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男同性恋性健康访谈调查及教育对策

2020-05-28 09:35方一宇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

摘 要:大众对同性恋的态度随着社会发展有了历史性改观,由同性恋引发心理困扰等突发事件受到广泛专注。其中的高校男同性恋人数占比最高,通过访谈调查出发现该现象与个体本身、成长环境等有着密切关系,探索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引导将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显著作用。

关键词:高校男同性恋;访谈调查;现状成因;教育对策

联合国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文蔼洁曾说过:亚太地区性少数人群往往是社会中最为边缘、最为弱势的群体之一。关注他们的需求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一、高校男同性恋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关于同性恋的新闻消息令人既感动又惋惜。2015年,爱尔兰与美国联邦陆续出台法律保障同性恋的权利。同年暨南大学某男同性恋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2019年一青岛初中生网上留遗书称自己是同性恋从小饱受欺凌等等。类似突发性事件让高校性健康教育工作者倍感压力。

现如今“00后”大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相对较优越,社会大环境和谐平安使其几乎未受过“挫折”教育,性格中出现较多的脆弱和敏感。《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別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显示性少数群体中的男同性恋占总体的58.8%,大学本科教育程度的同性恋占总数的49.4%。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新时代思想引领成长的男同性恋大学生需要面对比异性恋更多的压力,他们期望校园乃至社会越来越开放、自由与包容。反观小时候的他们到底经历过什么?现在已经具备了怎么样的抗挫素质?他们与社会主流观念对抗时内心深处的需求是什么样的?作为身边人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支持与保护?借此,笔者线上线下访谈调查了一定数量的男同性恋大学生,通过总结他们的行为特点规律找寻科学的引导对策。

二、高校男同性恋成因研究

为更真实地了解男同性恋大学生在不同成长期的体验故事,访谈开始便主动自愿签署了隐私信息保密协议书,整个调查过程保持全方位尊重与理解,以不试探、不突兀的态度去倾听与关心。经过对以往学者们的研究整理,结合深度访谈的规律找寻,总结出男同性恋的身份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生理激素影响

很多生物学家对遗传概率影响生理因素都有研究,特别是基因片段上的组合不同会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激素水平,导致少数群体存在天生的同性亲密行为。

A同学:我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不自觉的就愿意和男生一起玩耍,那时候天真无知,反倒觉得自己比较特别,没觉得有什么困扰或者害怕,父母那时候还没有表现出不理解,但是后来自己开始明白男女生之间的巨大差异是起源于染色体和激素等,就开始接受自己,并且认定这就是天生的。

(二)个体心理依赖性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个体两性素质的差异性于3周岁的幼儿期开始显现,儿童时期的引导便显得至关重要,男同性恋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强烈的不安全感及心理依赖性,比如“恋母情节”等。

B同学: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太好,整个家族5岁以内同年龄段只有我一个男孩子,妈妈为了减轻家庭压力,就把年龄稍长的表姐们的衣服拿给我穿,女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等都直接给我,她们趁家长不在家把我打扮成小女孩的样子逗我玩,那时我感觉有她们的保护非常心安,后来只愿意跟姐姐们玩,都很少去跟男孩子一起玩。

(三)家庭成长环境

区别于社会化人群,高校大学生的家庭是他们出生到现在的最大接触环境。曾有社会结构假说认为,父亲比母亲在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更重要。男同性恋所在家庭的父母角色定位、养育环境不平衡,尤其是父亲的教育缺失易在后天形成他们对男性的同性钦慕。

C同学:我爸是一个我一直不太愿意提起的人,他在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经常在外酗酒,白天几乎见不到人,回家后还殴打我妈和我。我妈有一次因为担心我爸乱跑出去就把他和我锁在家里,结果差点没被他打死,他就是个变态。现在倒好,常年酗酒所以身体不好,现在还要靠我妈来养他,之前还花了很多钱给他治病,我都觉得不值得。总之我觉得他这个父亲可有可无,在家没有什么意义。

(四)学校教育引导

学校是学生青春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同伴影响与专业教育在性取向引导上至关重要。学生的初次性经历多是在青春期发生,性觉醒期间的同伴性别会影响互相的兴趣性及依赖感,出现一定程度的引导趋向。另外,中国大部分学校传统教育中的性健康教育是缺失的,青少年对于性的好奇容易“入坑”形成同性恋,甚至部分个体受到校园暴力等创伤伤害也是原因之一。同时,网络给“00后”大学生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渠道去了解性,而不安全性也易把辨识信息能力不足的大学生引入迷途,部分学生甚至呈现追风模仿以寻求刺激的情况。

D同学:在我中学的时候,可能因为性格比较内向腼腆,导致受到校园暴力的长期威胁。被很多高年级男生拳打脚踢的身体疼痛还算轻的,最受侮辱的是被要求触摸生殖器或者更过分的事情......我做错什么了?就因为长相偏向美观和不爱说话就被如此对待吗?那时候如同坠入万丈深渊的无助感让我时刻都想着去死,更心寒的是我告诉了我的父母和老师,但是都受到他们的一致否认和嘲笑,批评我自己太懦弱、没有男子汉气概。而且当时学校类似于“贵族”学校那种,大多是有钱或有权势家庭的孩子,父母帮不上什么忙,老师甚至包庇他们,因为经常被讥讽我便努力压抑自己,平时尽量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却发现根本做不到,那些恶心的事情历历在目,无时不刻的困扰着我,最后我就被迫转学了。直到后来上了大学,在网络上发现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圈内人”,大家都互相支持、包容与理解,而且我认识了现在这个阳光上进的男孩,他对我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救了我。他刚开始应该没有或者说没发现自己的这方面倾向,但是我们私下一起讨论网上相关内容后就在一起了,现在我们就是有点担心以后怎么“出柜”,这种事情还不敢告诉其他人。

(五)社会舆论环境

同性恋从古希腊的推崇到基督教的罪恶;从20世纪的疾病认定到现如今的逐渐被包容经历了坎坷的历史,人们的认知态度造就了同性恋者在社会中的起伏地位。迪尔凯姆认为:人类本性在不受制约时必然导致越轨行为。随着多元化时代发展的新旧更替,大学生正走在时代前列,部分国家的法律保护、公众人物的同性恋身份公开、网络媒体的夸大传播与塑造等都是新时代理解尊重的重要体现,也就促使高校同性恋数量日益增多。

E同学:其实我觉得同性恋很正常啊,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张国荣、蔡康永、金星啊,还有好多影视作品都还是得到大家认可的,这些应该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我之前刚上大学时和寝室同学关系还行,后来大家都有了女朋友,我也将就谈了一个女朋友才发现根本没感觉就分了,后来就经常和一个固定的好朋友一起,慢慢就习惯了和他一起互相幫助的生活,特别是后来同学们常拿我俩开玩笑,就促成了我们现在的关系,反而感觉不再别扭了。

三、性健康教育引导对策

同性恋生存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宽容,但因为与中国传统文化驱使下的主流价值观相悖,他们仍然是处于隐藏世界中的人。尤其是高校男同性恋大学生目前的生活环境与状态仍然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前期专题访谈深度了解了这类特殊群体的消极状态,总结整理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来帮助其健康发展。

(一)强化家校联合教育引导

经统计,高校男同性恋是社会总体占比较高的群体,从出生到步入社会经历的外界环境以家庭和学校居多,无论是家庭、中小学还是大学都是塑造个体的黄金阶段,因此强化家校性健康教育引导至关重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用平等、关爱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和美与平衡,高等学校定期开展专业人士的性健康教育引导,聘任专业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对心理困扰同学进行定期约谈并追踪等,引导学生规避网络上的错误信息诱导,从正规渠道获取知识来实现对性健康认知到理解的跨越,以保障家校联合共同引导其健康发展。

(二)促进国家法律保障

我国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度,虽然社会已经默认同性恋属于非病性但总体态度仍然是消极的,至今没有相关法律来保障同性恋人群的合理诉求,反而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使男同性恋受到来自家庭亲朋、社会同学的压力较大,导致现阶段出现高校男同性恋患病多、心理压力太大而轻生等事件。如果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出发点,制定出针对这类群体的相关法律政策,将有助于被公众更快更深的接纳。

(三)社会媒体正确助力

网络媒体对于信息时代的影响已然超乎我们的想象,同性恋特殊群体因为生存环境不友好,本身就存在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负向思想束缚,加之部分媒体故意“污名化”同性恋,共同加深了大众的偏激认知,使其生存环境更加狭隘而出现“形婚”等社会隐患。如果社会媒体正规宣传相关性知识,让大众一起感受到社会的积极性态度,才能从本质上促成尊重包容、平等自由的和谐社会。

四、结语

高校男同性恋数量占比居高不下,部分学生因为心理困扰导致突发事件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客观引导同性恋与异性恋群体的共同健康成长是高校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笔者通过性健康教育访谈挖掘高校男同性恋的成因,找寻出积极正确的引导策略,帮助改善其负向思想负罪感,提升其学习生活的健康状态,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肖彬.浅谈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海峡科学,2017(04):78-80.

[2] 徐庆龄.结合案例谈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S1):121-123.

[3] 蒋玉娜,李朝旭,常文文等.单亲家庭及单亲家长性别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06):544-546.

[4] 熊明洲,洪福昌等.同性恋心理社会学成因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5,36(3A):36-38.

作者简介:方一宇(1993- ),女,汉族,四川巴中人,研究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初级职称,研究方向:安全工程。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
浅析高职院校新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
浅谈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浅析高职生择业效能感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