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育矛盾论

2020-05-25 02:47顾明远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矛盾人文技术

顾明远

摘 要: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内部。教育领域中充满着重重矛盾,需要用毛泽东的矛盾论思想和方法来审视,才能正确理解。本文论述了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与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科研与教学、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全局与局部、学校与家庭等矛盾关系。解决矛盾,需要认识矛盾的性质和发展的趋势,从全局出发,从事物的内部找原因。

关键词:矛盾;教育;教育公平与效率;教学;技术;人文

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他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又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内部,不在外部。他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即外部是条件,内部是主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教育也不例外,教育领域中充满了种种矛盾,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发生着变化,因此每一个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教育矛盾。运用毛泽东矛盾论的思想来审视教育中的矛盾问题,就能获得正确的理解。

我们来看看当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主要

矛盾。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矛盾。我国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什么在我国教育高速发展以后出现了教育公平的问题?这就要从教育内部来分析。这是因为国家普及义务教育之前,只有少数人能接受教育,那是精英教育时代。大众没有接受教育的条件,也就没有教育公平的要求。到了大众教育时代,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了,就出现了有些孩子能接受优质教育,而有些孩子只能进薄弱学校,这就出现了教育公平问题。因此教育公平问题,还要从教育内部来解决。需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才有教育的不公平。因此,关键还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才能有真正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已经做到了,每一个孩子不会因为性别、种族、信仰、经济条件等问题上不了学;教育过程公平,即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正在不断改善;教育结果的公平则是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只能因人而异。每个孩子天赋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自己努力的程度不同,教育结果会有所不同。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但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要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也是一对矛盾。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国家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也不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到十年“文革”的破坏,国家缺技术、缺人才。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邓小平提出办一批重点学校。这批重点学校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力支撑。但在大众教育、普及教育的时代,这批重点学校却成为教育公平中的一个问题,它们扩大了与薄弱学校的差距,扩大了教育不公平。但这不是它们的错。促进教育公平,不再办重点学校,并不是把重点学校的优质资源降下来或者分散开来,而是要加强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它们的质量。这也是要着眼于教育内部的矛盾转化,特别是薄弱学校内部的发展和提高。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也是一对矛盾。在国家层面来讲,要普及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同时也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引领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公平不是人人接受一样的教育,而是要在教學过程中因材施教,及早发现有天赋的人才,有针对性地加以特殊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从国家层面讲,既要普及教育提高全体公民文化素质,也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引领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埋没人才,不仅是对人才的浪费,也是一种不公平的教育。因此普及教育,不是不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使一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教与学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一直在教育理论界存在着争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今天我们不来讨论这两派的主张,只来谈谈一般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好像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代教育打破了这种传统,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为什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为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一切知识、技能、价值观都需要学生自主接受,通过学生内部的矛盾运动转化形成。其实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也需要学生自主接受教育,通过内部矛盾运动,才能真正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外部条件,学生的获得还是要靠内部因素。当然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小鸡的孵化,没有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小鸡是不会出壳的。教与学的关系,就像鸡蛋与温度、时间的关系,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要用爱(温度)和耐心(时间)来启发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这就是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在当今信息社会,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从各种媒体上获得知识。因此更应该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是不是就不需要教师了呢?绝对不是。所谓学生的“学”,指的是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自己探索和思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但学生怎么学,还需要老师的引导。特别是学生还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发育和认知能力都还不成熟,学生的“学”,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引领。

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事物,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谁是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学科教学、不同的环境下,相互转换。在学前教育阶段、小学低年级,教师会是教学过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学前教育阶段、小学低年级的儿童,自主的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指导。有些学科需要老师讲解、传授。但无论如何都要通过学生内部的矛盾斗争、经验的改造,才能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学生仍然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是提高人的素质。但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素质?目前高中和高等学校都是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有考试就有应试,考试成了指挥棒,学校的工作围着考试转。但考试只考知识,并且以考试的分数高低为标准,在应试过程中就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当前考试似乎是最公平的办法,因而,把应试当作目的,就违背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也违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因此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但似乎步履维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陈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也有评价制度片面性的影响,但根本的原因是教育内部的矛盾冲突。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是对立的,只有克服应试教育才能顺利推进素质教育。因此,需要转变观念,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从年轻一代未来的发展出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是对立的,只有通过深入的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做到既公平又科学地选拔人才,才能逐步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大学的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但三者不是并列的,教学,即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为了更好培养人才,大学必须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于是大学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知识、新的价值观。大学要为社会服务,也需要有新的知识。同时大学是知识密集的地方,拥有各种学科、各种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大学要把科研放在重要的位置。

求真育人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教学和科研两者是不可分的。只有开展了科研,创造了新的知识,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但大学科研与科研机构的科研不同。大学科研除了追求真理、创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学科、创造新的价值观,还有培育人才的任务。科研机构虽然在科研的过程中也培养了青年科学家,但培养人才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大学要把教学和科研两者结合起来,成为两个中心,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

在教育现实中,有些大学却把科学研究放在教学的前面,重视科研,忽视教学,特别是本科生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学科的排名、教师的晋升,都以科研成果为标准。这就出现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还是要从大学的内部来解决。要认识到不重视教学,不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也就没有后劲。本科生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基础打好了,研究生的质量才能提高。研究生的质量提高了,科学研究才后继有人。本科生的质量提高了,培养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才能更好为社会服务。最近中央和教育部一再强调要加强本科生的教学,要求教授上讲堂,给本科生上课,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这是非常必要的,抓住了大学求真育人的本质。

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由来已久。早期学校都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文科、法科、医科、神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在学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当今世界进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的时代。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最新阶段。它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必然会引起教育的变革。教育的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将颠覆传统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技术的发展是为了人,技术要由人来掌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不会变。特别是当今世界充满着种种矛盾,政治的动荡变幻,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教育的普及化、终身化和国际化,教育更需要的是培育人文精神。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当今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回归教育的本原,永远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

有人认为,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可以不需要学校了,也用不著教师了。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数学者所否定。学校是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进入学校不仅学知识,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说的,21世纪学习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学校中培养。学习也需要在集体中进行。《反思教育》报告也提到,学习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个人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程中发展的。因此,个性化学习并不排斥集体学习。学校则是学生集体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教师要努力学习,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的特点、优势和消极的影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要掌握新的技术方法,在充分和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培养有理想信念、创新思维、勇于担当、有奉献精神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现代教育本身就是国际化现象,现代教育是在各国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中发展的。因为人的培养有共同规律,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教育现代化必须结合本土的传统,在本土的文化基础上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欧洲国家就想把他们的教育制度移植到这些新独立的国家中,但成效甚微。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对矛盾。一个国家的教育,在学习别国经验的时候,必须和本国的文化教育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体系,才能健康发展。

中国现代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更需要加强国际化,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科学技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大批具有掌握学科前沿,能够在国际科学舞台上对话的学科领军人物,以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有人反对教育国际化,这是对教育国际化的错误理解,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培养毫无差别的国际公民,缺乏对本国、本民族的认同。这是一种误解。所谓的教育国际化,主要是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人员的交往,从而扩大师生的国际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国现代教育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是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必然会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我国教育源远流长,有许多优秀的教育传统。吸收国际教育理念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与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相融合,使之本土化。一百多年来,我国教育在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矛盾人文技术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