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背景下福建庄寨新旧共生的改造探究
——以福州市永泰县聚星庄为例

2020-05-22 08:42彭景莹陈海瑞陈婕黄惠颖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建筑系福建福州350000
安徽建筑 2020年4期
关键词:墙体建筑

彭景莹 ,陈海瑞 ,陈婕 ,黄惠颖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建筑系,福建 福州 350000)

0 前言

古今中外,建筑都被赋予过多的文化承载[1],传统民居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着一个地域族群的生活方式。永泰庄寨,是福建三大传统民居之一,庄寨既能住人,又能防御,居则为庄,守则为寨,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特色。如何让庄寨文化得以延续并发展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2018年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提出将从“文创、民宿集群、综合、乡村治理”4大板块,积累活化庄寨的经验,深度探索永泰独有的庄寨特色,通过新旧结合的方式,使之既有住宿的宿集,也将有一个以文创空间模式来展现的庄寨[2]。并通过后期引入的相关配套业态,从吃、住、行等多个方面形成完整的生态文旅闭环。目前,聚星庄正处于待整治阶段,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尚未更新,需仔细分析自身价值特色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使之成为文旅产业下乡村复兴的有效路径。

1 聚星庄的建筑概况

1.1 建筑特色

永泰县位于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部,全县以中低山为主。聚星庄位于永泰县同安镇,南邻青石寨,北有星斗庄。周围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居住条件良好。

聚星庄依靠地势而建,由南至北呈递减趋势,前后高差高达1.2m。聚星庄的屋顶随后山顺势而下,多重折线跌落,石阶弥合北向道路,形成南北向极富韵律感的景观轴线。聚星庄整体为“一进式”院落布局,功能以中轴线划分,空间布局主次分明,工整紧凑,平面采用典型的方形围合式布局,防御性极强[3]。庄寨的外墙以石为底,墙上设有瞭望窗,外窄内宽。

1.2 文化底蕴

据史料记载,永泰庄寨始建于唐朝到了晚清几乎遍及各村镇,史上总量超过2000座[4]。远在明清之交,因为山区治安环境的不稳定,永泰深受匪寇侵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防御与居住双重功能结合的建筑应运而生。永泰庄寨不仅是南方居民防御的奇葩,也是农耕社会家庭聚落生存的记忆,更是传统乡绅文化弥足珍贵的载体[5]。庄寨文化便是防御文化、农耕文化、山林文化的有机结合。

庄寨的“庄”指村庄亦可指庄园,是农耕社会下族人聚族而居而形成的的建筑群。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使得族人生活能够自给自足,与如今社会所呼吁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谋而合。庄寨的寨,则是指有防御作用的营地,斗窗、墙孔,角楼,厚实的夯土墙等都体现了庄寨的防御功能。因此,“庄寨”不仅有着居住与防御的双重功能,也有家园的含义,并带着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美好憧憬。

1.3 庄寨现状

聚星庄坐落于山林之下,周边环境资源优渥,建筑从北面主入口立面来看墙体还算完整,门窗洞口得以保留。但由于规模不大,功能布局比较简单,周围已有两处民居与其毗邻,使得西部建筑边缘结构受到压迫和限制。加上长期无人打理,年久失修,东边风火山墙外侧厢房破损严重,只剩下部分结构构件和裸露的土墙。西边厢房保存相对保存较好,能较为清楚看出原有的房屋布局形势,只是边缘墙体受到破坏。两个风火山墙间的墙体结构和南边主房保存最为完整,几乎没有任何破损(图1)。

永泰庄寨相较于其他乡土建筑研究及保护发展起步都较晚,依然落寂山中,“久未梳妆”[6]。更要结合其自身特性和文化底蕴,借鉴其成熟的保护与更新模式,探索最合适的保护与更新方式。

图1 聚星庄东面鸟瞰图

2 聚星庄在保护更新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村落规划缺乏

聚星庄地理位置良好,东边紧临主干道,交通便利,在庄寨的西边和西北处都有新建的民居,其中西北处的住宅与聚星庄的距离非常接近,边缘墙体距离老建筑不超过70cm,不仅直接占据了老建筑的空间,也影响了通风及视线。并且通往西部住宅的流线直接穿过了庄寨,道路狭窄,人车混行,导致整个大环境特别凌乱。荒废的空地和道路两边植被较多,无人打理造成荒草丛生,并且聚星庄坍塌留下的空地变成了菜地,开阔的天井空地也变成了圈养家禽的场所,造成整体环境卫生较差。

2.2 建筑结构破损

庄寨的四合院布局,是中国传统宗族社会居住典型结构[7],取材自然,在数年之后结构的薄弱点逐渐呈现了出来。

①内外墙的损坏。首先一个是内外墙面由于常年受到风雨侵蚀以及内部潮湿出现表面抹灰的脱落;其次是墙体出现裂缝,开裂大多出现在墙体的转角处,也有部分在结构受力处;再一个是墙体的倒塌。

②屋顶的损坏。最常见的是屋顶小青瓦的破乱,然后导致屋顶局部下陷,甚至大面积坍塌。另一方面,房屋木架构的受潮腐朽,墙体失去了支撑能力,导致屋顶坍塌。由于屋顶支座处易受损以及背风面瓦片易吸走,屋脊及檐口附近损坏比较明显。

③楼地面的损坏。由于气候环境原因,空气湿度大以及害虫钻蛀取食导致木架构腐朽,墙体支撑作用减弱,在交界及边缘附近易出现开裂、下陷、磨损和凸起等现象[8]。地面破坏相对较轻。

2.3 空间功能缺失

聚星庄因年久失修,部分墙体已倒塌,内部承重结构大面积腐损,整个庄寨已被荒置多年,并且由于当地居民保护意识不强,在庄寨的周围近距离处新建了房屋,占据了庄寨原有的空间。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下人们生活的品质及需求越来越高防御功能要求不是很高,更注重的是其居住功能,应适当的减弱防御功能来弥补居住功能。

2.4 建筑风貌老旧

延续是相对的,变革是绝对的[9]。聚星庄建存距今已有几百余年的历史,庄寨外形的设计以及材料的选择都具有当地的特色,但因未能及时维修,建筑材料老旧破损,庄寨东西向的部分破损最为严重,大部分墙体倒塌,庄寨已失去本有的围合之感。木制结构遗存已久,经过风雨的洗刷,材料原有的质感也消失殆尽。因此如何在老旧的庄寨上增添新的活力也是本次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3 聚星庄的保护更新策略

3.1 景观环境的优化与营造

生态环境是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聚星庄“背山面水”的绝佳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是改造设计时可以利用的优势[10]。在改造的过程中,将东侧的封火山墙延续和改造与庭院之中的花草树木构成一幅中式园林风景图。人造水景与后山交相呼应,虚实结合的连廊仿佛置于山水之间,彼此之间流动连续。入口处的院墙由现代混凝土墙砌筑,再涂上白色涂料,与庄寨的生土墙形成风格迥异的肌理,建立最直观的吸引力。而被荒废已久的周边自然景观通过整理规划,使得周围环境重获生机,与建筑相互融合(图2)。

图2 改造后东北面效果图

3.2 建筑结构的加固与修复

原建筑构件大部分已腐损,已不能满足居住和使用功能的需求,根据功能布局的重组,主要建筑结构仍然使用永泰庄寨特有的井干穿斗抬梁式结构[11],部分构件选择现代构件进行置换。南房祭祀用房被改建为民宿的客房部分,为满足客房功能的需求,改造中将旧外立面结构框架中的填充墙全部打开,配以双层保温隔音落地门窗;并且借用原有框架结构增加出阳台。结合内院对主体建筑主轴线的影响,将房间开间重新分配,并从原结构框架向外挑出一个钢结构区域,为每间客房都增加了一个可以和外部景观相互渗透的阳台(图3)。

3.3 空间功能布局的调和

3.3.1 建筑空间的“加减法”

图3 改造后东南面效果图

聚星庄为形制简单的一进围合式院落,主入口由北边进入,南边主房为祭祀用房,东西厢房为居住用房和辅助用房。布局较为简单,原先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生活的需求,所以将庄寨的空间进行适当的保留、调整、删减和增加(图4)。

保留:由于庄寨北边门厅和西边厢房保存较为完整,且北边门厅立面极具庄寨特色,所以将北房和西房只进行修复加固即可。

调整:由于南边祭祀用房空间过大,体块矮小,且构架简单易改变,所以将原来一个大的双坡体块变成了三个坡度方向不一、高度参差错落的单坡体块组合在一起形成南边主房。

删减:由于庄寨西边边缘的房屋墙体被自然侵蚀,且受邻屋挤迫,所以将西边破碎的体块删除;由于东边厢房及其屋顶损坏严重,只剩一面墙分割,所以将剩余的墙体打通残肢删除,把中间的天井打破,形成半开放的室外空间;

增加:由于庄寨东部厢房全部坍塌,导致场地西边有开阔的空地,在空地上增加一个不规则双坡体块并用虚化的连廊与南边主房连接;由于全部建筑都是斜坡屋顶,所以在西边保留下的厢房边上增加一个一层高的的“L”形平屋顶体块与西厢房围合,形成一个小的内庭院。

图4 改造后西北面效果图

3.3.2 功能业态的有机重置

场地周围植被茂密,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居住;在保持聚星庄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将其改造成艺术家民宿,并引入业态,吸引游客体验文化与生活,使之与整个乡村进行的互动,带动乡村各方面的发展。

北边部分为前台大厅及小卖部,提供给游客休闲娱乐并销售庄寨相关的纪念品和旅游画册;西北部分为餐饮及辅助用房,供应游客当地传统美食;西南部分为客房部分,结合民宿设计,深入了解庄寨内部空间,通过新旧结合的方式,让游客能够更有参与感,近距离感受庄寨文化;东南部分为艺术家工作室、公共画室及用连廊连接的半室外休息亭,艺术爱好者将可以通过写生的方式和自然亲密接触与其融合;庄寨中间的厢房部分为工艺品展示部分,展示庄寨相关工艺美术产品及生产生活用具等如石磨、榔头、庄寨模型等,真实感受庄寨居民的生活情态(图5)。

图5 改造前后平面图

3.3.3 服务设施的合理增加

游客来到聚星庄,是想享受大自然的活力以及当地特色的传统美食。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游客,同时民宿本身的基础服务设施也不容忽视,为了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及便利,在不破坏整体建筑风格的情况下,遵从科学方面的指导,适当的添加基础服务设施,注重游客多方面的体验感,使其尽可能得获得最大的舒适感。

基础设施方面需加强排水系统以及能源补给、增加电器厨卫设备、完善通讯设施及娱乐设施的需求,但同时也必须最大程度的遵从本身的特性,使游客在自然的乡村环境中享受最好的居住环境。

3.4 建筑新旧元素的碰撞

瑞典哲学家哈登说过,生命延续性意识的强弱取决于社会被历史激发的程度。文物建筑和居住区形式对历史激发过程起到很大作用[12]。在保留土墙上岁月斑驳的痕迹和特色庄寨外观的同时,将现代化的设计糅合其中。

3.4.1 平坡屋顶的碰撞

为了打破原有庄寨的沉闷感,加入单坡屋顶和平屋顶,与原有的双坡屋顶进行碰撞。将老建筑南房的1个双坡体块变成了3个方向高度不一的单坡体块,在完整的西厢房左侧加入L形平屋顶体块,使得整个建筑外观更加活泼新颖。

3.4.2 虚实结合的碰撞

在建筑被自然破坏的情况下,顺应自然,在开裂受潮的墙体上及新加入的体块上加入玻璃窗,利用玻璃的通透和夯土墙的厚重形成对比。在东边空地上用虚的单坡状连廊将实的主房体块和和不规则双坡休息亭连接,为了与其相呼应,在西边平屋顶上设计一列窄长方形玻璃天窗,从而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

3.4.3 新旧材料的碰撞

庄寨大多选取土木石并采用传统工艺建造,改造后保留的体块中只需将材料翻新复原即可,保持庄寨的原汁原味,调整后的南房住宿主楼采用仿旧夯土墙和木料,新加的副楼体块采用现代混凝土墙和白色涂料,古木作装饰。既保留了聚星庄的旧时光记忆,又提升了游客居住品质,使得建筑与周围形成连接。

3.4.4 传统文化的延续

庄寨文化是随庄寨而生的地域性文化。建筑的符号意义是文化性格在建筑领域中外化了的表现[13]。游客可以过外立面直接感受到建筑所带来的的魅力。进行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时,在部分外立面设计上仿照抬梁穿斗结构,用木条作修饰。在室内的装修装饰上用浮雕工艺雕刻吉祥图案及雕镂精美的窗花,并在墙面上加上彩绘装饰,从细节上体现庄寨的装饰艺术。在新旧有机调和下,还要把握建筑真正的象征性与其场所、文脉精神的一致性,使庄寨在新旧共生中得以保护发展与更新。

4 结语

凝聚智慧、精力、时间的庄寨,一砖一瓦之间无不透露出先人们的高超技艺。在新时期面对庄寨的现状,改造设计时更多的是需要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以及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有序地去进行空间的组织,注重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做到保留庄寨原始风貌的同时,也融入新元素于更新的建筑当中[14]。使其具有更大程度的发展与传承,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古建筑,而是成为值得人们使用与思考的存在。以新旧文化的碰撞、新旧建筑形式的结合,让庄寨更好的保留和延续。

猜你喜欢
墙体建筑
农村保温墙体的热湿性能分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古建筑墙体加固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探究
浅谈UHPC在异形曲面墙体中的应用
浅析建筑垃圾在节能复合墙体中的应用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墙体保温工程中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
房屋结构鉴定中墙体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