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与人物形象“美丽的邂逅”

2020-05-28 06:51李永顺赵春松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还原对比人物形象

李永顺 赵春松

摘要:对于写人文章的教学,抓住人物来品读、感悟是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对人物进行立体化的研读和探究,通过语用的植入,在特定的语境中品悟人物,凝练文本表现手法,挖掘文本的丰富内涵,在听、说、读、写中丰盈人物形象,在思、辨、延、拓中习得表达方式,让小说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关键词:语用;人物形象;对比;还原;想象

人物是写人类文章的主体,也是文本的内核,它决定着故事的走向,也关系着情节发展的趋势。所以,对于写人文章的教学,抓住人物来品读、感悟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对人物进行立体化的研读和探究,通过语用的植入,在特定的语境中走近人物,再走进人物,凝练文本表现手法,挖掘文本的丰富内涵,在听、说、读、写中丰盈人物形象,在思、辨、延、拓中习得表达方式,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课堂教学浑圆丰满、韵味无穷。

一、聚焦外貌,运用对比,粗写细描显个性

在教材中,作者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是独具匠心的,他们既有生活的原型,也有作者苦心孤诣的加工,这一切都源自于文本表达的需要。人物的外貌描写往往能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是风度翩翩还是不修边幅,是温文儒雅还是蛮横泼辣,是朴素大方还是寒酸猥琐……只有抓住人物的外貌进行细致的品读与比较,在人物形象中领略人物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意图,再联系生活加以拓展,人物的外貌描写才会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写作时的“佐料”。

如《少年闰土》(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一文中,鲁迅对闰土的描写全文共有两处。第一處是“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这是文章开头的外貌描写,作者在介绍人物时先展示的是一个“远镜头”,而这样富有生气和活力的整体性描写既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也充分展示了人物形象,一个勇敢无畏、生龙活虎的农村少年形象栩栩如生。而后文又接着写道:“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时就变成了“近镜头”,这一描写与前面相比就更细腻,更有情趣感。前面只写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至于脸型和肤色都无从知晓,而这里交代了是“圆脸”,而且是“紫色”, “圆”含有幸福、健康之意, “紫色”是海边乡村的少年下田做农活,风吹日晒的结果。“小毡帽”和“明晃晃”也体现了闰土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呵护,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和喜爱。

像这样一篇文章中两次甚至多次的外貌描写,是写好人物的一种独特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此类课文时让学生品读和比较这样的写法,再选择生活中的人物,通过先“粗写”再“细描”的方法把人物外貌写清楚、写具体,甚至写出人物的独特韵味,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从本质上必须以话语为基本单位展开,语文知识教学、做题训练应该与实际的话语交际联系起来,应该与具体语境和学生的言语实际联系起来。

二、品味语言,还原入境,推理补白促思维

语言描写是人物形象刻画的关键,也是人物塑造的核心内容。凡是写人的文章,几乎都离不开语言的描写,或长或短,或多或少。语言直接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也表现出当时人物想要表达的意图,所以围绕人物语言进行分析和推理,则会更有利于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感悟人物的品性和道德。

在现象学看来,一切经过陈述的现象都是主观的,是观念化、价值化的,因而要进行自由地研究,就得把它“悬搁”起来,在想象中进行“去蔽”,把其原生状态还原出来。如《草船借箭》(人教版课标本第十册)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则是周瑜。文章中对周瑜的刻画主要通过语言来彰显,全文共有8处,尤其是下面两处,值得细细品味,运用还原法则更能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首先是他设“圈套”,让诸葛亮往里钻。通过“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这句话可以看出,周瑜想借此让诸葛亮难堪,甚至除掉他。他借口“造十万支箭”为“公事”,让诸葛亮无法退却而陷害他,因为造出十万支箭既需要大量的造箭物质,还需要众多的人力,周瑜深知诸葛亮根本没有这个条件,而只有来求助于他,他则故意刁难,借材料不足不提供人力和物力,让诸葛亮陷于两难境地,最后因违反军令而受到处置。这样的想法和推理是完全符合实际的,但这句话却让周瑜气量小、爱妒忌的性格特点展露无遗,从后文诸葛亮借箭成功也可见他低估了诸葛亮的才能,自讨没趣。此时可以接着周瑜的话进行想象补白:“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否则                                         _______。”这样流露出周瑜内心隐藏的各种想法,从而展现出一个更加丰盈立体的人物形象。

三、凝练动作,想象拓展,活学巧用生情趣

小说中人物的描写各有千秋,不仅外貌和语言存在差异,就连动作也各不相同。正面人物运用褒义词较多,反面人物则利用贬义词来描写;主要人物动作描写细腻,丰富而又传神,次要人物的动作描写则言简意赅,甚至一笔带过。

语文教学只有走进文本,才能让学生学到别人的语用经验;只有走出文本,才能让学生内化、迁移别人的语用经验。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第九册)一文中,作者施耐庵运用人物武打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个性。第一次比武时,写洪教头依次运用了“脱”“拿”“掂量”“耍”“猛敲”“冲向”这些动作,将洪教头那种鲁莽自大的性格展现得一览无余,而此时的林冲只用了一个“拿”字,沉稳大气,胸有成竹。当林冲解开枷锁进行第二次比武时,作者对两个人物动作的刻画更是淋漓尽致,写林冲就用三个“一”,便让洪教头落荒而逃:先是“一横”“一退”,便让洪教头“把火烧天”的招式和“跳起来”“举起”“打来”落空而“踉跄”,接着又是简简单单地“一扫”,让他“倒在”地上,“甩出”老远。洪教头比武时动作虽多而猛,却华而不实;林冲则是少而精,卓有成效。这充分刻画了一个浪得虚名、骄傲自大的无能教头的形象,从而对比衬托出林冲武艺高强、谦逊有礼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的高大形象。

同是这一单元的《少年王冕》在刻画人物时也注重动作的描写,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写王冕在秦家放牛时,通过“回家陪伴”“舍不得吃”“包了回家”“舍不得花”“积攒”“来到”“买”“坐”“看”这些词语,直接表达了王冕的两个优秀的品质: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直接抓住这些关键的动词进行品读赏析,感悟人物形象,再把这些动词串联起来说说文章的内容,有效地复述这段话,使语言得到训练、言语得以生长。

结合上面的两个教学案例,在相似的语境中再进行语言的训练就会水到渠成。教师出示 “跳起来”“举起” “打来” “踉跄”“倒在” “甩出”等一系列动词,让学生说一段班级中学生在体育课上做游戏的场景;也可以出示一段话,让学生填入恰当的动词。例如:

自习课上,大家都“说学逗唱”,只有班长王田田从书桌里(    )出一本笔记本,(    )出一本《西游记》,然后(    )开书,从文具盒里(    )出一支紅笔,一边(    )书,一边(    )笔记。难怪她每次都能(    )上“三好学生”,功夫在平时,原来如此!

这样基于语用的补白描述,既是与文本人物动作的一个有机结合,也是一个有效的延续,更是一个联系生活的实践运用,只有在这样的运用中,才能有效检验学生对于课文中动词的理解和掌握是否到位,同时也锤炼了学生在类似的句子中合理运用不同动词的综合能力。

描写人物的文本中,应该凸显人物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应充分地利用文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抓住关键词,利用重点句,品读语言文字,在描写中感悟人物的形象和魅力,体会人物的个性与气质,再利用这些独特的描写人物的词句不失时机地创设各种补白、仿写、续写等方式的练习,让人物形象充分彰显,使文本理解更加深刻,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刻画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还原对比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还原”范冰冰
收藏在“还原”中添趣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简析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