是大学技能课程中民间艺人进课堂的一个环节。本以为与“泥”打交道的人,一定浑身带着“泥味”,没想到见到刘先生的时候,他衣冠楚楚,如果不是看到他一双粗糙的手,你无法把他与陶艺人联系起来。

刘先生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拉坯,话不多,但很到位。一推一拉,陶泥在股指之间,瞬间变幻出各种造型,围观的学生不时地发出“哇”“噢”的惊叹!一天下来,刘先生能拉出泥坯20余个。来时一身整洁的衣服,干了一天,走时依然干干净净……

刘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衣装整洁、技艺精湛、淳朴厚道。

一、家族传承 砥砺前行

刘吉芬,男,1950年10月出生于重庆荣昌县。在刘先生的家庭传承谱系中,是从出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刘宗德开始的,接着是刘智冲、刘乾兴、刘昌模,刘吉芬为第五代传承人。不仅祖上几代都开办陶瓷厂,就连刘吉芬的二叔、三叔也在陶瓷厂从事陶瓷生产。据荣昌区安富街道刘家拱桥宋窑的发现,荣昌陶器从汉代就开始生产了,之后荣昌陶业不断发展,扩建陶窑,改进制陶工艺等。清咸丰、光绪年间开始生产细陶,也开始使用刻花和色釉装饰。历代以来,因为制陶业需要大量的工匠,就这样,刘家祖祖辈辈与荣昌陶联系在一起了,也见证了荣昌陶的兴衰。

1963年,刘吉芬进入夏兴窑学习做陶。“最开始学习的就是手拉坯,这是一个精细活,也是一个技术活,力道的控制十分重要,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谈起自己所喜爱的陶艺,刘吉芬的眼中散发出闪亮的光彩,“学习陶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勤练,自从开始学习陶艺以后,就是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充斥着我整个生活。”

《孺子牛》刘吉芬

和别的孩子一样,刚开始,当刘吉芬遇到失败也觉得灰心和失落,也有不想干下去的念头。由于对陶泥的热爱和不服输的个性,最后他还是坚持下来了。学如逆水行舟,每进一步都来之不易,通过不断的努力,他的手头技艺也越来越熟练。

1970年,刘吉芬开始学习陶器设计和造型、配釉、刻花、烧窑等方面的技术。曾先后到过多家陶瓷企业参观学习,在这期间,他参加过十余次陶瓷产品展销会以及陶瓷技艺比赛活动。

1974年,刘吉芬受贵州省习水县政府聘请,创办了贵州第一家工艺美术陶瓷厂。在该厂成立的第一个月,刘吉芬就创造一个开门红,由他制作的陶产品被送往省、地、县,受到各级领导和工艺界的高度认可。同年9月,该厂得到上级政府的投资进行扩建,第二年顺利完工。在贵州工艺美术陶瓷厂期间,刘吉芬任技术厂长,主要负责培养各方面人才,分管生产。

手工艺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是一脉相连的,刘吉芬的命运与荣昌陶的兴衰也是紧密相联的。历史上的荣昌陶与云南建水紫陶、钦州坭兴陶、宜兴紫砂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可见昔日之辉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荣昌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营性质的陶瓷厂成立。上世纪70年代,荣昌陶一度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各国政要,其产品大量出口欧美等十余个国家,被荣昌人称作“最能赚外汇的陶瓷”。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企改制,荣昌陶国营大厂因多种原因而悄然没落,最终破产。从此,荣昌安富街道上“泥精壶壶排成行”“窑火烧亮半边天”的盛世景象一去不复返……

下岗后,刘吉芬仍在重重压力下继续坚持做陶,传承制陶工艺、弘扬安陶文化。同为安陶下岗工人的肖文恒,选择了办企兴陶,决心通过市场运营把安陶推向全国、全世界。“公司成立之前,我特意前去工商、税务部门咨询建厂事宜,他们一听说是要生产荣昌陶,都非常支持。后来税务局还专程派税务干部上门走访,向我们进行税法宣讲和政策解读。”肖文恒说,“当时就觉得一定要把厂子办好,对得起大家的关心支持。”

《孺子牛》刘吉芬

1996年8月,安北陶器厂正式成立!后更名为重庆安北陶瓷有限责任公司。肖文恒担任厂长、董事长,刘吉芬为公司艺术总顾问。

在创业之初,他们遭遇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人问津,员工的工资发不出,“使公司遭遇重击的就是一次有一个订单,我们将产品打包好后,将产品发了过去,结果却没有收到货款。”刘吉芬讲述道,“当时公司真是岌岌可危,资金链完全断掉。”还曾每天拿着生产出来的产品去各个地方推销,后来尝试制作不同品种的产品,从泡菜坛到花瓶,以及其它生活摆件,然后到酒瓶。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终于迎来了春天,公司与多家酒厂合作,生产酒瓶,终于使公司转危为安。

二、激情涌动 水到渠成

“如果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的体悟,没有自己情感的融入,哪怕技艺再娴熟,也不能称之为艺术,那与机器的批量生产也没有什么区别了。”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这便是刘先生对自己艺术上的要求。在我接触过的众多拉坯艺人当中,刘先生是难得的有艺术审美及修养的人。通常,拉坯艺人经过长期的练习,掌握了熟练的成型技巧,但是作品中难以看到艺术的灵性,甚至多有匠气。然而刘先生的作品却有生气,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让人感到他是一位有创新的艺术家。

《袖珍菜坛》刘吉芬

他常说,我从来不是为了制陶而制陶,而是因为心里有了一种按捺不住的激情在涌动的时候才会走进工作室。在这种情况下,陶器便不是我塑出来的,而是从我心底生出来的。例如,2013年获得“第五届全国陶艺大赛”金奖的作品《绞泥精品小菜坛》,是他从艺生涯以来创作的最小的拉坯作品,这件作品高5厘米、肚径3.3厘米、口径1.3厘米,体积只有拇指一般大小。制作时,需在车盘上以小指一次性拉捏成型。评委赞其“小巧精致,传承了绞胎工艺,形状好,有收藏价值!”这一作品的成功之处,一是要有高超的拉坯技艺水平,堪称绝活儿;二是它形态上的“小”,以小取胜。问及这件作品的来历,他说是受安徒生童话故事《拇指姑娘》所感动,而萌生了创作秀珍小菜坛灵感的。

刘先生始终认为陶艺的精雕细琢是基础,但创新创意是精髓!除了“小”,刘先生还刷新了“大”的记录。这也是他所说的“因某种目的而制陶”,那就是需要进行某种技术创新尝试的时候。他曾试制了一件超大陶器,突破了父辈们的制陶纪录,这件作品就是高1.2米的《蜀问三星樽》。为了这件作品能成功,他拟定了多套方案,并向前辈讨教,与同仁推敲,最后采取了分段烧制的方法,其中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

作为陶艺人,为客户的订单做陶,这也是创作的一部分。按照客户的需求制陶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跟客户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因为客户有自己的审美观,有自己的实用要求,而艺人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两者必须在思想上彻底沟通,达成共识,才能有佳品问世。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以陶为生的手艺人,更多的是为生计制陶。虽为生计,他却不会为了制陶而制陶。因为,他有自己的艺术主张,有自己的审美理念,更有自己的市场观点。他说,我有为人民服务的生活态度,当我为生计制陶时,既不会只有自我,也不会随大流,会将我与百姓所需相交融。

刘先生说:“我从13岁开始做陶,一辈子都在跟泥巴打交道,光我自己亲手制作烧出来的陶器就不下三万多件。”有量的积淀,才有质的突变。这位一生与“陶”打交道的人,最终得到了社会的厚报,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欧洲侨报、澳洲网、加拿大七天报、俄罗斯龙报、泰国头条新闻、西非青年报、华侨新闻报、中国网、央广网、华龙网、新华网、上游新闻、圆点直播、重庆日报、重庆晚报、贵阳晚报、天工等国内外各大媒体和书刊多次采访报道了刘吉芬先生的艺术成就,他还受邀到现场进行陶器制作工艺表演,不仅传播了荣昌陶制作技艺,还将荣昌陶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

今年,已近70岁的刘先生,收获满满,水到渠成。他得到了众多的荣誉,这些荣誉是靠他一双勤劳的手,更是源于他的艺术天分。这两者交织起来,成就了今天的被视为珍宝级的陶艺家。

让我们回顾一下刘先生的获奖年历:

1986年,荣获省旅游局、民族事务局、二轻工业局三部门联合颁发的“黄果树杯”一等奖。

2006年7月,参加遵义“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荣获“遵义名匠”一等奖。

2012年12月,被评为第一批荣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陶器”代表性传承人。

2013年,被评为首届荣昌县工艺美术师。

2013年,获得第五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陶瓷造型技艺”项目金奖。

2015年在5月,作品《刻花陶瓶》荣获第八届中国(重庆)工艺品、旅游商品及家居用品交易金奖。

2015年12月,被重庆市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8年9月,作品《孺子牛》在第七届中国(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第二届“工匠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18年10月,作品《巴蜀遗韵》获第十九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获2018“百花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19年5月,作品《雪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19年9月,作品《牧歌》在第七届中国(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第三届“工匠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三、泥火匠心 桃李满园

如今,刘先生在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安陶路有“刘吉芬陶艺工作室”,从事陶艺设计、制作等。他至今保存有祖上制陶用的传统器具,如绞车、石碾、配釉缸等。

传统手艺需要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才能发扬光大!刘先生在创作之余,还不断回馈社会,通过参加各种展览来宣传荣昌陶技艺与文化。例如,他先后参加了第一、二届中国西部旅游局商品博览会和荣昌县昌州陶艺馆展览活动。与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多家高校建立了陶艺教学合作关系,2019年受聘于重庆南开中学且陶馆艺术顾问。

刘先生从事制陶工艺以来,一直不间断的传授技艺、培养新人,先后收授了近100余名徒弟,他们中有老师、有大学生、有陶艺爱好者、有同行从业者,只要愿意学的,他不收学费都愿意教授。还长期为荣昌安富中学学生进行陶艺指导,开展陶艺知识专题讲座,为培养下一代制陶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作为陶艺世家,他把技艺也传授给了自己的女儿女婿,他的女儿刘嘉佳和女婿邓运刚也成了他的爱徒,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换来了女儿女婿的功成名就。

刘嘉佳作为重庆市荣昌区刘吉芬陶艺工作室法人代表,十年时间,熟练掌握了手工拉坯设备及工具的改进研发、电窑温控设备改进等陶器制作设备的技术革新工作。全面承担起了非遗项目荣昌陶的设计制作、管理销售及传承工作。指导并培养陶艺制作爱好者千余人。始终致力于荣昌陶制陶工艺的创新、传承,潜心学习研究并揉合四大名陶制作工艺,其陶艺作品造型简洁生动、意趣无穷,格调清新典雅。她的代表作品《盘古创世》《佛塔香炉》《花釉玉梅瓶》《丝路花语》被河北美术学院收藏,其中《佛塔香炉》获第六届“中泰一家亲”国际青少年艺术节艺术造型一等奖。与此同时,她的丈夫邓运刚也获得了第三届重庆市荣昌区工艺美术师称号,并被授予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刘先生为陶艺所付出的一切,不仅提升了公司知名度,发展壮大了公司,更是为了将荣昌陶打造成为一个知名品牌,就像谭木匠那样,让更多的人了解荣昌陶,爱上荣昌陶,让重庆的工艺美术师越来越多。

刘先生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 融合各家之长,不断创新,使陶艺作品揉和天然,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在自然美中透着纯朴、深沉、博大。在他的作品中,每一个细节的呈现,每一处宏观的把控,无一不在阐释着他对技艺精益求精的突破和渴望,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向世人传达着陶器“至真则美”的真谛。

“我的祖祖辈辈都在做荣昌陶器,我就喜爱干这个,我想让别人也喜爱它。我会坚持干到我干不动的那一天为止。”这就是刘先生——一位陶艺人真情实意的心声。

“且陶陶、乐尽天真。”愿刘先生与陶为乐,乐尽天真!

《苏武牧羊》刘吉芬

猜你喜欢
制陶荣昌刘先生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重庆荣昌: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研发中心8月建成
冰山
旧事
投 宿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中国(重庆)眼镜产业园推介会在荣昌顺利举行
父子间的硝烟
大象的澡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