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健康至上

2020-05-25 09:06潘家华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交通文明新冠

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衣食住行用,交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不仅具有私人物品的表征,更是有著公共物品的特质;不仅涉及当前社会群体和个人的需求,也关乎人们所依存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也正是因为这样,进入21世纪,可持续交通出行运输的内涵不断延伸、丰富。

尽管可持续交通的安全内涵是确定的,但2019年底始发于武汉、2020年初春蔓延至湖北、遍及全国并大流行于全世界,表明交通的健康要义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新冠疫情爆发,交通的通量在许多地区几乎处于休止状态,冲击不可谓不小。这样一种交通“几近趴下”且持续达数月的事实,也对可持续交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批判的素材。以人为本,健康至上,或许才是未来可持续交通的真谛所在。

一、交通的可持续性内涵需要再深化

交通最为简单的界定,就是完成人员、信息和物品空间位移的通道流畅。在信息化的今天,“八百里加急”的信息快递不需要了,烽火台的狼烟也绝迹了,但信使邮差的渠道依然兴旺,货物配送的市场不断扩容。农耕文明的交通,“飞毛腿”“快马加鞭”“木为舟”,显然满足不了工业文明的交通需求,那就是快捷、便利、舒适、安全、经济、高效、低耗。工业文明的内生动因——技术创新和进步,应该说,彻底完胜了农耕文明的交通技术和方式。

20世纪的交通,快捷便利不断提升,而且多元组合,汽车、火车、飞机、快艇;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超音速飞机,速度提升了几个数量级。舒适安全,性能不断完善,宜乘性提高,事故率下降,旅途劳顿变为享乐出行。经济高效,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飞机高铁也成为常态出行方式。低耗是效率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表征。这些交通诉求的满足,无疑是可持续交通的基本要义,因为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且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对于环境可持续也具有正面效应。更快的速度、更远的距离、更低的物耗能耗,高效低耗,显然是环境友好的。

但是,高效低耗并不能够全面保障环境可持续力。交通基础设施分割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安全,化石燃料燃烧提供的动能,消耗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污染环境、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因此,交通可持续性内涵的侧重点,是进一步细化、深化绿色低碳的内涵,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避开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物活动留出通道,淘汰蒸汽机车,采用清洁的电能尤其是可再生的风光水电等。

二、健康应纳入可持续交通核心要义

工业文明技术导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绩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指标,也是指向。为了高效便利、快捷经济,可持续交通的技术路径是大容量、密闭空间、远距离、高频次。工业文明拉动的城市化,使城市规模扩大、人口高度聚集,单体运载工具的密闭性能要好、乘员容量必须要大、运行频次要高、空间距离要远、单位成本要低。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代后,中国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驱使着城市地铁这一工业文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在众多城市落地,北京、上海的地铁运营里程数已经超越早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的纽约、伦敦、巴黎等特大城市。一些城市地铁线路,高峰时段因为人山人海而强行限流,排队等三五趟才能侧身挤进;一些客流量大的线路,列车频次几乎缩短到间隔只有一分钟。地铁线路,短则20公里,长则超过50公里;城际列车,则以百公里计。飞机的载客量也从数十人增加到一二百人,空客和波音的大型客机可容载500人以上,飞行距离超过1万公里,时间长达15小时。

应该说,从管理的视角,公共交通的健康已经纳入日程,并且执行有效。飞机、高铁、地铁、公共汽车全面禁烟,旨在保障乘客的公共健康安全;材料选用、通风换气、卫生保洁也都有环保卫生的规定和要求,而且在不断提升和完善。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再次审视交通健康要义时,发现这些大容量、远距离、严密封、高频次的交通运载加速了疫情的扩散,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在人挤人的密闭空间里,病毒的传播必然是指数型增长;由于距离远、乘用时间长,乘客受感染的几率成倍提高;停留在把手、扶手等乘客必用的器具表面的病毒,存活时间短则数小时,长达三五天。

在一个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高龄出行者数量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公报数据,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达2.5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8.1%。老年人出行,动作迟缓、耗时较长,对扶手、把手、密闭电梯等辅助器具使用具有一定的刚性。如果说面对疫情青壮年免疫能力强,高龄老者的免疫力低而且下降,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高龄出行者的健康,亟需引起全社会关注。可以说,可持续交通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调整,特别是健康的地位和要求不断攀升,已经开始从次要到主流、到主导、到决定性的演化进程。

三、新冠肺炎疫情的交通冲击与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武汉封城,对外物理通道全部关闭,市内公共交通全部停运。随后,许多省市县乡村也都明令禁止或减少各种交通的供给和使用。

一方面,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历史上是有一次熔断的美国股市,在2020年3月疫情冲击下出现4次熔断。国际机构、智库和国家政府,也多纷纷下调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进入3月中旬,中国政府支持疫情较轻的地区复工,一些地方仍感防控形势严峻而不接纳农民工返回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许多工作似乎依然在进行,例如电力行业几乎没有受到大的影响,机关事业单位也部分正常运转。从学校线上教学到远程办公、居家工作、网络会议等,尽管效果或感觉的评判各异,但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一些出行是不必要的,一些出行是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替代的。

工业文明的规模经济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大型购物中心关闭,集中度高的超大型超市停业等。而一些就近的、分散的,仅靠步行,不用机动交通工具的服务网点,似乎成为最好的交通保障。在互联网时代,5G技术的运用意味着交通服务的方式和实效需要进行再审视、再评估。

四、工业文明可持续交通范式再思考

工业文明对于现代交通功不可没,人人都是受益者;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在疫情的冲击下,它又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反面,人们又成为受害者了。

为满足可持续交通的各种理性诉求,工业文明的高效的技术总是能够提供解决方案。容量太小?技术手段加大载客员额;速度太慢?信号灯管理、快速通道、地下轨道,即使市内的轨道公交速度,也可高至每小时百公里;节约资源?地上高架、地下开挖、新材料应用、燃油效率标准制定、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安全舒适?安全实验、保险系数、强制保险、等级席位、配置分级等。可持续性或可持續力,显然是在不断提升、完善。

在城市规划方面,风行全球的TOD(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模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的成功经验。大容量交通线路到哪儿,城市功能设施就跟进到哪儿,全面覆盖社区、商业网点、产业、学校、医院等,大大提升了城市化的速度、规模和效果。一些城市为了扩大城市规模,把高铁站建在远离城市人口的农村地区,至于是否满足实际需求,那是次要的。

就这样,在可持续的名义下,我们的交通采用工业文明的技术路径,可以“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对我们的敲击还不够狠的话,这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猛烈打击,我们不得不警醒,应重新审视可持续交通方向,思考我们将走向何处?

人是自然的一分子、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个体不是超级神物。交通越便利越快捷,我们的运转速度就必须跟上步伐,高速运行。如此一来,虽然效率提高了,但是人作为一个生物学个体,是从自然演化而来的,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多人所奢求的是慢节奏,是健康、品质生活。快,并不是目的。而且,这些大容量、长时间、高速度的交通工具为病毒传播扩散提供了便利。我们可以用工业文明的技术手段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例如每一小时消毒一次,病毒是杀灭了,但是残留的化学毒素污染环境,最终遗祸的还是人类自己。

五、以人为本的健康交通才是最可持续的交通

可持续交通,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界定,更需要人文内涵。人的健康,应该而且必须是可持续交通的目标指向和最终测度。新冠肺炎疫情已经给了我们以警示:不论是城市公共交通还是城际远距离旅行,公共卫生和健康保障,需要纳入可持续交通的硬件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从这一意义上讲,可持续交通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狭义的交通内涵。

第一,如果不要交通,零交通,或尽量减少各种不必要的交通,是现代意义上最可持续的交通。大学在一个校园内,师生上下课生活在一个步行可及的空间范围,这种不要交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是不是更符合可持续的要求?前店后厂、职住一体,不要交通,就是零碳零排放。显然,这不是一个交通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城市规划问题。

第二,人们的健康需要,出现一些行为悖论。一方面,动用交通工具到很遥远的地方去锻炼身体,然后又开车回来。如果不开车,健步走或慢跑,就近取材,既锻炼了身体,减少了碳排放,又降低了被感染风险。一方面,追求出行高速度,另一方面,又要享受慢生活。显然,这也不是一个交通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心理行为问题。

第三,大容量、高速度、远距离这些现代交通技术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对于这些先进的设施和服务,考虑到新冠病毒的灾祸和老龄化社会的提速,需要在新型交通工具和运行管理的设计、建设、应用和维护上,给予充分体现,保障健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猜你喜欢
交通文明新冠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自白
漫说文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文明过春节
My Heroes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