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学院校“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创新性研究

2020-05-26 18:24王鸣
青年生活 2020年13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医学院校

王鸣

摘要: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焦点群体座谈等调查方法,对云南省样本医学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研和分析,探寻出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学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创新性路径。

关键词:医学院校;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1.前言

近些年全国各地的高校广泛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对高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育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提供了舞台,密切了高校全面育人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全面了解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现状,并提出创新医学院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建议,有益于全面育人的针对性和切合实际的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和途径。

2.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医学院校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思想认识片面

近些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不同种族、制度下的各类思潮纷纷涌入,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加強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许多高校重点开展的工作。

学校层面,根据团中央制定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要求,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主要校团委牵头,挑选团学干部和学生党员参与活动。导致校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处等相关学生管理部门未能有效参与,相关管理部门的联动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学生层面,部分学生对“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要求与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将活动视为完成学校的任务,表现出被动、消极的态度。导致活动开展不深入,浮于表面、效果不理想,偏离了“三下乡”的本意,没有给广大的农村及村民带来实质性的变化。部分学生参与动机不端正,参加活动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的思想,希望通过“三下乡”活动获得荣誉证书,更有甚者希望借此机会走走看看,放松心情。

2.2活动前人员选拔及相关培训指导不足

为保证医学院校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对参加活动的构成人员选拔和活动前相关培训是不可忽视的主要环节。然而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学校在“三下乡”活动开展前组织了专门培训的占 63.3%,组织培训少或不专业的比例达到了36.7%。不难发现活动招募过程中,部分医学院校的活动组织方在参与人员的数量上达到了要求,未从参与人员的参与动机和实践能力等相关方面严格选拔、把关。在参与人员的选拨上,大多数医学院校采取的是直接从团学干部和学生党员群里中进行抽选的方式,这种“限定范围”的选拔方式将大多数有意向参与和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普通学生“拒之门外”。此外,部分医学院校还存在活动前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的问题,多数医学院校主要围绕“三下乡”的主题活动背景、实践内容、开展方式、个人安全等方面展开相关培训,这些内容岁较为基础,但针对实践活动的启发性、创新性培训相对较少,针对性不强,势必会造成“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2.3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缺乏规划

课题组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和实地访谈结果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进行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时会根据活动主题选择一个或多个实践地,大多看重的是一段时间内单次“三下乡”活动的效果,也会选择某个实践地作为固定的实践基地并进行的挂牌签约仪式,但实际上利用率不高。单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未与实践基地保持紧密联系,导致实践基地“空置”的现象突出。一些院校每年都会根据活动主题新建一些社会实践基地,然而由于往往缺乏长远计划,导致后续联系中断;其次,多数“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没有结合医学院校的专业特色,既不利于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又无法为农村基层解决真正的问题。最后,部分医学院校未能从战略角度充分将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三下乡”基地建设的关系紧密结合,盲目地选择实践基地,导致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基地建设缺乏长期规划和实地建设成为一纸空谈。

2.4评估方式有待完善

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评估既可以对单次活动开展效果进行是检验,同时也是为未来继续开展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医学院校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差强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没有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评估标准缺乏动态调整性、成果价值和转化率不高三方面。首先,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三下乡”制定出科学完整的评估体系,或者评估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和完善性。部分院校仅需参与活动的学生提供个人实践报告和加盖过公章的实践登记表即可。其次,医学院校没有每年依据大学生“三下乡”不同的主题和具体的实践项目,建立一套动态的、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大多是静止的、统一不变的,评估效果不理想。最后,大多数医学院校将学生提交的的实践报告没有进行认真的评定,部分院校只是评选出部分优秀的实践报告进行校级层面的表彰,不注重实践成果价值,导致成果转化率不高,未能很好的发挥实践育人和推动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的功效。

3.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医学院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建议

3.1广泛宣传动员,端正乡村振兴战略下“三下乡”的思想认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落实好乡村振兴是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重要举措。因此当下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首要任务,从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生态环境、乡风文明等方面着手,广泛宣传动员,端正大学生的“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调动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首先,端正学生的参与动机和态度。通过政策宣讲、动员培训等方式加深大学生对农村基层现状的正确认识,增强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时代要求、使命呼唤,引导学生“思想下乡、情感下乡、行动下乡”。其次,提前进行校内宣传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创新方式提高学生对“三下乡”活动认识,建议创新的宣传模式主要包括:

第一,利用好高校学生自己的社团“三下乡”专题宣讲动员会。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年轻人更乐于接受同龄人的想法,也更乐于效仿同龄人的做法。充分利用高校学生会或社团组织的优势,在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前举办动员宣讲会。

第二,积极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学习经验交流会。医学院校可在本年度“三下乡”活动正式开展前,积极组织“三下乡”学习经验交流会,邀请上一年度的具备“三下乡”经验的学生代表和指导教师分享真实经历和实践心得,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有意向想参加活动的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三下乡”的作用和意义,增强其参与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借助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快捷、高效、面广的优势,将大学生“三下乡”的活动通知、报名方式、开展的效果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公示和推广,注重将历次活动的剪影和效果进行广泛宣传,以扩大其积极效应。

3.2加强培训指导,提高“三下乡”的实效性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医学院校在正式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时务必做好培训指导。首先根据活动的主题确立好培训目标、内容和方式,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针对培训内容,可以从示范技能、调研方法、沟通技巧、地方文化等方面进行,组织学生观摩往年的优秀实践活动案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及关键内容,如何组建团队,活动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撰写调研报告等。通过专题培训,让参加培训的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本次培训会的意义和内容。此外,具体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基地导师”双指导制度。将活动团队分为若干个组,每组配有一位学校导师,活动期间与学生进行前期交流、中期交流、后期交流,为学生解惑、指引,跟进整个活动进程。另外,基地导师的选聘可以从实践基地的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中选拔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员,在实践中结合地方实际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为增强“双导师制”的实效性,高校要制定相应的配套奖励制度,在课时工作量、差旅补贴、职务职称评定等方面给校内指导教师进行适度倾斜。基地导师要选择常年在农村基层工作,熟知当地实际情况、政治觉悟高、认真负责的基层干部,并给与一定的报酬。

3.3注重实效,充实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内容

时代呼唤青年,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医学院校在每年制定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内容时,应做到“紧跟新时代、适应新形势、贯彻新理念”,根据团中央确定相应的主题,围绕主题设置相应的系列活动。但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和实际访谈结果总体来看,主题相似,活动创新度不够,内容与形式略显僵化,医学类院校结合本专业开展的活动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量血压、称体重、送常见非处方类药品,导致活动的长效性不够。因此大学学生“三下乡”活动必须充实内容、创新形式、凸显实效。

当前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应紧紧围绕确立主题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点单式”可以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内容应尽量做到“三贴进”、“二适应”、“一结合”,即贴近农村现实、贴近农民生活、贴近实际需求;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适应农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要把国家政策方针与农民切身利益、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医学院校的“三下乡”可自身专业优势针对农村实际,进行日常生活卫生、常见疾病的防治、急救、康复与保健等医学知识的宣讲。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宣传教育,用接地气的方法方便基层群众接受。

3.4大胆创新,创新大学生“三下乡”的实践活动形式

加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开展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可以从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生态环境、乡风文明等方面着手,不断创新“三下乡”活动方式和载体,考察国家重点工程、调研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活动重点,引导大学生结合“六个为什么”的学习感悟,围绕“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调研观察、学习讨论。开展以“乡村调研”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走入企业,就土地流转模式、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经济危机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现状等问题进行调研,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基本政策,客观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真正让大学生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为乡村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

3.5规范管理投入,提供“三下乡”的有效保障

从课题组从调研结果中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医学院校针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没有制定有效的保障机制,严重制约了“三下乡”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建立规范、完善的保障机制,是保障保证大学生“三下乡”出成绩、显效果的重要基础。

(1)组建“团中央牵头、学校积极配合”模式。实际访谈中,部分同学在回答不参加“三下乡”活动时,提出主要原因是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对实践外出的人身安全等问题表示关注。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已自主制定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度,但仍存在缺乏针对性和不具体等问题。这就需要国家牵头、学校积极配合出台“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制度、政策细则,解除后顾之忧。

(2)积极拓宽活动资金筹集渠道。充足、稳定的资金投入是保障大学生“三下乡”积极开展的重要基础。课题组通过样本院校的实际走访、访谈发现资金投入与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效果有直接的关联。医学院校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资金投入可以打破由高校单一投入的常规模式,学校主动与校企合作的联系、合作,争取获得资金上的支持。另外,还可以积极调动社会力量,主动联系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提供费用赞助。

3.6科学评估总结,实现“三下乡”的持续发展

针对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有利于发现不足,总结经验,增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实效性。医学院校可以从制订科学规范的“三下乡”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大学生“三下乡”评优体系、增设创新创意奖三方面着手,首先,制订科学、规范的“三下乡”考核评价体系。突破常规,以“三结合”和“三位一体”作为评定等级的标准,即把“定性和定量”、“过程和结果”、“实践小结报告和实践单位意见”三者结合作为评定等級的标准,将活动组织单位、接待单位和指导教师三方的评定成绩设置相应比例,综合评定考核。其次,注重表彰和奖励的实效性。要结合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及实际效果,对表现突出的团队和学生个人以发放荣誉证书给予物质奖励等形式进行表彰,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性。最后,“三下乡”考评要注重对创新的奖励。“三下乡”组织部门和指导教师积极鼓励大学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农村实际,激励学生大胆对活动的内容和展的模式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将“三下乡”大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挑战杯”活动等有效结合,对于创意较好的项目,学校和社会可以多种方式进行资助和扶持。

参考文献:

[1] 胡树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2] 艾磊.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及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

[3]陈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转型改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王左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医学院校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将社会实践活动融于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