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视角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影响研究

2020-05-26 01:58邓柳馨赵雨洁周荷欣舒诗涵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7期

邓柳馨 赵雨洁 周荷欣 舒诗涵

摘 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作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农户的生活和福利状况。该文选取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和白云村,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作为评价农户福利水平变化的主要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模糊评价法和C&L权重法定量分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后农户的主观获得感及福利水平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的入市模式对农户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均具有促进作用;(2)入市后,流转收益低、就业岗位有限、社会保障缺乏致使部分农户生活水平下降,农户福利主观感受降低。

关键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户福利;模糊评价法;可行能力理论

中图分类号 F32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7-0003-05

Abstract: Taking Zhanqi Village and Baiyun Village in Pidu District, Chengdu as an example, and using Amartya Sen′ s viable ability theory as the main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changes in the welfare level of farmers, a comprehensive quantitative analysis using fuzzy evaluation and C & L weighting Impact of collectively-owned construction land entering the market on farmers′ welfar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1) different modes of market entry have promoted the welfare of farmers to a certain extent; (2) after entering the market, low turnover income, limited employment, and lack of social security have led to a decline in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some farmers, and their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welfare has decreased.

Key words: Collectively-owned construction land entering the market; Farmer welfare;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Feasible capacity theory

1 前言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作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农户的生活和福利状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失去土地的农户面临着居住环境与就业状态的变化,同时随着土地提供基本生产要素和社会保障的2大功能消失,入市后经济状况、产业环境、生活状况与管理成效的变动对农户的福利主观感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有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农户福利情况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学者的普遍重视,例如,岳意定[1]等构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中不同流转模式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戴韵清[2]研究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不同渠道对收益分配的影响,致力于提高农民福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长久以来都是农村的沉睡资产,在真正实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后将会对农户增收起到促进作用[3]。因此,研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农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探讨入市的福利影响,以及定性地分析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及意愿问题,缺乏对农户福利主观感受的定量研究。

本研究通过模糊评价法和C&L权重法建立了福利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和白云村为研究对象,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农民的福利变化和保障问题为出发点,定量调查入市后农户的主观获得感及福利水平变化。四川省郫都区作为33个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区域之一,在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来出台了多项制度规范促进土地流转,入市成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研究结果可为新《土地管理法》修订以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开展实施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郫都区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位于成都市西北近郊,全区占地438km2,其中耕地面积201.74km2,辖14个镇,总计139个村民委员会;2017年末,常住人口84.78万。2018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580.2亿元,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1.8%、55.9%、42.3%。郫都区作为全国33个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农民以土地入股、经营权流转、资产出租等方式获取土地流转收益,同时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已建成46个共计230万m2的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民聚集点,改善5万多农民的生活条件。

2.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源于2019年8—10月对郫都区战旗村、白云村进行的抽样调查和农户直接访谈。抽样调查采取随机调查方法,共计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1份,样本有效率94%,其中,战旗村回收有效问卷150份,白云村回收有效问卷151份。调查内容包括3部分:当地入市基本情况、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对入市的看法及态度。

2.3 研究方法 采用模糊评价法和C&L权重法,其中C&L权重法是客观赋值法,是由Cheli和Lemmi提出的权重结构[4]。Sen认为福利是一个人选择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实质自由,是一个广泛和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的概念[5],无法被精确界定。美国控制论专家L.A.Zadeh教授于1965年创立的模糊数学为解决这一类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方法[6]。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观的不确定性,通过模糊数学,对对象做出一个总体评价,使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对农户的福利影响能够被客观系统地定量评价。本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C&L权重法评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农户的影响,其步骤为:(1)选取评价指标;(2)模糊评价模型构建;(3)加权综合。

2.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作为评价农户福利水平变化的主要理论框架,通过实地调研及查询相关文献成果,将农户福利界定为经济状况、产业环境、生活状况、管理成效4个功能性活动,用于分析郫都区战旗村和白云村农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的福利水平变化。各功能性指标具体如下:

2.3.1.1 经济状况X1 经济状况是福利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状况是否改善对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农户福利水平的评价具有现实的意义。本研究选取纯收入X11、恩格尔系数X12、经济状况主观感受X133个指标反映农户经济状况这一功能性活动。

2.3.1.2 产业环境X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农村产业环境改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农户的视角出发,以农户的主观认知与感受为准,选取创新创业环境X21、产业扶持政策X22、就业岗位数量变化X23、就业主观感受X24 4个指标侧面评价产业环境的变化。

2.3.1.3 生活状况X3 良好优质的生活状况能有效提高农户的福利水平,是衡量福利高低的重要功能性活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后,农户失去部分土地,土地收益的丧失通过各类保障形式进行弥补,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可能发生改变。因此,选取社会保障满意度X31、流转收益满意度X32和基础设施增加与否X333个指标反映农户生活条件的变化。

2.3.1.4 管理成效X4 政府的管理成效通过农户的主观感受与心理认同来反映,同时较高的心理认同推动了政策的执行及管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农户各方面生活发生的变化,使其对于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的满意度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农户的福利状态。为此,本研究选取知情权X41、流转收益分配影响满意度X42、社区生活水平X43、社区人口满意度X44、居住环境主观感受X45 5个功能性指标来评价政府管理成效。

2.3.2 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首先,设定对农户正面影响的模糊函数。设对农户正面影响状况为模糊集X,土地流转后对农户的影响为子集M,则第n个对农户正面影响的模糊函数为{x,μ(x)},其中μ(x)是x对M的隶属度[7]。隶属度值越大,表示对农户的正面影响越好。隶属度为1,表示对农户正面影响处于非常好;隶属度等于0.5,表示农户正面影响“不好不坏”;隶属度等于0时,表示农户正面影响处于最差。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前对农户正面影响设为“不好不坏”的模糊状态,进而将流转后对农户正面影响评价结果与之进行比较,若隶属度大于0.5,表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农户的正面影响有所提高,反之,则表明正面影响下降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地入市情况 2015年9月,郫都区唐昌镇战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入市实施主体,以挂牌方式出让该村内一宗面积为0.897hm2的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四川省第1宗、全国第2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竞价成交,创下全国首轮入市地价的最高记录。在“着眼长远、多元形式”的主导思路下,经该村村民自治程序议决,该村土地净收益采取“二八开”原则,村民股东平均分配净收益的20%,余下80%由战旗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留存作为公益金、公积金和风险金。白云村地处红光镇西北片区,幅员面积1.72km2,其中,集体建设用地29.09hm2、农用地总面积130.39hm2。白云村自2013年7月开展土地整治,已流转农用地超过126.67hm2,先后分2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共计出让面积为8.53hm2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累计获得资金7500万元。截至2018年,郫都区已完成了43宗,共计面积为36.87hm2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成交价款3.97亿元,收取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0.84亿元,征得与契税相当的调节金约1039万元,农民集体及个人共获得累计超过3.13亿元土地收入。

3.2 受访农户特征分析 此次调查中,战旗村150个受访农户有效样本的平均年龄为56岁,其中最大的76岁,最小的24岁,白云村151个受访农户有效样本的平均年龄48岁,其中最大的72岁,最小的28岁;在文化程度方面,两村受访农户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多数在小学及初中文化水平,文盲率达20.33%;入市后两村农户的家庭年净收入普遍偏低,战旗村家庭净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农户占样本的16.5%,白云村仅占12%;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农户到当地入市后的企业或工厂就业,白云村就业数仅占样本数量的15.9%,战旗村就业数占43.33%。

3.3 入市对农户的影响 根据模糊评价法与C&L权重定量计算出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农户福利变化模糊评价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与入市前0.5的基准水平相比,土地入市后对两村农户的福利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战旗村评价结果较基准值高出0.11,达到0.61,白云村与入市前相比,福利水平提高0.06,达到0.56,两村福利评价差距为0.05,总体农户福利评价结果为0.59,比基准值高出0.09。从入市对福利组成各个部分的影响来看,战旗村产业环境方面提升最明显,其余功能性活动福利提升差异较小。说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对经济状况、产业环境、生活状况、管理成效4个界定农户福利的功能性活动均有较大的影响并有所改善。

3.3.1 入市对经济状况的影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效地提升了農户的经济收入水平。模糊评价结果显示,战旗村和白云村的纯收入隶属度分别为0.74、0.83,农户对入市后经济收入普遍比较满意;农户对经济状况的主观感受高出基准值0.05左右,较为满意,农户的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农户的就业工资,农户在入市后失去主要生活来源的背景下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而外出打工的收入远高于农业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因而满意程度较高。2村比较而言,战旗村的经济水平提升更为显著,2村综合指标评价值分别高出基准值0.1和0.08。

3.3.2 入市对产业环境的影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战旗村政府大力扶持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同时政府提供了一些鼓励创业创新、扶持产业的政策,为当地农户提供了更多工作岗位与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农户收入增长与当地经济发展。据调查结果显示,战旗村的产业环境明显优于白云村,主要体现在创业创新环境、产业扶持政策、就业主观感受上,均明显高于基准值0.50。白云村的产业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但就业岗位数量和农户就业主观感受隶属度较高,农户较为满意。

3.3.3 入市对生活状况的影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效地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调查发现,战旗村采取“二八开”原则对土地流转收益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村民每月收到定额的土地补贴,年底进行分红,同时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为年龄大于60周岁的老年人提供了额外的补贴;白云村每人每年收获350kg大米、350kg小麦的同时,还有一定的耕保基金补贴,成立日间照料间,丰富当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综合该指标,两村在生活状况方面均高于基准值,接近0.6。该项指标的提高充分说明了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农民社会保障的投入,对增强农户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3.3.4 入市对管理成效的影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管理建设缺乏,在社区治理方面成效较为显著。农户对村集体管理成效的感知主要是通过农户对政策的知晓度、参与民主决策能力反映。在调查过程中发现,2村均存在农民参与度较低,对集体收入的再分配途径不明确,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村民反映村民民主会只是“走过场”,不少农户“敢怒不敢言”甚至抵触村民大会。两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在社区生活水平、社区人口满意度、居住环境主观感受等社区治理方面评价指数均比基准值高出0.2。2村入市以后完成土地整理并对农户进行统一安置,社区内道路环境优良,卫生条件好,居住环境宜人,娱乐休闲设施齐全,村民居住感良好,实现b “城市农村居住零差异”,村民居住的安全感、幸福感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

4 结论

本研究从经济状况、产业环境、生活状况、管理成效4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能够全面反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农户的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和白云村的农民样本数据为实证,运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研究土地入市对2村农户福利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影响因素,为完善我国土地入市制度、改善失地农民生活状况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有效的补偿政策、引导失地农民适应身份转型提供参考。具体结论如下:

(1)土地入市对战旗村和白云村的福利影响指数分别为0.61、0.56,影响程度较高。郫都区战旗村和白云村尽管在入市方式、入市土地数量、流转收益分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两村模糊评价指标结果相近且均大于基础值,可见不同的入市模式对农户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均有促进作用。其中,土地入市对2村农户的经济状况总的影响指数为0.60,说明土地入市后农户的经济状况有小幅度的改善,对2村农户的经济结构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且土地入市后失地农民农业收入下降的幅度远低于非农业收入上升的幅度;土地入市对2村当地的产业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67、0.50,说明战旗村在土地入市后,当地的创新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而白云村土地入市后产业环境较以前相比影响不大,说明政府在白云村产业投资建设及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不够;土地入市对2村农户的生活条件的影响指数均稍高于基础值0.50,影响不明显;土地入市对管理成效的影响指数均较高,由于征地后土地的配置效率提高,土地逐渐形成规模化经营,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等的完善使得当地环境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入市后实行农户统一安置,有利于增强邻里关系和社区治理水平,提高农户生活水平、居住幸福感与安全感。

(2)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存在农民福利受损,农户负面情绪较多的情况。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土地流转收益较低、本村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对于农户而言,土地有提供基本生产要素和社会保障两大功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农户“丧失”了这2项基本保障,而政府或企业提供的援助体系不完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导致部分农户生活水平不升反降。

5 对策建议

5.1 创新村民组织治理新模式 今后要创新村民组织治理新模式,加强信息透明度,增强农户参与权、话语权和监督权,提高农户对于入市的自我认同感与满足感。选举村集体代表在村集体内部成立决策小组,协商共议交易与收益分配方案并及时向村集体成员公示。同时,成立监督小组,对入市的交易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5.2 实行入市补偿方式多元化 我国现在的入市补偿主要为货币补偿,货币补偿能满足农户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其经济来源失去了保证。在入市补偿时,应在考虑土地的潜在价值的同时追求补偿方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就业安置与征地养老保险等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偿,提高入市效率,满足农民的长远生计发展。在不同地区,根据该地区的自然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补偿价格;在同一地区,根据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补偿措施,对于老年人以社会保障为主,对于中青年则以就业安置为主,多手段、多方式的满足失地农户生存需求,缓解社会矛盾。

5.3 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 如今,多数农民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边缘境地,存在就业途径窄、就业困难的问题,以至于农户整体福利水平不高。因此,应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能力,帮助其顺利就业,以维持、改善农民的福利水平。首先,今后应转变农户的观念,土地入市后农户就业难,难就难在多数农户已习惯了土地耕种,存在消极跨行业就业的态度,今后应促使其转变观念,鼓励其从事非农行业,杜绝惯性思维,找寻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应在农村组织开展相关的就业技能专项培训,政府派专员到各村做詳细指导,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擅经营、肯吃苦、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并注重加强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提高培训效率,使农民能够在培训中真正收获对自身有用的就业建议。再次,政府部门可在村内建立透明清晰的就业信息平台,成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派专人驻守,定期发布各类型的招聘信息,并将信息完整的传达下去,为农民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岳意定,刘莉君.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土地流转经济绩效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10(08):36-47.

[2]戴韵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问题研究[J].乡村科技,2019(24):12-14.

[3]周应恒,刘余.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态:由农村改革试验区例证[J].改革,2018(02):54-63.

[4]CHELI B,LEMMI A.A totally fuzzy and relative approach to the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poverty[J].Economic Notes,1995,24(1):115-133.

[5]高进云,乔荣锋,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户福利变化的模糊评价——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J].管理世界,2007(06):45-55.

[6]袁方,蔡银莺.城市近郊被征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测度——以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为实证[J].资源科学,2012,34(03):449-458.

[7]杨丽霞,朱从谋,苑韶峰,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福利变化分析——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01):35-41.

[8]马贤磊,孙晓中.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变化研究——基于江苏省高淳县和盱眙县的比较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2):8-15.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