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延安精神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探析

2020-05-28 09:35张敏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文化自信大学生

摘 要: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年代里缔造的延安精神,永远不会褪色,它在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中仍具有时代价值。高等教育承载着“育新人”的重要职责,大学应当积极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延安精神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延安精神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大学生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养分和力量。

关键词:延安精神;大学生;文化自信

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可见,我们文化自信基奠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承继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它会永驻人心,永不过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将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中,会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一、延安精神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的时代价值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年代里缔造的一种革命精神,主要内容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本色”。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必须树立的政治方向

在那个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是理想信念让一批批有志之士前仆后继地奔赴延安这块贫瘠之地。在和平年代,大学生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和正确的信念,才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才会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才能拥有斗志昂扬的精神为现代化事业贡献青春。延安精神所蕴含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大学生提供了精神指引和价值导向。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找到共产主义信念的支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中磨练意志,不断加强巩固共产主义信念。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大学生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在大学校园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脚踏实地、知行统一,把自己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在部分学生身上仍体现出骄傲自满、主观臆断的情形,这不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学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高校需始终教育学生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学生把握国情,心系民生,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挥洒汗水、激扬青春、奉献才智、建功立业。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学生必须践行的初心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延安精神凝结着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大学生应该恪守的价值追求。对于大学生最为迫切的任务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前提。大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开展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等,积极参加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活动,争当行动表率,争做学习标兵,为班级为同学服务,不断传承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大学生必须秉承的优良作风

社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被部分人逐渐淡忘,他们开始出现迷茫、堕落、颓废的状况,产生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这种大环境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引领社会发展潮流,要深刻懂得幸福的生活都是靠勤劳的双手奋斗出来的,任何时候都不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踏踏实实撸起袖子加油干。

二、延安精神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

高等教育承载着“育新人”的重要职责,大学应当要积极开展文化及文化自信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文化自信状况,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延安精神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载体。

(一)延安精神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文化自信需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并内化为文化自觉。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的交锋融合,形成的多元思潮正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立场和文化选择,要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让大学生坚守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主旋律,是高等教育势在必行的责任。延安时期这段历史及其形成的延安精神在唤醒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中发挥着直接作用。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中国此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十三年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力量;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培育了以延安精神为主要标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3];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由自在民族向自觉自为民族的转变,向世界发出主宰自己历史命运的强有力声音,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这十三年中,所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财富足以让每位大学生看到中国精神的力量,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进而坚定文化自信,自覺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去。

(二)延安精神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一种文化有无影响力及其影响力之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其所蕴含和弘扬的价值观是否科学、是否高尚、是否进步,是否与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趋势相一致”[4]。延安精神无疑是科学进步的,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全国大团结的力量,让大学生认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抵制西方国家的“西化”和“分化”,才能在多元的文化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让大学生更加坚信,如果背离了此路线,必然会导致价值观扭曲,行为无底线,只有坚持此路线,才是用我们的东方智慧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突出难题,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任何时候,只有做好群众工作,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最大程度地凝聚群众共识,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才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遵循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作风让大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要始终保持勤俭作风、奋斗精神,坚决抵制奢靡之风,反对贪图享受。延安精神中彰显出的这些民族文化的优秀特质,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三、用延安精神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延安精神进校园,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获得文化自信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一)思政课中贯彻延安精神,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入学生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无可替代。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时代,延安精神更需要拥有一席之地,其所蕴含的优秀品质成为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丰厚土壤。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开设有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教师要把延安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延安精神的理论内涵,把握延安精神的精髓实质,看到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此外还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把弘扬延安精神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继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发挥主渠道教育作用的思政课能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厘清延安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校园文化中融入延安精神,开辟文化自信的渠道

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会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延安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会让大学生更多更好地接受革命熏陶。如举办以延安精神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邀请党史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观点和思想;利用校园媒介播放历史纪实影片,让学生全面了解那段历史;搭建延安精神研究小组或协会,满足学生自主深入学习的需求。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其多样的形式展示延安精神,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认知,培育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三)借助延安时期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强壮文化自信的精髓

延安时期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涌现了太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回顾那段历史,再现那些画面,这些先进事迹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大学生体会革命先辈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的奋不顾身,在面对生死时的舍生取义。革命先辈们这种甘于奉献的品质对坚定学生信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担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延安时期先进事迹中蕴涵的不屈不挠、越挫越勇、矢志不渝的精神信念引导教育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相信大学生对我们民族任何时候体现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而骄傲和自豪,为这个民族关键时刻体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而震撼,从延安精神中获得滋养,拥有底气,更加坚定对民族文化的信仰。

(四)搭建网络平台宣传延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更热衷于利用互联网、手机信息平台等载体,运用微信、微博、QQ等技术手段展示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我们可以借助学生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如鼓励大学生制作弘扬延安精神的小视频、微电影,开设“弘扬延安精神、继承红色传统”的教育网站和板块,展映红色影片,征集感人的红色故事,积极宣传英雄事迹和伟人故事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价值追求,明辨是非曲直,那些彰显主旋律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会在学生中广泛传播,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和学习的榜样[6]。网络平台既可以展示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也可以塑造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助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EB/OL].[2018-03-22]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8-03/22/content_5276608.htm.

[2] 黃宏.延安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申沛昌、任学岭.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4] 周银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灵魂[J].红旗文稿,2018(05).

[5] 万生更.以延安精神培育文化自信的基本理路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09).

[6] 杨栋.延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才智,2018(36).

基金项目:文章系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延安精神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塑造与践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Z182。

作者简介:张敏(1982- ),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思政部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文化自信大学生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