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问题教学,培育问题意识

2020-05-21 05:54沈加峰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

沈加峰

【摘   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融入到问题之中,引领学生生疑、析疑,促进他们知识的习得、情感的体验、思维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展开课前研判、有效设计问题、参与课堂探究、强化总结提升等角度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育人的价值,促进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形成。教师要改变重“教”轻“学”的现象,要借助于问题的引导,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思维的碰撞、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猜想,让学生在探索中使零散的知识变得有序,认知结构也会更加完善。问题也能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当学生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产生困惑、焦虑,会急于寻根究底,持有怀疑态度,他们会对所学知識产生兴趣,就会激起他们的挑战欲。他们在思考中还会与他人的思维进行深度的碰撞、密切的交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目标、设定重点,选择贴近学生认知与情感实际的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矫正纠错、解决问题,在探索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思维在探索中逐层深入。

一、展开课前研判,明确学习重点

学生有着自己的学习经验、知识背景、实践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认知能力,将他们的基础融入到知识建构的体系,因学情开展教学,让他们的知识得到同化。教师要借助于调查问卷,让他们表达想法,问卷具有层次性,能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教师要对学生的问卷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疑惑哪些是共性的,哪些是个性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针对学生难以跨越的障碍,搭建好支架,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渐突破学习难点。如在人教部编版七上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第一框教学中,教者通过问卷调查,将“建立友谊需要主动、坚持和真诚”设置为教学的重点,将“保持距离,悦纳不同”当作教学的难点。

二、针对教学难点,有效设计问题

教师要针对课前调查反映的问题,经过筛选,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问题畅所欲言,增进自己的理解。问题针对重点、难点,要有针对性,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问题要富有层次性,能促进学生的层次建构。教师可以建立问题群,以递进式的小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的逐层深入,为他们搭建思维的阶梯,引导他们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逐步解决难点问题。如在人教部编版八上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一框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什么是社会秩序?常见的社会秩序有哪些?并让学生扮演家长、学生、过往车辆驾驶者、行人等角色,让他们体会到校门口的交通乱象,从而感受到“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的支撑,同时也理解社会秩序的意义。教者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混乱?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你认为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三、参与课堂探究,解决疑惑问题

教师引领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生生合作,能在自主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解决。学生在探究中会自主参与、积极评价,能排除内心的困惑,并推动着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引领学生去发现、探索,让学生将新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他们能借助于自己的认知起点与生活经验,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道德素养的形成。学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再现,如果机械地接受知识会使自己的思维能力下降,也会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就无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反复尝试、不断修正,找出最佳的思维路径,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使他们的思维过程变得更加合理。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学生只有自愿地参与,并依据自己的理解去合理地补充,对信息进行辨别、抽取、加工,形成观点。学生与同伴进行辩论,不断钻研,既能自信地表达个人的观点,也能静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是一种交互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之中,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运用方法去探索,形成较为完整的个体体验。教师不能包办,要充分认识到课堂中的生成因素。教师要倾听学生,了解学生学习存在的障碍,通过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障碍。教师要与原有的设计进行对比,通过同化重构教学设计,巧妙利用一些始料未及的提问,利用其中的教育价值,对合理内容加以引导,找到学生回答中的创新之处。一些课堂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将之向课后延伸,这样能引发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欲望。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不相一致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分析、讨论,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在学生探索时,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避免学生的探究偏离主题。

四、强化总结提升,促进应用迁移

师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所学知识,提炼其中的关键问题,把握问题核心内容,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能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经验加以内化,并顺应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知识网络的建构需遵循由点到内、由线到块的策略,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线索,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经验应用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以促进他们知识的习得、情感的升华,有效的迁移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经验的提升,能形成完善的思维跃进,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深度理解。情境源于生活中的案例,能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愿望,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价值。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问题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探索,让他们在体验中构建认知体系,通过层层探索促进思维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他们创新品质、质疑精神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范永金.初中思想品德课“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J].学苑教育,2010(20).

[2]令卫涛.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吉林教育教研,2016(11).

[3]刘春敏.巧借时机,激发学生参与意识[J].新课程研究,2012(2).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