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目标、内容与途径

2020-05-30 10:48胡勤
语文建设·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用性语境新课标

胡勤

教材不等同于课程,课程又不等同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不仅仅指国家政府颁布的相关文件政策,按照古德莱德的说法,还包括理想的课程,以及师生的感知、经验和具体实施的课程;而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所要承载的功能却很多,要依据课程标准落实有关内容,还要尊重我国几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又要创造性地实现理想的课程。

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考虑人文主题、经典名篇、语篇类型和古今中外选文占比等,所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中有关单元学习任务没有单纯指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因此,有必要对新教材中关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内容与实施途径加以解释。

一、目标与内容:新教材中的定位

为了说明新教材如何落实新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与教学内容,我们先看看新课标中的有关表述:

学习目标与内容:(1)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2)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3)具体学习内容,可选择社会交往类的,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应聘面试的应对,面向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也可选择新闻传媒类的,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还可选择知识性读物类的,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

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是从社会交往实践的角度来定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内容依据实用性的不同领域分为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和知识性读物类。学习目标有两个,都侧重于表达交流等实践活动,表达交流的内容和形式是日常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但是学习目标没有明确指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知识、方法、能力和价值取向的要求。比如社会交往类的学习内容,需要掌握公文的规范与功能,文体与语体适合社会交往的场合,语言简明、正确,没有歧义;新闻传媒类的学习内容,需要掌握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通讯报道的角度,立场、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文本的价值取向等;演讲类的学习内容,需要掌握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演讲的语气、语调和口语化的特点。知识性读物也有各种各类,事物性、事理性和操作性的文章阅读与写作存在差异。比如事理性文章,要关注如何从“现象”即社会生活观察与阅读发现中提出问题,用理论去解释问题,把现象的解释提升到原理;语言简明通俗,概念、解释说明逻辑性和科学性强。

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第(3)条说明具体学习内容。新课标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有意淡化了文体概念,但是学习内容非常具体地列举了文体和文种,这类文章不必是经典作品;阅读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过多依赖教师讲解分析;阅读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搜集写作材料。实现这类目标,往往要根据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当时当地实际的学习任务,比如做策划书,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分析研究新闻报纸,做网站,写新闻评论,面对大众演讲,等等。总之,这些学习目标与内容要在社会实践活动情境中落实,强调自主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要写出有实际效果的材料。阅读主要在于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满足表达交流的需要。而新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作为学习的对象,需要深度阅读,体验、理解、分析、认知、探究,以增强文化积累,提升思考能力,滋养精神世界。

新教材必修有三个单元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目标与内容,分别是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这三个单元与其他单元一样,一般从人文主题、文本意义和语言思维三个维度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劳动光荣”,主要学习通讯报道和新闻评论,学会分析报道的立场和态度,写作的角度,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新闻评价的标准与新闻写作,其中包括新闻语言的分析与运用。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探索与发现”,主要学习科普类知识性读物,把握不同科普文阐释说明、逻辑思维的方法,学习说明性语言的简明准确、严谨科学。必修下册第五单元人文主题“抱负与使命”,安排了演讲稿、书信和奏章等,学习实用性写作切于实用、关注特定对象,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文章结构与长句的运用特点。

以必修下册第五单元为例简要说明学习目标与内容三个维度的大体构想:

第一,以“抱负与使命”的人文主题作为本单元立德树人的导向。单元学习任务一直接对应落实这一主题,要求从单元中任选一篇文章研读,思考“抱负与使命”这一话题,写一篇演讲稿。讨论人文主题要在经典文本研读的基础上,以课文为例,结合实际社会生活和自己的思考。

第二,以古今中外经典文本構建语言情境作为学习内容的载体。所选文章覆盖古今中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以经典文本构成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而不是以新课标中所列的应用文或者时文作为学习内容,实践也证明了经典文本的学习价值和效果。

第三,以句式分析为切口探究语体与语义的关系。学习任务三回归到过去的语法修辞教学,分析句型句式、复句层次,揣摩理解语言深刻含义或体会其中的复杂情感。有所不同的是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会梳理语言,发现语言特点与规律,学习时不仅要分析语句的语法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还要结合语境,关注语体与语义关系。

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要求在经典阅读分析的基础上,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实践。也就是说,新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要求在社会交往情境中学习,而新教材更强调在经典文本语言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学习。作为经典文本的选文是必须学习的对象,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它,完整地掌握它;而在社会交往情境中的学习,选文并非学习的对象,而是表达交流所需要的材料。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意识不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新课标要求可能会出现的偏差。

二、经典文本构成的语言情境中的阅读与交流

新课标教学建议“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真实情境可以分为社会生活情境和阅读体验、认知情境。虽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更适合在社会生活情境中学习,但是本文还是先讨论后者,即经典文本构成的语言情境中的阅读与交流,这里的语言情境指语境。新课标赋予这个词更多的意义、更宽的领域、更重的分量,语文教学的领域也势必随之而拓展。

新教材秉承传统,一如既往选择经典文本组织单元。而教学内容是什么,用什么知识获得内容,至今还有很大分歧。按照习惯是阅读教学、单元教学、课文教学、某篇课文教学。课堂教学常见的是,读一篇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法修辞,以及语言的深层含义。语文教学与评价逐渐接受并形成了这一套话语系统,不管是阅读写作,还是考试评价,都是运用这些知识概念。近几年开始接受叙述知识,比如作者立场、读者立场,叙述者、叙述角度,等等,但还没有普遍达成共识,高考语文试卷中只是谨慎使用,尽可能与已经掌握的概念一致,比如把叙述角度改为第几人称叙述。有人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以形式构建的学科,恰当运用这些知识,是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但是这套话语体系有不足之处,它局限于文章学知识,限制了文本意义的发掘与延伸。

新课标和新教材拓展了“语境”的概念,同时也拓展了经典文本的内容。新课标中“语境”一共出现了七次,“语言情境”出现了两次,其含义和功能与2003年版课程标准中的表述不完全一样。“语境”在2003年版课程标准中仅出现过一次,即“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我们通常把它理解为上下文语言情境。而新课标中的“语境”概念的含义和功能宽泛得多,不仅包括文章上下文的内语境,还指历史、文化、社会与知识等文本之外的语境,与语用学或者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概念范畴所指相近。如果仅仅指上下文语境,新课标似乎会说“具体语境”“具体语言情境”。当然即使以“具体”一词修饰的“语境”,也不完全是指上下文语境,比如“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组织表达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实现沟通交流”,其中的“具体语境”包括在场的社会语境。新课标中的“语境”,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上下文语境。“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这里的语境侧重指上下文语境,当然还必须引入其他语境的语言材料来讨论词汇,才能比较区分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示例:

围绕“抱负与使命”主题,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分析作者对时代和社会的看法,以及作者写作的目的。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依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所处时代有哪些特点、社会现象和存在的社会问题?作者的立场观点是什么?他有怎样的行为?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举例一“时代、抱负与使命”专题研讨)

第二,历史文化语境。“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这里要求在两种语境中学习,一种是交际情境即现场语境,一种是历史文化语境。

示例:

下面是《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的论述,可以讨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革命作用,以及它阻碍社会进步的根源。

資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同上)

引入《共产党宣言》中的片段,与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构成历史文化语境。英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如果能够还原更加具体的历史语境,将有助于学生拓展思想。

第三,社会交往的在场语境。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1中的质量描述“能注意语境与交流的关系”,这里的“语境”包括读者(听众)或作者现场语境、上下文语言情境、历史文化语境,它们之间构成不同的关系。因为强调交流表达,所以主要指现场语境。

示例:

观察社会现象、分析事件、思考社会问题。……要求学生关心社会生活,能够发现与思考社会问题,并且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应有的使命意识。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社会现象的一些资料和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比如: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社会,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是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物质技术力量,必将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这种改变将促使社会产生怎样的变革,你同意吗?如果同意,那社会会发生怎样的变革呢?

(同上)

这一学习环节从经典文本转到社会生活。联系现实社会研读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思考马克思的观点,目的是培养观察社会、分析思考能力与素养。

语境是内容的载体。语文学习建立在讨论真实情境中的真实内容的基础上。作为高中生,已经能够通过阅读直接生成意义,意义之间的碰撞就能生成新的意义,以至于无穷。随着语境的拓展,教材选文成为历史文化语境和社会交往语境的对话对象,而不仅仅是理解接受的对象。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的意义也越加丰富。不像过去那样,经典文本的学习与历史文化的真实情境和社会在场语境脱节,历史文化语境多作为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来点缀,社会交往语境多局限于写作与表达交流。

语境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中的问题,语境其实也就是问题情境。有价值的问题要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包括人文精神和语言体验认知。如果把语篇中无关语言思维、文学审美与文化积累的内容作为学习对象,那就背离了语文核心素养,将会降低教学效率。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两个教学设计,一个指向人文主题“抱负与使命”,一个指向“语体与语义”。单元教学设计举例一专题研讨的基本问题是: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作者如何看待当时社会现象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怎样的使命感与个人抱负?对当时时代和社会现象,我们今天有哪些看法?当今时代有怎样的特点,有什么社会现象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抱负和使命?单元教学设计举例二专题学习的基本问题是:这几篇课文从写作场景、语体风格方面看,与一般的同类文体比较,有什么特点?课文中马克思的演讲、李斯的奏疏和林觉民的家信,都充满激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从语义(语言内容)和修辞方面看,是如何形成这样的表达效果的?这几篇文章语言运用形式多样,或铺陈或议论,或比喻或对比,在文章中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而同样的句式、修辞手法,有的读来哀婉、悲伤,有的读来幽默、讽刺,效果大不一样,为什么?可以举例分析这几龠课文的文体、语体和语义之问有怎样的关系。

这些语言情境中的问题是汇聚点和桥梁,把不同的语篇联系起来,揭示出语文学习的价值,问题的解决也是学习目标的达成。这也避免了有些人所担心的,实用文文章内容作为学习的对象会模糊语文学科的性质,导致语文和其他诸如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边界不清,会无限加重学生负担,因为问题选择及其价值取向是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

三、文章、文类与任务群:课标、教材的演变

语文教学的内容及分类一直在演变的过程中,往大的方面说也就是知识观和教学观的变化。新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难免会拖带着这个过程。笔者选择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比较它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同时期的教材中教学内容和要求有什么不同。

1998年版的教材“预习提示”写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演说词。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生前的革命实践活动采取叙述的方式,……学习本文要注意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本文段落之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

这套教材依据旧大纲,按文体组织单元,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言文等。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作为有议论性的演讲词,放在议论文单元。从下面课文后的“思考练习”可以具体看出教学内容与要求:

1.划分部分,说说课文是从理论和实践的哪些方面论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贡献的。

2.说说下边的几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它们对表现马克思伟大形象的作用。

3.本文短小精悍,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为了使上下文紧密联系,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有的地方用了一些承递性语句。试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段落和语句,并分别加以说明。

4.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一组词,有的是同义词,有的是反义词。从括号里选择适当的词填在句子的空白处。

课文作为学习对象,运用议论文的文章知识进行单篇教学,有议论、记叙和抒情融合的方式,文章结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与过渡方法,尤其重视词语运用和语句教学。

2006年版的教材导语写道:

学习这类文章,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另外,还要注意体会演讲的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其中的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套教材依据2003年版课程标准,把文体分为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这篇演讲词当作实用类文章来学习,淡化了文体概念和文体教学,重视思想情感的表达,阅读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课文后面又设计了“研讨与练习”,强调“研讨”,比“思考与练习”的学习层次更高一些。具体要求如下:

1.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物?试结合课文,并搜集有关资料,为马克思写篇小传。

2.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其中的关键语句,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3.下面的文章是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一下。

研讨与练习的题目不局限于这一篇,而是从这篇演讲词拓展到写人物小传,探讨马克思的人生理想,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新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所列的文体类型是最多的,但是不说实用文阅读,也不说实用类文章阅读,而是说实用性阅读,其实是要避开文体知识。因此新教材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与其他课文整合起来,作为实尉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单元来学习,虽然在学习内容上还是把这篇文章作为演讲词,但学習具有自主性和综合性,目的是为了能够学会演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生先要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握其针对性,设想作者演讲时的现场氛围,揣摩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想象其表情和肢体语言,做简要批注,并尝试自己作一次演讲,学会在公共场合表达意见。这是一种自主的真实情境中的学习,而不是传统的文章学知识的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单元学习任务。而单元学习任务如前文所阐释的,从三个维度整合了有关课文,并且可以覆盖到其他语篇,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

总之,新教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个单元以“劳动光荣”“探索与发现”“抱负与使命”三个人文主题为主导,以经典文本的情境创设作为内容载体,以在语言情境中完成真实的学习任务作为达到目标的主要途径。这三个单元与其他单元的学习任务有交集,并没有单纯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研制策划书、计划书或者招聘书等,这些内容可以渗透其中,也可以落实在其他学习任务中。无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依据学生社会生活经验,设计综合性的深层学习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下解决复杂问题,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

猜你喜欢
实用性语境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给会计初学者的几点实用性建议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