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八路军总部秘密后勤保障基地

2020-05-28 13:48
新传奇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后勤保障八路军根据地

为了在重重“扫荡”与天灾中保障八路军的供给,八路军灵活多变的后勤保障制度以及根据地群众的大力支持成为关键,八路军重要的秘密后勤保障基地之一——山西黎城孔家峧成为其中关键的一环。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作为山西游击战争主体,不断“扩大自己,征集给养,收编散兵”。至1937年底,部队人员规模为抗战爆发时的3倍。但同时,抗战前线的八路军由于远离陕甘宁边区后方,后勤保障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为了在重重“扫荡”与天灾中保障八路军的供给,八路军灵活多变的后勤保障制度以及根据地群众的大力支持成为关键,其中八路军秘密的后勤保障基地正是最关键的一环。由于这些保障基地的保密特质,现存官方资料及档案中难以觅其踪迹,所幸在抗战时期太行八路军重要的秘密后勤保障基地之一——山西黎城孔家峧保存有部分相关民间抗战文献,使得我们有机会借此窥探此类机构的冰山一角。

太行八路军秘密后勤保障基地的建立

1938年4月23日,朱德与彭德怀以八路军总部的名义发布“准备转入山地与敌作持久斗争”的命令,其中关于后勤工作的规定:“用一切方法与努力,将铁道两旁之粮食搬入山地,购买足够持之半年的西药、通讯器材以及布匹、棉花。” “聂(荣臻)区由娘子关至门头沟六七百里长之大山,必须分段储存上项军需品,第一二九师太行山亦必须有计划的储存。”朱德的这个命令决定了八路军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后勤保障基本形式,即以山地作为平原根据地的后方,以粮食为主要军需物品分段储存。

为保证军需供应,太行抗日根据地最早探索出粮票制度和村仓制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各级粮食管理机构。征收的公粮由各村各户储存起来。部队随身携带政府统一印制的粮票,走到哪里都凭粮票取粮。各村各户年终将粮票交至政府结账。这个办法不仅可有效防止敌人掠夺,还能保证部队走到哪里都有饭吃,因此迅速在各根据地推广开来。

对此,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回忆道:部队的粮食秘密储存在村落中,“部队来了就可以用,走到哪里都有我们的粮仓。部队每到一个村庄,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找到粮秣主任,拿出边区政府发的粮票,就可以立刻得到所需要的粮食。部队单独活动的人员也是如此。如果哪个村庄支付的粮食超过所存的公粮数,政府再凭这些粮票从其他村庄输入补还。至于公粮的安全问题,也不必担心。敌人的‘扫荡一开始,群众的第一件工作便是保护公粮,坚壁清野,把公粮藏得严严实实。我们在抗日战争中就不需要‘粮草先行,到处都有我们的供给部,这是人民群众的一大创造”。

村仓制度使各村在反“扫荡”中逐渐发展成隐秘性更好的秘密后勤保障基地,这种秘密的后勤保障基地在选址上要求隐蔽性更好的村庄,比如在黎城地区,八路军总部以西井为中心,以孔家峧、黄草辿、东井、五十亩等村庄为主仓库,建立了秘密的粮食储备供给基地。

孔家峧在太行八路军后勤保障体系中的地位

黎城县洪井乡孔家峧村在隐蔽性方面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尖山南麓之谷地,三面环山,村周围沟壑纵横、地形险要。可谓是可驻可守、进退有路的秘密重地。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第一二九师师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等都曾驻扎在孔家峧村。

除此之外,孔家峧仓库中粮食的来源非常广泛,主要可分四部分:一是本村的公粮,从现存单据来看,经粗略统计为13280斤;二是区署拨来的公粮、救济粮,经统计为41402斤;三是从邻县武乡、武东抗日县(今属武乡县)运来的大量粮食,从1944年1月4日至2月9日,短短两个月内就运来2万多斤粮食;四是八路军各个军政部门拨来的粮食,从现存可识读的单据来看,这部分的拨粮数量也很大,达152177.45斤。由此可见,孔家峧仓库所藏的粮食物资从区署、邻县以及八路军各级军政部门拨来的占据绝大部分,而本村的公粮只占据很少的部分。孔家峧抗战文书先后经过日军的焚烧、受潮风化等原因,目前存留下来并可识读的账本、单据仅是原来的九牛一毛,孔家峧仓库在抗战中的钱粮收支应远远大于这些数据。

孔家峧仓库也绝不是普通的村仓,而是直属八路军总部后勤部领导的八路军后勤秘密基地。

孔家峧秘密后勤保障基地的作用

黎城地处太行腹心,北接左权,南临潞城,西连襄垣,黎城的东阳关镇是晋东南出省必经之道,是保卫太行根据地的南大门,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第一二九师挺进晋东南的首入地。

1937年11月8日,黎城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成为太行区首块抗日根据地和最早的解放县,并且自此一直为共产党政权所掌控,既无日伪政权建立,亦无国民党政权复辟,成为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抗日中心县、实验县、完整县和模范县。正是由于黎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从全面抗战开始,八路军众多的后勤保障机关纷纷入驻黎城,如枪械修械所、八路军总后野战医院、一二九师卫生所、冀南银行、黄崖洞兵工厂、造币厂、药厂、印刷厂、学校、机场、报社等,总计逾百家,黎城可以说是太行抗日根据地最大的后勤保障基地。

由于八路军在黎城的军政机关众多,加之战争消耗和敌人的疯狂“扫荡”,如何保障八路军诸多军政机关的粮食供应,对后勤保障部门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孔家峧除了利用地形复杂、便于疏散的地理优势将战略物资分散藏于山洞、地窖、庙宇外,还采取联保的制度将粮食分散在老百姓的家中。这种保粮制度,是指将粮食保存在村民家中,实行五户一组联保,一户丢失,四户弥补赔偿并追究责任,从而提高了军粮存放的安全性。孔家峧抗战文书中还保存着不少保粮单。

从现存单据、账册、账单来看,孔家峧秘密后勤保障基地拨给粮物的八路军各军政单位多达50余处,而且每次拨给八路军军政单位的粮食物资数量都較大。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面对日军的经济封锁和疯狂“扫荡”、阎锡山及国民党顽固派的袭扰与破坏,八路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可谓困难重重。但是八路军一心为民族、民众的牺牲精神感染了抗日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帮助和八路军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后勤制度及有效的乡村政权建设保障下,一座座秘密的后勤保障基地在太行山的群山掩护中顺利地建立起来,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也是军民鱼水情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战的生动写照。

(《党史文汇》202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后勤保障八路军根据地
人工智能条件下的后勤保障展望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几根香菜识破日特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浅析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
关于作战后勤保障战例教学的思考
南疆地区反击作战后勤保障发展趋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