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的总体性方法

2020-05-26 02:18罗家旺曹文宏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

罗家旺 曹文宏

摘要: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与调整呼唤新的发展理念,而新的发展理念有赖于科学的方法论支撑。新时代下,我党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秉持了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的要求,这着重体现在其系統性、科学性、历史性和人本性。而贯彻总体性方法必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它们包括: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原则,工具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因此,新发展理念正是建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论的运用,才能够有效回应时代所提出的挑战,才能够成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理念。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总体性方法;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罗家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Email:740020797@qq.com;福建厦门361005)。曹文宏,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福建泉州362021)。

中图分类号:D61;B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0)01-0005-09

“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性地回答了发展所要回应和解决的系列问题,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如果仅仅满足于说明新发展理念的外部联系,即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而未能对于相关论述的内部联系(总体性)予以深描,则必然导致相关研究呈现碎片化趋势,继而遮蔽新发展理念的本初含义。我们认为,唯有穿透浅表性的文本深候,深刻领悟新发展理念背后的辩证关系,才能对社会发展有一种总体性前瞻,而贯穿新发展理念始终的这种总体性方法才是其经久不衰的真正所在。

一总体性思想与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马克思指出“无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要达到这一点,只能用我的方法。”显然,马克思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就是总体性方法。将这种方法运用到马克思的研究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关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总体性的世界观。

(一)总体性思想的演变:从马克思到卢卡奇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总体性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即具体和历史的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运动都表现为现实历史的运动,而这个运动的源泉则来源于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因此,经济结构决定了国家存在、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进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阶级关系。“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体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基础。”因此,历史是一个动态、发展和相互关联的运动过程,它规定了社会关系范畴是既定的也是动态的。对马克思来说,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内容的统一整体,为了能够全面把握这个整体,就不能停留在这些规定和环节的直接性上,而必须深入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当中,弄清楚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真正把握整个对象。总体性观点就是辩证联系的观点,总体性方法就是由表象中的具体深入到内部联系,然后再由内部有序联系上升到具体整体的方法。可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总体性思想和方法,但是,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明确提出“总体性”这一概念,首次指出并进行系统阐述的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

卢卡奇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是方法,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总体性。总体性方法能够在思维中全面而深刻地再现现实,所以“具体的总体是真正的现实范畴”。卢卡奇认为,总体性辩证法的革命意义在于重建了思维的客观实在基础,使得主体与客体达到了统一,因为“(德国)古典哲学本来要在思想上打破形式理性主义的(资产阶级的、物化的)思想的局限性,并因而在思想上重建被物化消灭了的人,但在这种表面现象中,它的全部尝试都化为乌有。思维又重新落入主体与客体直观二元论窠臼中。”而马克思正是从物质生产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来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认识不是对客体的反思,而是通过对主体自身的理解达到对客体的理解。主一客体辩证统一于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整体把握和部分认知过程中,即“对于一个完整事物的认识必须经历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第一个过程就是从表面原规定和表象中的具体深入到内部的联系,第二个过程是按照内部的有序联系再逐渐上升到表面的规定,最后达到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对象。”实际上,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在总体上是可以被认知的。

梳理考察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冷静的思考我们会发现中国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我们所谋的发展不过是经济领域的一枝独秀,而与之配套的社会综合性改革则远远没有跟上。呼唤改革的全局思维,实现总体性发展,日益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总体性方法的当代运用: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社会作为一种总体性存在,其发展水平必将对各个方面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它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发展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成为我党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行动指南。

新发展理念有助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力水平失衡、城乡失衡、区域失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失衡等多个方面。新发展理念蕴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取向与功能,如“创新”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动力失衡问题,“绿色”解决的是生态失衡问题。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从多方面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社会由单

一、片面发展向多方面整体推进转变。

新发展理念有助于解决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发展的充分与否关乎发展的程度和质量,我国发展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新发展理念有利于提升发展的质量,如创新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有助于改善农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不充分的问题,开放发展有利于拓展开放空间,解决对外开放不充分问题等。可见,新发展理念将会进一步深化发展水平,解决发展的不充分问题。

新发展理念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需要向全方位、多层次转变。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解决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如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力图为人们提供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共享发展有助于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通过践行新发展理念,力争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到每个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

新发展理念从多个方面回应了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解决新时代的社会矛盾,必须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解决新时代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新发展理念旨在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总体性和均衡性,它打破了过去那种修修补补的“碎片化”改革思维,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新发展理念的总体性方法体系

总体性思想将社会视为一个不断趋于理想状态的整体,将这种思想引入到我们对经济与社会改革发展的理解与分析中就形成了一种总体性发展观,它强调既要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矛盾和条件有深入了解,又要从全局高度对改革的方向、趋势作出宏观把控。党的十九大把以五大發展理念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确定为我国的基本方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思路。新发展理念注重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它强调在有序完善各种社会机能的基础之上,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它还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成为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归旨,兼顾了发展的现实考量和人文关怀,以此赋予社会发展以恒长的意义。可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作为指导,这着重体现在其系统性、科学性、历史性和人本性上。

(一)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提出来的,改革的系统性是新发展理念提出的根本依据。所谓系统性,是指由互为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并与社会、自然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一,新发展理念在结构和内容上拓展了发展的内涵。“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之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理念,掰开某一个方面单独谈论发展,发展都不是全面的,都会影响社会整体进程的推进。习近平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这五大理念,我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虽然都有提过。但是,十八大以来,我党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第一次从战略高度将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成为今后乃至更长时间内指导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思想。其中,“创新”回答发展的动力问题,是推进社会整体进步的动力。“创新发展处于国家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决定着发展的质量、速度、面貌、实力以及核心竞争力。”“协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必须要统筹兼顾各方平衡,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与国外等多个方面发展,保证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协调推进。“绿色”作为社会发展的持久支撑,是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经验表明,没有生态环境做保障的增长最终必将制约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开放”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解决的是对内和对外联动问题,目的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提升国家话语权,实现更大程度、更多空间的发展。“共享”是发展的归属,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决定的,只有牢牢秉持“共享”理念,才能让全体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新发展理念不仅拥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各要素之间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如“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位创新,这就内在的要求更加绿色的创新环境,更为开放的融资条件以及共享的市场机制等。“协调”发展强调资源的均衡分配,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突出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作用,具有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属性。“共享”发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精神,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开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为其他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向。如果将新发展理念视为由五个要素构成的全新的发展观的话,那么每个理念不仅拥有各自特定的侧重点、问题域并且彼此之间也是相互贯通和促进的。新发展理念所针对的就不再是局部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站在新的时代坐标上对整个社会发展历程通盘运思基础之上的系统性思考。

第二,新发展理念充分注重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在能量、资源、信息的相互交换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性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之间不仅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它们与外部环境之间处于普遍的交互状态,需要我们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和“四个全面”的战略高度不断推进。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然随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加深不断完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通过发展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始终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在此,新发展理念更加关注发展的联动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整体实力提升为目标,在全面分析当下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任务、矛盾、功能、环境的基础上对新发展理念做了内容和结构上的拓深,改变过去仅注重经济的单方面增长,使新发展理念成为涵盖面广、针对性强、价值诉求明确的科学理念。新发展理念正是在充分认识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据此做了适应性调整,才能够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认识。

(二)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新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只有坚持科学性才能保证发展的正确性。坚持科学性就是要有科学的认识、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去看待发展、实现发展。

第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新发展理念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发展观,是求真务实的发展观。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这一过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层层决定和层层适应关系构成——“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基本动力,当彼此不相适应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出相应调整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可见,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发展改革的总趋势是往好的方向迈进,更应该以客观、理性态度直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习近平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并不容易,对我们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但是,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依然充满信心,“从历史长过程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深化,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则是针对此时代问题所作的科学解答。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反对主观臆测设计发展。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取决于一定的条件,条件发生了变化,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会随之而变,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它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制定相应的决策之前必须立足世情、国情、民情。制定与发展条件相适应的制度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不能罔顾现实条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时的短、平、快。他多次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克服“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旧观念,要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操之过急。

(三)新发展理念的历史性

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回答了新时代关于什么是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同时,新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不同阶段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具有历史的继承陛。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带领全国人民快速实现发展,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号召,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但也因急于求成在实践中犯了一些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强调发展的速度、效率和数量。发展观念的转变体现了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把握,反映了发展的时代性和紧迫性。进入新世纪以后,江泽民和胡锦涛两代国家领导人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强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特别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怎样实现发展等重要战略性问题,明确了“统筹发展”这一重要概念,开始关注发展的系统性和协调性问题。胡锦涛同志强调“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新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扩展。新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核”是一致的,即根据新形势、新方向和新任务的要求对发展的目标和方法不断进行调整,體现了发展的合规律性、合价值性。就合规律性而言,两者都认识到发展的全面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则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创新解决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关注经济与社会结构均衡问题,绿色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开放在于增强国内外市场的联动,共享致力于完善更加公平的分配机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接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我党发展理念间的传承性和共生性。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就合价值性而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时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从总体上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的主体是谁以及发展的价值归旨等关键性问题,体现发展的人民性取向,这与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坚持以人为本具有一致性,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与以往发展阶段不存在任何关联的全新状态,它是过去一切成就和矛盾累积的当代呈现,任何枉顾历史事实,回避发展问题的发展理念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发展理念是历史性的,它与我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所提出的发展理念之间具有传承性。当然,新发展理念也不是对以往发展理念的简单复制,其内涵与外延必然随着社会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不断得到扩充,只要历史前进的脚步不停滞,我党的发展理念便不会“终结”,这种对时代性和历史性的认识,正是我党自觉运用总体性思维分析新发展理念的体现。

(四)新发展理念的人本性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在马克思看来,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自然直接给定的,需要通过不间断的对象性活动生成。当然,这种对象性活动不能自动地产生属人的社会关系,它必须按照人的样子和需求来组织,否则人的活动将会产生出片面、异化的社会关系。“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关系的异化全面渗透进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依凭于某种内在的东西,而是把它寄托在金钱、财富、资本、地位、权力等外在东西上。马克思毕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他发现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劳动剥削关系是造成一切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摆脱被奴役、被压迫的异化样态,正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现状的关切,马克思提出必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使人的对象性活动真正成为“为己”的活动,进而实现人对生产关系的全面占有,并最终促进基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的到来。可以说,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是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形势发生了深刻转变,人民的利益格局也由基础性的寻求物质满足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更安全、更公平、更干净生存环境的期待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党牢牢把握住人民需求变化的这一关键线索,紧跟时代步伐,作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论断,这就为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指明了方向,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通过五大发展理念构成部分的具体展现外化出来,“人本性”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使新发展理念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第一,“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建国以来,我们正是通过创新改变了人口多,底子薄,过渡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的不利状况,走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调动人们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积极性。第二,“协调”是维持人民利益平衡的基本要求。“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处理好、调整好社会经济结构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第三,“绿色”是人民建设健康家园的基本保障。坚持发展的“绿色”理念体现了我党不仅要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要为人们打造绿色发展环境的要求,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为健康家园建设开启美好时代。第四,“开放”有助于创设利己利人的发展环境,它强调要借鉴和吸收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改革开放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为人们权益的实现创造更加优裕的环境,使人们在更加便捷、通畅和开放的国内外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第五,“共享”体现了人本价值关怀,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强调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以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为基本追求,习近平多次强调,全国人民要“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实际上就是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广大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国的发展只有真正让人民能够得到实惠,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新发展理念总体性方法的原则

通过对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科学性、历史性和人本性的梳理,可以清晰地发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运用总体性方法,从国家整个未来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高度,不断探寻新发展理念落实的立体化道路。它反映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之间的有效衔接,新发展理念就是红绿灯,指挥棒,必须把行动和思想都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这就要求我党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时,要坚持正确的原则,使新发展理念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

从哲学视角来看,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所谓特殊性,是指新发展理念的运用与国情结合起来,任何一种发展理念在移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中都有一个本土化问题。就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来看,就是要把普遍的发展理念与地区发展实际相结合,在充分尊重和考察发展条件的前提下,制定发展政策,完善发展目标。具体来看,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制定出具体性的微观规划,注重发展的系统性推进。同时,各地区在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时,应根据地方情况,合理布局,错位推进,不要搞“一刀切”,也不可制定統一的实施标准。

所谓普遍性,就是新发展理念要自觉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先进理念。新发展理念既是开放、包容和先进的理念,也是基于中国历史、中国事实提出的重要战略理念。它首先瞄准的是中国问题,具有天然“中国”特征。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这就决定了新发展理念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出独特的中国智慧的同时,也要注重从世界其他先进文明中汲取优秀的思想成果。将新发展理念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环境中不断丰富和拓展,使其成为能够得到普遍认可、普遍遵循和普遍称赞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毫无疑问,新发展理念本身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其内容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人类普遍优秀价值的接引和超越。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充分吸收人类优秀价值成果是确立和保持新发展理念不断开拓、创新的基础,只有这样的新发展理念才能作为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理念支撑,才能培育出具有基本良知、基本素养和世界视野的文明人。

(二)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原则

《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是对经济发展目标的定位,也是对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战略谋划,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引领这一目标实现的基本理念。应当承认,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如期实现发展目标,既有有利条件,也有相当的不利因素。随着生产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结构转变,诸多社会问题叠加,风险加剧,不确定因素增加。机遇与挑战并存,目标与风险共生。新时期,我党在推进治国理政的战略决策过程中,坚持强烈的风险意识和问题导向,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改革目标与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发展没有终点,它只有不断回应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难点和问题,才能保证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进而寻求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长期发展。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发展理念下发展经济与收入分配的辩证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