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研究

2020-05-26 16:21康凯月
青年生活 2020年13期
关键词:认识论检验马克思主义

康凯月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1、普列汉诺夫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认知与理解

普列汉诺夫由于深受近代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之累,而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倒退为一种反映论,导致了把认识论置于历史观之前的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新时期哲学界基本上突破了传统认识论框架的束缚,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增补了一个物质本体论,并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置于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前。

列宁突出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了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三者之间的统一关系。但是,列宁没有进一步指明社会认知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没有把认识论与历史观结合起来。这样的看法直接影响了苏联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安排,它把认识论看成是从唯物论、辩证法过渡到唯物史观的中间环节。

2、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对重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尝试与努力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判异化物化统治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总体性与历史性原则,指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害是对物化的伪客观、伪具体世界的批判与透视;是对人所创造、支配的物的关系反过来统治人的历史起源的考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终出路就是对颠倒的总体抽象物的历史透视与辩证想象”。[1]但是晚期卢卡奇由于多种原因改变了其以往观点,主动放弃了主体向度的历史认识论和历史辩证法的追求,开始向社会存在本体论转变。

哈贝马斯试图通过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传统以重建社会批判理论之理性哲学传统基础的最重要的哲学家,但在过程中偏离了其最初的预期轨道,“主客体之间的认识论关系可以还原为一个先验的意义构成与理解问题,主体都是内在于先验的交往意识结构之中的”。[2]哈贝马斯的这种先验主体性的存在对认识、改造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论进行了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种生产范式理论转变为主体间交往哲学理论,表明了哈贝马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脱离了其正常轨道。

3、阿尔都塞“认识断裂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诠释及影响

在苏联以斯大林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和人道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阿尔都塞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做出科学的解释,并提出“认识断裂论”,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的序言《今天》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所谓“认识论的断裂”,他说:“这种‘认识论断裂把马克思的思想分成两个大阶段:1845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断裂后是‘科学阶段。”阿尔都塞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断裂”,以1845年为断裂界限,将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发展阶段区别开来。阿尔都塞对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思想之间差别进行的阐述,为后来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二)国内研究状况

1、经典著作:实践与认识关系建构的相关研究

在我国,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可以从时间纵线和内容横线两条线索对其进行探究,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内容上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并且在发展和创新過程中也在对其合理内核进行维护。我国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各方面的深刻探讨,通过对文献的查询,国内学者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概念和内容研究着手,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进行了相关探讨。以实践认识论为研究对象,国内学者以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与毛泽东的《实践论》为经典文献标志出发对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研究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框架结构、理论意义、主客体关系的理解和重要贡献进行了相关研究。 尽管列宁《唯物主义经验批判主义》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得到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但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系统结构的完善和对现在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毛泽东《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研究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毛泽东的《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贡献体现对其对构建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上。在世界观上,完善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系统结构,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在方法论上,为中国革命道路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微观视域:实践对认识基础性作用的研究

(1)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实践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实践是认识活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实践与认识的运动一个螺旋上升式的过程,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得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检验标准和根据,从而推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上升的运动过程,使其不断达到相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

(2)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认识论的相关性研究

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和唯一标准都是指向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除了实践外,科学理论等也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

关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探讨,首先通过对“实践标准”的含义释义来说明实践是标准还是方法手段。其次从侧面分析了正确理论和逻辑证明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同时不能忽视其在检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对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无止尽过程,并不是一次实践就能证明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性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并且“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根本标准,无论是理论还是逻辑证明,最终都要回到实践上来对其进行检验,而不能因此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最后对于“实践标准”在当代社会中对于人们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宏观视域:实践与认识关系整体性研究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中,在实践的基础上讨论认识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区分的根本标志,前文中主要讨论了实践对认识论的重要的作用及其意义,国内学者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表明,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文献查询,主要观点是通过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调查研究和词义解释中表现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和相对独立性,在这对关系中,大部分学者着重強调实践的作用;少部分学者基于现实对实践作用的过于强调的现状进行反思,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忽视认识的指导作用和相对独立性;其他一部分学者对实践与认识的相互运动研究,得出实践与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是前一个实践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实践,认识是前一个认识实践基础上的新的认识,是一个互相推进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过程,在此结中主要是对前面几种观点的宏观的总结。然而,在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当代学者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但对于其本质的研究相对薄弱。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前景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意义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当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所在,搜索文献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了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出发点对当代中国新思想的探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指明了前进方向,指明了要立足于实践,认清本国国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当代化发展,使其与社会建设实践相结合,发挥国家新思想能动的反作用,将思想理论具体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积极推动中国走在世界前列,并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积极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研究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尤其是其中的实践认识论进行了探究,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对文献查询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者主要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和地位,而对认识即理论的能动的反作用较为轻视,导致在查询“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时文献较多,而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献甚少,这也就反映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而认识的地位相对的被忽略,这是由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决定的,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地位是不可动摇,同时也不能忽视认识即意识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在对文献查询中,笔者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认为存在着一定的形而上学的歧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是由于各自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所决定的,而在其“实践”、“认识”两个词前后顺序问题的排序上难免带有一定的机械性,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避免陷入机械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于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地位的相关研究有所欠缺,是一个需要得到重视和发展的新兴领域。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曹卫东,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认识论检验马克思主义
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的内在线索与本土话语
苯中水分的检验
检验真朋友的新标准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