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及对血压控制率的影响分析

2020-05-26 13:34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2期
关键词:控制率脑血管病阿司匹林

(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0)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较为常见,指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该疾病产生主要因素包括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血脂、高血压[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残疾率,不但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并且加重社会负担及患者经济压力。临床上常使用阿司匹林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抗血小板凝集效果显著,但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压改善无理想效果[2]。为提升治疗效果,此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实施阿司匹林及血塞通联合治疗,观察该药物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此次研究,从2017年1月开始,至2018年1月终止,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脑血管疾病分类标准;②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记忆力减退、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③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药物过敏史或者对此次研究药物过敏患者;②使用过溶栓治疗或者抗凝治疗患者;③具有消化道溃疡患者;④存在凝血机制障碍患者;⑤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或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⑥合并硬斑块或者混合斑块患者;⑦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0.56±1.68)岁;病程4~20 d,平均病程(12.56±5.31)d;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0.52±5.54)岁,病程4~21 d,平均病程(12.57±5.36)d。两组患者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4219;生产单位: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治疗,方式为口服,每日1次,每次0.1 g。并且针对患者实际病情实施常规治疗,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患者提供降糖、降脂、降压药物治疗,合并冠心病者,提供美托洛尔(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6315;生产单位:安徽万森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1 g;剂型:片剂)治疗,方式为口服,每日2次,每次50 mg。或者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247;生产单位:南京臣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60mg;剂型:片剂),每日1次,每次60 mg。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口服血塞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0647;生产单位:安徽国森药业有限公司;规格:每片重0.58 g(含三七总皂苷100mg);剂型:片剂,每日3次,每次2片。

1.3 观察指标: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患者治疗后无不良事件出现,血液流变学指标正常,血脂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为显效;患者治疗后无不良事件出现,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血脂,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为有效;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现象,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血压控制率=正常数/总数×100%。观察两组血液流学变指标 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混合肝素后,使用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LYB-N6B型全自动血流变仪对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指标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进行分析,数值变量资料比较使用t来进行检验,用()表示,无序分类资料使用χ2来进行检验,用率(%)来表示,(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P<0.05)。见表1。

2.2 血压控制率对比:观察组治疗4周、8周、12周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观察组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n(%)]

表2 两组血压控制率比较[n(%)]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该疾病发作反复,诱发因素主要包括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唐尿素、高血脂、高血压等。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肢体无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气短、心悸等,具有较高的残疾率及病死率,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3]。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其生活习惯出现改变,因此造成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所以,短暂性脑缺血发病率持续增加[4]。短暂性脑缺血指脑动脉在部分因素影响下出现暂时性的供血障碍,造成对应供血区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视网膜功能障碍。该疾病属于脑部疾病,病情严重,一旦出现,可造成生命威胁[5]。患者椎底动脉、颈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其脑部会产生突发性、暂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时间在2 h以上,可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并且容易出现轻度后遗症[6]。所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有效预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间及频率与脑梗死疾病具有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间越长,发作频率越高,患者产生脑梗死疾病的概率越高[7]。所以,治疗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应将脑缺血症状改善为主要治疗原则。临床上通常使用阿司匹林对该疾病进行治疗,阿司匹林属于一种环氧化酶-1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血液黏滞度,降低环氧化酶活性,并能够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调节,稳定粥样斑块,改善患者病情。但单纯使用该药物治疗,无法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8]。血塞通片属于中药制剂,以三七皂苷为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为增加患者病灶血流量,改善患者微循环、对其脑血流量进行调节的作用。并且血塞通片能够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抑制,活血化瘀,通脉活络,降低动脉压[9]。并且能够提升机体对低氧的耐受能力,降低机体耗氧量,对抗钙及氧自由基超载作用,减轻缺氧缺血造成的脑组织损害。联合治疗可控制患者血压,改善血脂水平,快速消散淤血,预防血栓形成,促进病情康复[10]。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8、12周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P<0.05)。表明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提升治疗效果,并可对患者血液循环进行明显改善,对比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效果更加显著。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及血塞通,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控制患者血压,并可降血脂、抗凝,对患者全血黏度进行改善,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控制率脑血管病阿司匹林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无锡茶园不同修剪模式对茶小绿叶蝉发生量的影响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控制率的影响
河南省35~74岁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