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班共育促进高中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

2020-05-29 12:30陈羽丰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5期
关键词:共育志愿高中生

2019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福利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开展志愿服务”和“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自2015年就已经启动,是上海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高中生在3年内完成60个学时,相当于4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是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之一,也是学校十分重视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高中阶段,青少年处于三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志愿服务对其社会责任意识、沟通协作能力、实践创新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是促进其成长发展的有利举措。但是,自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学生完成敷衍了事、家长觉得麻烦费事、学校推进是件难事的情况却不在少数。

一、家班共育助力高中生志愿服务所要遵循的原则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这句话强调了家校合作互动的重要性。而高中生志愿服务所遭遇的窘境,也亟待家庭和班级联手合力突破。这种家班合力协同育人不仅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40小时的实践任务,更意在促进家班共同体中每个人的自省和成长。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我们在家班共育推荐高中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共识:转变观念,家班平等相待

家庭和班级分属不同的场域,有不同的时空和条件,也执行不同的教育功能,但双方目标一致,可见两者既能分工又该合作。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居于强势主导地位,使得家庭教育在被动配合中丧失了积极性和应有作为。所以,作为班主任,既要转变观念,摆脱决策者、号令者的身份,以平等的姿态邀请家长的合作,信任家长、放权于家长、与家长平等协商,又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激发家庭教育的热情,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期待家班共育的实效。

2.共策:重构角色,紧密家班联系

当下家班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家班有关系没联系,有联系没共识,有共识没平台。达成家班协作育人的共识只是第一步,要真正发挥两者的合力作用,必须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家庭和班级能取长补短,做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家班共育的效益最大化。在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行其是的过程中进一步密切和稳固两者的联系,使双方不局限于实现自身诉求,而以共同体的视角谋求集体的更高利益,为更好地合作打下基础。

3.共行:活动设计,基于成长需要

对于学校开展的任何活动,应该明确是教育本位,是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图管理方便而忽视活动的育人价值。这种理念不仅应该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相处中渗透,更必须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与家长共同践行、互相监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启智育德、能力提升,使其收获真正的成长。

二、家班共育助力高中生志愿服务具体操作策略

动机理论告诉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必须有强烈而持续的动机,而动机的产生又是基于人的需要。所以,要使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家长配合协助,应该让他们看到志愿服务和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即让他们明白从事志愿服务满足了他们某些方面的需要。

1.改变认知,形成家班共识

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和家长会分别对学生和家长宣讲和强化高考改革后综评的新规则,明确志愿服务作为其中一项内容的重要性,更好地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而志愿服务对于高中生成长的价值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内因,能有效激励其投入志愿服务、发展自我。

鉴于此,教师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讲述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活、出国深造等意义,并分享自己的所感所得,学生也可即时进行互动问答;此外,也让学生将此次与优秀毕业生的交流告知家长,并向家长了解志愿服务带给自己的收获,以此激发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兴趣和家长对志愿服务的认可支持。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志愿服务价值,并告知学生志愿服务的经历对于高考选科、研究性报告的选题撰写、高考志愿的填报甚至职业的规划选择都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助益,使其能看到志愿服务的长短期效益,从而提高其积极性。

2.组织架构,构建志愿服务共同体

从管理学的角度,所谓组织,它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精心设计的结构与有意识协调的活动系统。因此,为了最大化家班共育的合力,应该重新规划志愿服务的组织架构,它不仅包括“第一线”的志愿服务实施者——学生,也包括活动的策划者、监督者、支持者等。当然,这些台前幕后的角色不是绝对的和割裂的,两者的交织互补也可以更好地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可以成立一个包含学生、家长、教师在内的“志愿服务共同体”。首先,设立一个主席团,由学生、家长、班主任共同组成,分别负责学生、家长、学校三条支线的工作,统筹管理某一个基地的志愿服务,协调各个职能小组,根据家长和学生意愿、能力等要素确定各职能部门人员和具体工作内容。其次,下设调研组,负责分别从学生和家长角度了解对某次志愿服务的诉求和困难,实地考察基地、熟悉路线等;下设策划组,根据学生和家长的现有条件对志愿服务进行适合班情的有机开发和改动,给出活动建议;下设后勤支持组,及时收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向主席团反馈并积极协调各种资源设法解决问题,提供摄影摄像等工作。主席团适时考察、监督志愿服务工作。

3.匠心设计,活动促进学生成长

志愿服务不同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连续性,善加利用的话可以使教育影响更深远。以我校承担的康健爱心暑托班助教岗位为例,“志愿服务共同体”各部门各司其职,主席团进行了这样一系列统筹安排。

调研组提供了志愿服务受阻的主要原因:假期补课、旅行忙碌;怕热畏难、贪图轻松;对辅导小朋友没兴趣、缺耐心。大家的主要期待是,在活动中获得有趣的体验、认识自己挖掘潜力、掌握一些实际技能等。

策划组建议根据心理课所授内容,将暑托班工作和职业规划结合再设计。首先,发放了一份《最希望获得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的调研问卷》,得到学生的回答依次为:获得职业体验37%,专业的职业评估29%,信息提供28%。据此又提供了霍蘭德、舒伯、施恩等职业规划大师的生涯发展理论和一些如职业倾向测试的专业评估量表,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并了解学生的职业倾向测试结果。其次,请孩子从自己的父母开始,访问一些职场人,了解其求职就业的体验感悟。然后,请家长与孩子在共同商议的前提下,思考和明确自己最想发展哪些职业能力,哪些暑托班岗位最有利于发展这些能力,进行岗位申领、实践。最后,请家长或后勤支持组观摩参与一次孩子的暑托班工作,采集留存一些影像资料。

4.任务驱动,实践促进能力提升

学生对志愿服务敷衍了事,原因在于其对志愿服务的内涵、历史、要义、本质等缺乏了解,狭隘所以片面。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的前世今生”的微讲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其围绕几个命题或自定义一些主题收集资料,制作演示课件或制作张贴小报分享对志愿者精神的解读,提高其调查交往能力。

以暑托班系列活动为例,可以设计一张配套的志愿服务评价表,撰写一篇志愿服务体会(包括志愿服务对职业发展的启发)并与家长分享,从而使学生更全面地感知社会,进行社会性角色转化和适应。

陈羽丰   上海市中国中学,一级教师。获2019年上海市“普陀杯”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三等奖,徐汇区第二期高中班主任工作坊成员。

猜你喜欢
共育志愿高中生
The Price of Beauty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