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黏液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2020-05-22 02:16林克荣周炳同黄兆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样变肉瘤黏液

林克荣,周炳同,黄兆浪

患者女性,47岁,发现左侧腰部肿物2个月,于2017年12月13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发现左腰部有一肿块,约桂圆大小,无疼痛,2个月后肿块逐渐增大,略感不适。体检:左侧腰部皮下可触及一大小5.0 cm×5.0 cm×2.0 cm肿块,质软,无压痛,边界清,活动可,于2017年12月14日行肿块完整切除术,术后未进一步治疗。术后2个月余,肿瘤复发,于2018年2月5日再次入院行肿块扩大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大小2 cm×2 cm×1.5 cm,切缘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为阴性。术后约1年半,肿瘤第3次复发,于2019年5月8日再次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大小1.5 cm×1.5 cm×1.2 cm,切缘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为阴性。

病理检查 眼观:第1次手术送检标本:粉红色组织一块,大小6.0 cm×4.0 cm×2.5 cm,切面粉红、灰黄色,灶区呈半透明样,质软,界清,似有包膜。镜检:肿瘤细胞呈短梭形,星形,大小较一致,异型性小,间质黏液样变(图1),核分裂象5~8个/10 PHF,呈不规则束状、漩涡状、编织状结构排列,向皮下脂肪组织蜂窝状浸润(图2),大部分区域间质疏松、黏液样变,富含血管,以薄壁血管为主,散在类似于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的巨细胞,切缘阴性。免疫表型:CD34(图3)阳性,SMA、Calponin和CD10、S-100蛋白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10%。FISH法检测t(22q13)(PDGFB)以单独绿色信号为主(图4),提示阳性,即有PDGFB基因相关异位。第2次、第3次手术送检标本肉眼所见及镜下表现与第1次送检标本相似,仅大小不同。

病理诊断:左侧腰部黏液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DFSP)。

讨论 DFSP有4种特殊亚型[1],黏液样DFSP是其特殊亚型,最初由Frierson和Cooper于1983年报道,占DFSP的5%。本科室2011年8月~2018年11月诊断的DFSP合计15例,黏液型DFSP仅1例。迄今为止,文献报道仅60余例,且大多为个案报道,国内最大的两组样本为任伟民等[2]报道的16例和贡其星等[3]报道的6例。

①②③④

图1 肿瘤细胞呈短梭形、星形,大小较一致,间质黏液样变 图2 肿瘤细胞向皮下组织浸润生长 图3 肿瘤细胞CD34呈阳性,EnVision法 图4 FISH法检测t(22q13)(PDGFB)以单独绿色信号为主,提示阳性

黏液样DFSP背景黏液样变,镜下常缺乏经典的DFSP表现,易误诊为其他黏液型软组织肿瘤。黏液样DFSP较经典型DFSP易复发,但极少发生远处转移,任伟民等[2]报道其中1例术后2年发生肺部转移。本例术后2个月和术后约1年半先后复发2次,肿块大小分别为2 cm×2 cm×1.5 cm、1.5 cm×1.5 cm×1.2 cm,镜下表现与第1次手术标本相似。黏液样DFSP临床表现与经典型DFSP相似,主要见于成人,两性均可发生,但以男性多见。黏液样DFSP好发于躯干,特别是腹壁、胸壁、肩背部,其次是头颈部,部分病例发生于四肢,与经典型DFSP的发病部位也基本一致[2]。临床多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结节,病程可长达数年,大多数就诊前有近期肿块迅速增大的病史。本例病变发生于腰部,就诊2个月前发现肿块直径约1 cm,2个月后发现肿块迅速增大,直径达5 cm。肿瘤位于皮下,结节状,直径范围为1.5~12 cm,平均约3 cm,切面灰白、灰黄、粉红色伴胶冻状。镜下黏液型DFSP主要由短梭形、星状细胞构成,可见经典型DFSP结构,如席纹状结构,背景为大片黏液样物质,可见分支状血管,本例大小6.0 cm×4.0 cm×2.5 cm,背景大量黏液样变,血管丰富、薄壁血管为主,未见典型的DFSP特征性席纹状结构,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黏液样软组织肿瘤。近年分子病理学技术如比较基因组杂交、基因表达谱和二代测序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认识软组织肿瘤的生物学本质,且对软组织肿瘤分类、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也有重要作用[4]。DFSP发生的关键是染色体17和22号重排,形成超数环状染色体[r(17;22)]或转位染色体[t(17;22)],从而导致染色体PDGFB和Col1A1基因融合。这种特征性的染色体重排引起PDGFB基因转录上调,功能性的PDGFB异常表达并激活其受体,引起细胞恶性转化,导致肿瘤发生[5]。该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4阳性,SMA、Calponinhe、CD10、S-100蛋白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10%,FISH法检测t(22q13)提示阳性,即有PDGFB基因相关异位,与经典型DFSP及纤维肉瘤型DFSP具有相同的遗传学改变[6]。

黏液样DFSP需与下列肿瘤鉴别:(1)浅表性血管黏液瘤:位于真皮层,可累及皮下,由短梭形、星形细胞构成,间质富含薄壁血管并见大量黏液样物质,与黏液样隆突不同的是瘤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常见衬覆鳞状上皮的囊肿和基底细胞样芽等成分;(2)黏液样神经纤维瘤:可呈浸润性生长,甚至浸润至皮下脂肪组织,但瘤细胞S-100蛋白阳性,CD34蛋白阴性;(3)黏液样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其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与黏液样DFSP有重叠,但该肿瘤较少发生于浅表皮肤,并常可见典型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区域;(4)低级别黏液纤维肉瘤:瘤细胞密度低,由梭形及星状细胞组成,细胞呈纤细的梭形,间质可见弯曲、弧形血管及多空泡的假脂肪母细胞,其胞质内含有酸性黏液,AB染色阳性;(5)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肿瘤典型区域可见交替的纤维黏液样图像,CD34多为阴性,分子遗传学异常表现为t(7;16)(q34;p11)和FUS-CREB3L2(BBF2H7);(6)黏液样脂肪肉瘤:肿瘤内可见诊断性脂肪母细胞,具有t(12;16)(q13;p11)及其产生的TLS-CHOP融合性基因。

黏液样DFSP治疗与经典型DFSP相同,以局部广泛切除为主。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靶向药物,可选择性抑制包括C-Kit和PDGF在内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PDGFB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对不适合手术的复发DFSP或转移DFSP可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一定的疗效[3,5]。

猜你喜欢
样变肉瘤黏液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子宫肌瘤的诊断效果分析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宫颈糜烂样变患者60例临床疗效观察尝试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滑膜肉瘤的研究进展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