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逻辑诠释和意义探析

2020-05-29 01:36杜一民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习近平

杜一民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是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价值源泉、以平衡协调全覆盖的发展为核心标识、以党的全面领导为前提保障;其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历史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实践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这一重要论述在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理性两大维度上具有深远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全面小康社会;逻辑诠释;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0)06-0009-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内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不断探寻和深化“新时代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学理认知和政治智慧,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新定位、新论断和新战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提供了逻辑旨归和实践指南。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内核要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内涵丰富、战略精准和意义深邃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新时代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其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一)中华优秀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智慧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境界来丰富和推进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导向,不仅继承了优秀的历史文化精髓,而且立足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阶段,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导向性的鲜明特点。

小康的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是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也是中国传统社会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据史书考证,“小康”的概念原本出自《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以中国,以绥四方”[1]。诗的原义是指百姓辛勤劳苦,应给予安宁康乐的生活,恩惠国中的人民,才能国富民安,安定天下。此时的“小康”还只是一种简单的人类生存状态,并不是具有齐家治国理念的社会形态。西汉的《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的“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社会形态,在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小康”是大同社会的前期阶段,“大同”则是小康社会的最终理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习近平总书记以“天下为公”的政治智慧来诠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不仅仅是以古代“小康”“天下为家”的标准来集中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而是把“大同”“天下为公”的部分合理理念融入到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之中,因此也获得了人民群众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二)平衡协调全覆盖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既从扩大经济总量和保持經济中高速增长的方式来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又从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大脱贫攻坚的力度和精准扶贫的新举措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质量。

第一,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经过四十二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中国由过去温饱成难题的贫穷国家变为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向着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另一方面,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关乎人民根本利益的难题也暴露出来,比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优化提高、低俗落后文化不断侵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个别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面对社会中出现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3]

第二,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甚至是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就业、医疗、教育等民生保障领域的差异,这直接关乎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注重机会平等,着力保障基本民生。”[4]换而言之,五十六个民族应该共同享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和革命老区的人民都不能“掉队”。

第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城乡平衡共享的小康。农村和偏远的地区无论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在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接受优质教育的程度上,都与城市和较发达的地区有着较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5]因此,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显著短板,逐渐缩小两者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基础、发展动力和功能地位存在差异,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发展目标和增长速度也不可能整齐划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力争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同步,但各地不可能都保持这样的速度,有些高一点,有些低一点,才符合实际。”[6]在解决这个时代课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展现出辩证统一的哲学思维和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

(三)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保障

第一,农村基层实现如期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领域的首要任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的基础性支撑。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7]因此,基层党组织在“三农”领域的工作至关重要。习近平强调:“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加强组织领导是保证。”[8]党组织要发挥好在发展乡村产业、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增强乡村治理本领、精准扶贫、构建美丽乡村等方面战斗堡垒的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人才和组织的基础性保障。第二,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工作的科学领导尤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要带领13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发展航路定好向、掌好舵。”[9]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知史爱国,鉴往知来。无论是提出“小康”的概念,还是决战脱贫攻坚,作为一个关乎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国家重大战略体系,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特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本质论是系统地揭示特定事物各要素之间的一种必然性关联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实践指南,探究这一历史性课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自诞生之日起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通过分析现实社会的实践运动,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引导。

马克思在深入地了解当时产业工人劳动和生活状况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力地驳斥了古典经济学权威亚当·斯密“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本质”的观点,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认为人们从事自由的社会劳动才真正体现了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0]换而言之,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使异化劳动向人的自由劳动复归,才能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高度概括和科学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在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指明了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事业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1877年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指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个人最全面的这样一个经济形态。”[12]不言而喻,只有把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从饥饿贫穷中解放出来,从剥削压迫中解放出来,从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而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则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价值依归和本质体现。这一理论逻辑反映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探究,进而科学地揭示出其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必然性。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走过了九十九个春秋岁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始终以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为己任,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强调:“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3]不言而喻,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种艰难险阻中不断深刻总结和有益汲取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至今对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势,把“小康”的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前期目标的概念表达和实践形态。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外宾时的讲话中第一次把“小康”的独特逻辑有机嵌入到“现代化”之中,他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4]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到二十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这个小康社会,叫中国式的现代化。”[15] 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总结以往改革开放新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阐明了今后我国经济社会的战略走向,具体分为:“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16]由此可见,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再到“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的话语转变是邓小平认真审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际和世界发展大势作出了重大的决策部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小康社会的时代规划和总体要求不断丰富。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是具有承前启后重要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明确指出:“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 ][ ][ ]年翻一番……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17]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党的十六大向全世界宣告我国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时代目标,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未曾改变,所实现的小康具有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三个不足,因此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相衔接,大会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8]党的十七大不断总结以往的成就经验,对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新要求和新思路,直接为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提供积极有益的价值指向。

(三)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凝心聚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定位、新理念和新战略。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首,是具有统领性、全局性的时代规划。正如习近平所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19]其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民族复兴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时代节点,是具有主导性、前提性的目标指向。习近平秉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逻辑并内化于“中国梦”的价值指向和理性内涵之中,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0]其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而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也进一步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速”,加快构建全面小康社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融合的体制机制,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篇章。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伊始,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战略地位、逻辑理路和实现路径等,其重要论述意义深邃,影响深远。

第一,从科学社会主义继承发展的维度,它持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现实优势,不断探究和深化了“在新时代下我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强国”历史性课题的科学内涵、独特逻辑以及路径依赖,有力抨击了“西方中心论”的片面结论。回顾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一百七十多年的艰辛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只是设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但并未亲身参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在工业化、科学技术和国防军事等部分领域的现代化,但在关乎国计民生的生产生活领域却远远落后于苏联人民的期待和需要,最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结局而宣告失败。由此,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社会曾经一度渲染“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资本主义才可以实现现代化”的偏颇结论,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之后,仍未解决本国人民温饱问题,而西方发达国家政党争斗不断、社会冲突频繁、贫富差距过大、恐怖主义猖獗、重大公共危机应对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著。与“西方之乱”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中国之治”,经过四十二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解决了从实现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的时代性课题,也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的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21]一言以蔽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不仅改变了西方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消极预判,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自身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上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维度,它在继承了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小康社会思想的基础上,坚定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真理性,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纲领和行动指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使命担当,以“新时代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时代走向,提出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不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探寻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智慧和治理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22]不言而喻,以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为必要的现实牵引,不仅凝聚了广泛的思想共识,而且使全体人民深刻理解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小康,是具有统领性、决定性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是一个立足国情、内涵丰富、战略精准和影响深远的科学理论体系,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小康社会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势,谋划了以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为价值源泉、以平衡协调全覆盖的发展为核心标识、以党的全面领导为前提保障、以精准扶贫为战略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要抓手、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理论逻辑、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历史逻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为实践逻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境界和新路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也是顺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步。由此,我们应该深入探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义、发展逻辑、实现路径和时代意义,以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为逻辑旨归和行动指南,积极投身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44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32.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3.

[7]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2-06.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9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9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5.

[1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7.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

[2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0.

[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

责任编辑:王玉倩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山东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18AWTJ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杜一民(1996-),男,山东泰安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研究。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