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建构“密度”概念教学路径

2020-05-28 16:13沈希克吴超男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物理概念密度教学策略

沈希克 吴超男

摘要 物理概念的自主建构对于学生物理观念的正确形成至关重要。基于核心素养建构“密度”概念,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引 入这个概念的意义;科学定义这个概念;如此定义概念的原因。本文论述了依此进行的教学策略如何沿着这三个问题有 序展开,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自主建构,从而提升其核心素养。

关键词 物理概念;密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物理观念”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 度,而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正需要学生通过物理概 念与规律的逐步学习与应用。其中,物理概念的自主 建构对于学生物理观念的正确形成、深刻诠释、发展 应用至关重要。[1]密度”是初中物理继“质量”之后的 又一个抽象的物理量,也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关 于“密度”概念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通过引导 学生测定同种物质和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 值,从而得出密度的概念。然而,为什么会想到去测 定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完“质量”这个物理量为什 么又要学习“密度”?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 然”,教师只是把探究的思路与过程强加于学生,并没 有从提升核心素养的角度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概 念自主建构过程。实际上,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建构都 必须让学生明确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如何定义这个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这个概念。[2] 笔者关于本课的教学策略也就遵循着这三个问题有 序展开。

一、追本溯源、寻根究底,体验为什么要引入 密度”的概念

在清代最早的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译 本《数理格致》(伟烈亚士、李善兰、傅兰雅译)有这么 一句话:“凡质之几何,为疏密与大小相乘数。”[3]意思 是:质量的多少,等于密度与体积大小的乘積。可见 “密度”最早即直译为“疏密”,意指不同物质的疏密程 度。为了让学生对“疏密程度”先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往年春运福州 火车站候客厅拥挤的人潮;另一幅是今年新冠肺炎疫 情下人群稀疏的情景,使他们对同一空间中人头的 “疏密程度”建立起一个强烈的感观认识,为学生后续 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去体验“疏密程度”架设起思维的 桥梁。

[情境1]出示两块初始体积明显不同的方形泡沫 插花泥(鲜花店都可找到,由酚醛塑料发泡而成,形状 可随意压缩,并且压缩后不会反弹)。让学生用手掂 量一下,可以明显感受到体积大的花泥质量较大。教 师利用薄木板从各面对体积大的方块花泥进行压缩, 直至大小与小块花泥基本相同,再次让学生掂量一下 2块花泥的轻重。

问题1:大块花泥被压缩后,其质量改变了吗?

问题 2:现在2 块花泥的体积基本相同,而其中一 块的质量明显较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情境 2]出示两块初始体积、质量均相同的方形 泡沫插花泥,让学生用手把其中的一块随意捏小。

问题1:这2块花泥的质量还会相等吗?

问题 2:质量相等,体积不同,这两块花泥本质上 有什么区别?

学生们经过观察和体验,明确体积相等而质量较 大的花泥和质量相等而体积较小的花泥都是因为经 过了压缩,导致其材料变得更加致密的原因。这就让 学生初步建构起了可以在体积相等的前提下通过比 较质量或者在质量相等的前提下通过比较体积,来比 较物质的疏密程度。插花泥的材料性质比较特殊,其 疏密程度可以改变,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自然界的物质 本身也存在着疏密程度不同的特性。

[情境3]出示质量相等的一块长方体泡沫塑料和 木块(放在已经调节好平衡的托盘天平左右两盘,太 平仍然保持平衡),可以明显看出泡沫塑料的体积较大;再出示体积相同的一块长方体泡沫塑料和木块, 把它们放在已经调节好平衡的托盘太平左右两盘,天 平横梁明显往放有木块的一边倾斜。

问题:如何从观察到的现象比较出泡沫和木块这 2种材料疏密程度的不同?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了“质量”的概念,知道了“质 量”是表征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木块和泡沫塑料质 量相等,说明两者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一样的。但是木 块体积小于泡沫塑料,说明木材较致密,泡沫较疏松。 而体积相等的木块质量大于泡沫塑料,也说明了这个 问题。“密度”表征的正是物质的“疏密程度”。

直奔主题,教师选择了插花泥这种较为特殊的物 质,还有泡沫塑料和木块这两种疏密程度悬殊的物 体,通过几个直观明了的实例,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 到了引入“密度”概念的自然性和必要性。物理概念 的建构需要创设情境,而这样的情境创设来源于学生 熟知的身边物品,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了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学生 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基于生活经验形成了大量的经 验性常识。要在此基础上建构物理概念,必须对所观 察的现象重新加工,在诸多客观情境中概括出事物的 共同属性,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1]学生在日常生 活中经常会说到:“泡沫较轻而木头较重”,此错误的 前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可谓根深蒂固。甚至在教师抛 出“10千克的泡沫和10千克的木头谁重?”的问题时, 还有很多学生会回答“10千克的木头较重”。可见学 生强大惯性思维中的“比较”意识往往只关注到一个 因素,尚未形成“选取相同条件进行比较”的科学意 识。“泡沫较轻而木头较重”其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两者 体积相等的前提下。而体积相等为什么质量不同呢? 其根本原因正在于不同物质的疏密程度不同。因此 在学完“质量”这个衡量物质多少的物理量以后,又要 引入“密度”的概念来衡量物质的疏密程度,如此追本 溯源、寻根究底,正完成了从经验性常识到物理概念 的初步建构。

二、抽丝剥茧、环环相扣,探究怎样定义“密 度”的概念

“比值定义法”的逻辑根源在于“比较”,核心思想 是“利用比值进行比较”,其先决条件是“必须选取相 同标准”。初中物理第一个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速度”,教师往往先举出以下两个实例来比较运动的 快慢:百米赛跑过程中,谁跑在最前面最快;比赛结束 时,谁用的时间最短最快。这两种方法分别选取了 “相同时间”来比较“路程”和选取“相同路程”来比较 “时间”。当要比较甲同学跑100米用了18秒,乙同学 用27秒跑了165米,谁跑得快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 下,则容易进入“选取相同标准”进行“比较”的思维轨 道,最终理解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定义速度,其实 质即:“选取相同的时间,即一个单位时间”来“比较” 通过的路程长短,从而得出运动的快慢。这有效纠正 了学生仅仅把路程与时间之比简单理解为一种数学 除法运算,使之深刻领悟这一除法算式背后所蕴含的 物理意义。

[情境 4]出示一块体积较大的铜块和一块体积较 小的铁块,放在调节好横梁平衡的托盘天平左右两 盘,可以发现两块金属块质量明显不同。

问题:两个金属块体积、质量均不相同,现在又该 如何比较出这两种材料的疏密程度呢?

在学习了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速度的基 础上,再加上前面环节所体验到的“质量相等的泡沫 塑料体积大于木块”和“体积相同的泡沫塑料质量小 于木块”,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选取相同标准”进行 “比较”的思维方法。教师只要稍作引导,学生很快就 会想到利用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通过选取相等 的单位体积来比较质量的方法来比较出物质的疏密 程度。此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密度”与“速 度”这两个物理量还有着本质的区别。“速度”实际是 一种“状态量”,衡量的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快慢,同一 个物体的运动速度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密度”实则 一种“特征量”,表征的是物质“疏密程度”这种特性, 同一种物质的疏密程度一般不变。因此,如果要用质 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定义密度,此比值还必须满足“同 质相同,异质相异”的基本原则。

[情境5]出示体积不同的3块长方体木块,引导 学生观察并思考:这3块木块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疏密程度相同,显然体积越大的木块质量也越大。体 积增大几倍,质量是否会以相同的倍数增大几倍?大 家先猜想一下,如果是这样,这3块木块,其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会相等吗?

再出示体积相同的长方体塑料块、木块、铁块各 一块,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3个物块是由不同材料 组成的,疏密程度不同,因此体积虽然相同,质量却不 相同。大家再猜想一下,这3个物块,其质量与体积的 比值又会相等吗?

提供3组不同的材料,分别由体积均随机不同的 3块长方体塑料块、3块长方体木块和3块长方体铁块组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以 上问题,以得到证据验证猜想是否成立。有了前面有 关“比值定义法”抽丝剥茧的分析与回顾,以及同种、 不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关系环环相扣的猜想与假设, 学生很快便能设计出探究的路径并得到实验的数据。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学生自主分析比较他们测算出 的数据发现,同种材料组成的物块,计算出的质量与 体积的比值在误差范围内相等;而不同的材料,其质 量与体积的比值明显不同。教师再通过展示不同小 组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虽然各组同学测算的物块 体积大小均随机不同,但是质量与体积之比“同质即 相同,异质即相异”,这便从全班“大数据”方面强化了 学生的认知: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反映出不同物质 的疏密程度,用它来定义“密度”的概念是科学合 理的。

为什么会想到测定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为什么 会想到去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情境5的介入,既 是学生自主探究之前的思想引领,更能使之明确正是 由于物质疏密程度不同可能导致比值不同,是“性质” 决定“比值”,而不是“比值”决定“性质”。本环节抽丝 剥茧、环环相扣的探究分析,让学生既体验到了数学 方法和工具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 用,又能跳出数学的视角从物理意义层面上去深刻理 解“密度”概念。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用路程与时间 的比值来定义“速度”之后,再一次认识了用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来定义“密度”,也为后续学习压强、功率等 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孰优孰劣、比较鉴别,领悟为什么要这样 定义“密度”的概念

学生在之前学过用比值法定义“速度”的时候已 经明确,两个不相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或相减,但可 以相乘或相除。例如,一个人身体的高度为1.67米, 身体的质量为65千克,这两个数值拿来相加或相减是 没有任何意义的。

师:我们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定义物质的密 度,既然两个不相同的物理量可以相乘或相除,那么 可以用质量与体积的乘积来定义“密度”吗?

生:不行!因为我们经过计算,发现同种物质组 成的物块,质量与体积的乘积不相等。针对同种材 料,体积越大的物块,其质量与体积的乘积越大,而体 积越小的物块,其质量与体积的乘积越小。同种物质 疏密程度相同,但其质量与体积的乘积不是一个定 值,故不能用来定义“密度”。

师:那如果反过来,用体积与质量的比值呢?

生1:可以!利用刚才实验测定的数据,经过计算 我们发现,体积与质量之比同样满足“同质相同,异质 相异”原则,因此体积与质量的比值也可以衡量出不 同物质的疏密程度。

师:很好!显然,体积与质量之比也可以衡量出 不同物质的疏密程度,但是为什么我们要用质量与体 积之比,而不反过来用体积与质量之比来定义物质的 密度呢?

生2:习惯用法,约定成俗了呗。

生3:不对!我发现了,如果用体积与质量的比值 来定义“密度”,那就相反了!像刚才我们所测定的那 3组数据,泡沫最疏松,它的体积与质量的比值反而最 大,铁块最致密,它的体积与质量的比值反而最小,如 果要用体积与质量的比值来衡量物质的疏密程度,则 应该取其名曰“松度”了!

师:太好了!我们这位同学真是“火眼金睛”啊, 他终于看出用体积与质量的比值来定义“密度”的弊 端了。其实,越致密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越大, 密度越大,;越疏松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越小, 密度越小。因此,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定义物质的 密度才是最科学、最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助推学 生的思维往理性层面纵深发展,本环节通过层层递 进、目的明确的问题完成了这一任务。至此,为什么 会想到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定义物质的密度,为什 么要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定义物质的密度,学生经 历了体验—探究—领悟的自主建构过程,其头脑中对 物质“密度”此“物理观念”的形成从感性到理性、从表 层到实质、从随性到缜密,终于经历了一个“破茧成 蝶”的过程,破了“灌输、被动、接受”等传统教学的 “茧”,成就了“探究、建构、领悟”等思维之“蝶”。

参考文献:

  •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 尹德利,王金文.基于核心素养建构“功”的概念的策略——物理量的''乘积定义法”J].中学物理,2019(10).
  • 韩琦.《数理格致》的发现——兼论18世纪牛顿相关著作在中国的传播[J].中国科技史料,1998(2).

(責任编辑:周志平)

猜你喜欢
物理概念密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析高中教材中几组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关于物理概念、 规律教学的思考
基于学讲计划的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