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场的眼睛

2020-05-29 08:19
大众摄影 2020年4期
关键词:陷阱野生动物红外

陷阱相机与野生动物摄影

深夜山林、无人草原,兽道、池塘、山巅,豹子与狍子怎样存在?

画内画外,出入空间,止步、抬头、凝视,装作无所觉察地走开?

专题中的动物照片,都来自“无人操作”的相机,拍摄目标的一端是追求观赏性,另一端是数据统计,照片精美或粗砺,静谧或怪诞。上方是关于野生动物影像监测方法的示意图,展示了关于拍摄的若干流程:山地被划分成等大的区域,在每块区域根据目标设置相机,以及单个相机的影像取证要素。

由于对疫情扩散的担忧,公众对立法禁止野生动物饲养与贩卖的呼声又一次高涨。“野味”这一词句,包含逃离规范的刺激,而野生动物作为整个生态的有机部分,取代猎杀的首先是观看,近些年来,一种更贴近动物,也更具现场感的影像大量出现,那就是以红外感应相机/陷阱相机拍摄的静态或动态影像。

陷阱相机、红外感应相机、遥控相机……对此类相机的描述多种多样,其特点在于,它不由人手持,而是预先放置或由人工遥控移动到某地,触发快门拍摄的动作由相机自带的红外感应或动作感应装置完成,此类相机旨在通过尽量少的人为控制实现拍摄。正如盗墓者发明的洛阳铲成为考古工具,早期此类相机技术进步是由猎人推进的,之后才被大量应用到动物保护中。

红外感应相机在90年代初投入市场,今日数码相机可拍摄照片或视频,因其耗电量小,可坚持多日拍摄。由于放置在野外环境,以及可能来自动物的侵扰破坏,一定的防护性能也是需要的。在网上可以找到各种产品,多以迷彩色伪装。

由于自动控制,此类相机可以放置于远离人类社會的野外环境,在不惊扰动物的条件下,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得以实现,红外摄影和触发闪光灯等技术又令拍摄时间与光线条件不受限制,于是拍到的照片从动物行为和视觉样貌都与摄影师手持镜头蹲守拍摄的不同。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对动物个体的发现、行为的研究、种群的监测、数据的统计都以此类影像为重要资料,在大众传播领域,野生动物纪录片中,亲临鸟窝或雪豹巢穴的视角也颇受观众欢迎。随着设备的网络化和智能化,这类影像还会越来越多。

我们这里的三个应用案例,分别为野生动物摄影师威尔·伯拉德·卢卡斯(Will Burrard Lucas)、艺术摄影创作者格雷姆·普尔蒂(Graeme Purdy)和中国的动物保护组织猫盟。前两者精致的影像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黑白肖像、报道摄影体例的影响,猫盟的影像不试图成为作品,由于取证的目的而更显直白,简陋设备造成曝光、色温不准确、慢门模糊等效果,轻微失控,衬出更强的舞台感和戏剧性,反而更具开放性。

我们由此展开,还有很多案例,读者可自行调研,例如被誉为野生动物摄影之父的美国人乔治·施拉斯三世(George Shiras Ⅲ),在一百多年前自己研发闪光设备和触发装置拍摄的一系列野生动物照片,英国艺术家斯蒂芬·吉尔(Stephen Gill)隐居乡村拍摄林中动物的作品《夜间进程》(《Night Progression》),这些案例关涉摄影技术的发展、艺术家的媒介表达和影像的阅读语境等问题。在另一些创作者手中,此类影像已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方法,主题也扩展至更具反思性的方面:看与被看,注视与表演,控制与游离。

——编者

猜你喜欢
陷阱野生动物红外
网红外卖
闪亮的中国红外『芯』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TS系列红外传感器在嵌入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快速递推模糊2-划分熵图割的红外图像分割
陷阱
陷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