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竹部字与传统“竹文化”例析

2020-05-30 18:49张鹏
学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汉字

摘要: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竹”部字字形、字义作了阐释,为我们提供了与“竹”有关的丰富多彩的“竹文化”信息,涉及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生活等多个层面。文章通过对《说文解字·竹部》字例析,进一步揭示出竹子这一植物在古今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汉字;竹文化

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盛产竹子的国家之一,在世界享有“竹子王国”的美誉,竹子这种植物在几千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宋代文豪苏轼指出“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晋人戴凯之曾云“植类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竹子因其枝杆挺拔修长、终年青翠、傲雪凌霜备受中国文人墨客的喜爱并成为咏颂的对象,人们把“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把“松、竹、梅”视作“岁寒三友”,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名士被冠以“竹林七贤”之名,世谓开元年间的隐士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为“竹溪六逸”。由此可见,竹涉及并参与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

先民不仅用竹来制作穿戴之物,还将其引介至餐桌之上,使之成为食具、盛放美味的器皿甚至美味佳肴,产生了与竹有关的饮食文化。《说文解字》:“箸,饭攲也。从竹者声”,即手持筷子夹取食物之意,今天我们仍然延续了古代这一风俗习惯,使用竹筷或木筷进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实之陈之。”《说文解字》:“簋,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重要的礼器,用来盛放食物。《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中的“箪”字同“簞”字。《说文解字》:“簞,笥也。从竹單声。汉津令:簞,小筐也”指出,作为容器的一种,人们用“箪”来盛饭盛衣。此外,竹笋早在先秦时期之前便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食材。《诗经·大雅·韩奕》:“绚笋及蒲”。“筍”字亦作“笋”。《说文解字》:“筍,竹胎也。”初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竹子的嫩芽味道鲜美,至今,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依旧有烹饪竹笋作为菜肴的饮食习惯。

中华民族在用竹制器物进行娱乐游戏活动以及传承民族器乐方面同样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与《说文解字》竹字部相关的文娱器乐文化至今仍然是区别西方国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礼记·投壶》:“筹室中五扶。”《说文解字》:“籌,壶矢也。从竹寿声。”即古人用“筹”这种竹制的签子进行投射游戏,按照投中的多少来分胜负。《南齐书·卷四四·沈文季传》:“尤善簺弹棋,簺用五子。”《说文解字》:“簺,行棊相塞谓之簺。”“簺”是古代一种通过棋子的运行来相互阻挡对方以达到取胜目的的游戏,也叫做“格五”,现在我们还保留了下棋的传统。《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周人制礼作乐,根据不同的材料把乐器分为八音——金、石、土、木、瓠、革、丝、竹,“笙”就是用竹制成的一种吹奏乐器。《说文解字》:“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今天我们仍然吹奏用竹子制成的箫、笛等民族乐器。战国时期已流行于秦国的拨弦乐器“筝”是古代竹制拨弦乐器,也叫做“秦筝”。《说文解字》:“箏,鼓弦竹身乐也。”在古代,筝有十三根弦,而现代筝的弦多达二十一根。

三、竹部字与制度文化

中国古代疆土辽阔,朝廷在传达中央命令、征调兵将等事务中使用“符节”作为凭信的器物,文武百官在上朝时要手持“笏”来记事,“符”和“笏”的出现都充分说明了竹在中国古代军事、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说文解字》:“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完整的符节被分割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在需要时出示各自手中的符节并根据能否对合以验证真假,现代汉语中“符合”这个词的意思便由此而来。《红楼梦》中《好了歌》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其中所提之物“笏”在古代早期同样为竹制品,持这种笏板的臣子一般品第不高,此外,还有用玉和象牙制成的笏,在发挥指画和记事功能的同时也是朝臣品第等级的象征。

此外,在中国的姓氏制度方面也打下了竹文化的烙印。《广韵》:“伯夷、叔齐之后,以竹为氏。后汉有下邳相竹曾。”古人以竹为姓氏,赋予社会成员以一定的血缘关系,据此来维持社会结构,反应出中国古代社会在竹文化的影响下所呈现出来的宗法色彩以及姓氏文化制度。

四、竹部字与观念文化

竹子由于分布范围广、适应能力强,质地坚硬却不失柔韧性,中空有节却秀逸挺拔、富有神韵,自古以来便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并成为颂扬的对象。清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对竹子顽强而又执著品质的肯定,宋王安石《咏竹》:“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是对竹子刚正不阿、富有气节的赞许,唐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是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高雅绝俗的追求,唐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对淡泊宁静的向往,以至竹子早已成为“贤”和“逸”的象征,反映出古代文人雅士希望与竹并论的精神追求和高雅情操。唐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笔下的竹也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植物,而是相思和多情的象征,是一种幽雅、隽永的诗歌意象,我们现在仍然用唐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的成语“青梅竹马”来表达爱情的纯洁与真挚,这些均源自我们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整合型思维方式特点。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总是从一般到个体,反应到竹子这种植物身上,表现为从简单的竹子这种象形文字演生出许多跟竹子有关的概念和汉字,也就是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体现为部首和形声关系”。[4]例如,由早期的漢字“竹”演生出衣、食、住、行以及文娱等方面的文字,这些汉字的结构多为从竹的形声字,偏旁竹表意,汉字的语义跟竹子有关,另一部分偏旁表音,从前文的分析即可窥见一斑。另一方面,人们将竹子所具有的特质和秉性人格化,把竹与人两者融合为一体,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赋予竹以高尚的品性,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文人雅士的化身与代名词,直至今日我们仍然保留了这种传统观念文化,是人们在精神上追求的目标和企及的境界高度。

五、结语

竹子因其自身所固有的特性参与到古今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深层次的观念文化等方面休戚相关,以至于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文化形式和内核的——“竹文化”,正如程裕祯先生所言:“竹的渗透力如此强大,渗透度如此广,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5]通过对许慎《说文解字》中“竹”部字的例析,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汉字的了解与认知,感受到汉字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窥探出竹子所寓含的丰富多姿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由此可见,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不仅在记录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溯古源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让我们的社会风俗习惯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

[4]赵定烽等:《汉字文化学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

[5]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作者:张鹏,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

[责编崔达送]

猜你喜欢
许慎说文解字汉字
许慎文化园简介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许慎德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游许慎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