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

2020-05-31 07:39王徐静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甘汤麻杏石平喘

王徐静

(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高发呼吸系统疾病,国内发病率在15%左右,患者发病与气道慢性炎症、变态反应、气道神经调节失常、气道高反应性、呼吸道病毒感染、遗传机制、气道重构等因素关联密切,一旦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 引发呼吸困难等危重症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临床中儿童哮喘主要由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气流受阻,导致气道黏膜下水肿、血管通透性升高、炎性细胞浸润,引发气道黏膜渗出物增多、黏膜出血所致,患儿常伴有咳嗽、喘息、咯痰症状,具有病因复杂、病情隐匿、病程较长的特点,增加了治疗难度[3-4]。目前多采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哮喘,但受药物耐药性、不良反应因素影响,长期预后效果有限[5-6]。为了探讨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本文以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哮喘患儿84例为研究对象,就常规治疗和联合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了下述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84例哮喘患儿。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7]中哮喘的诊断标准;②中医检查表现为哮喘哮鸣、呼吸延长、面红高热、舌苔薄黄、脉象滑数;③患儿家属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药物过敏;②合并其他肺部疾病;③合并低钾血症;④心、肝、肾等功能严重不全,如心律失常等;⑤结核感染;⑥临床资料缺失。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26例,女16例;年龄3~14岁,平均(9.21±0.79)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2.65±0.57)年。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13岁,平均(9.18±0.84)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2.74±0.62)年。全部患儿家属均获知情权,组间基线数据均衡性良好。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平喘、化痰、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药方组分包括黄芪、防风各25 g,石膏18g,麻黄、百部、杏仁、贝母各9 g,甘草6 g。随证加减:咳嗽、发热者添加枇杷叶5 g,连翘3 g,金银花2 g;咳痰者添加苏子25g,葶苈子6 g;有过敏史者添加全蝎12 g,蝉衣5g。药方以水煎煮至200 mL,3次分服,1剂/d。两组患儿均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1.3.1 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8]评价临床症状积分,包括咳嗽、气促、喘息3项,采用4级评分法按照症状无、轻度、中度、重度依次评为0~3分,积分越高表明患儿病情越严重。

1.3.2 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评价疗效:①无效:临床症状及体无显著改善,或存在加重趋势,症状积分减少<30%;②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③显效: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④临床治愈:体征、症状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治疗有效率=(④+③+②)/42×100%。

1.3.3 症状改善时间:记录患儿咳嗽、喘息、肺啰音改善时间。

1.3.4 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水肿、高血钠、低血钾、无力。

1.3.5 生活质量:采用SGRQ圣乔治呼吸问卷[9]对患儿进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症状(咳嗽、咳痰等)、活动(游戏、日常活动等)和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痛苦、失望等),共计50项,按照预设分数评价,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儿生活质量越低,健康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将84例小儿哮喘患儿的数据录入至SPSS23.0中加以处理,以χ2检验计数资料(%、n),以t检验咯痰评分等计量资料(),P<0.05,提示有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积分对比: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症状改善时间对比:观察组治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分)

注:*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表2 临床疗效对比[n(%)]

表3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对比[n(%)]

表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儿童哮喘发病率约为3.34%,近年来在雾霾等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小儿哮喘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0]。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细胞共同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病变,患儿受平滑肌收缩、气道黏膜下水肿等因素影响,常伴有胸闷、喘息、咳嗽等不适症,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11]。国内外相关报道显示,儿童哮喘与过敏性鼻炎、药物或食物过敏史、湿疹等因素关联密切,随着病程的延长会产生气道重塑、气道不可逆性狭窄等情况[12-13]。目前西医治疗以解痉平喘、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本文对照组使用的糖皮质激素药品,具有抗炎效果好、药物起效快、代谢期常、药效持久的功效。但实践证明,长期反复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容易出现肌肉消瘦、高血钾等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较多,远期疗效有限。随着祖国药学近年来的蓬勃发展,采用中医疗法治疗哮喘为小儿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14]。祖国医学中哮喘属于“喘证”、“哮症”范畴,儿童哮喘发生主要在于小儿时期脾肺等脏器娇嫩,肾脏虚弱,其中肺虚则无力抵御外部湿寒,导致外邪侵体,阻塞肺络,气机不畅,致使津液汇聚成痰;脾负责人体水气运化,脾虚则湿盛,淤积于肺,化湿为痰;肾虚则无法运化水液为津液,上侵为痰,由此可知小儿哮喘与脾肺两虚存在紧密关联。外感六邪则邪入肺经,诱发伏痰,致使痰雍气道,气逆痰动则为哮喘。患者发作时痰随气升降,互相搏击,拥堵气道,气机升降无力,致使气急喘促,呼多吸少,痰鸣气吼,肺气壅塞,肺气不宣则心血瘀阻,激发心血瘀阻,是故临床治疗应以定喘止咳、化痰平喘为主要施救理念。

张美霞[15]对100例哮喘患儿研究后发现,采用西医结合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可发挥泻肺热、降逆平喘、止咳化痰的良好功效,强化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充分证实了加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在小儿哮喘治疗中的优越性。本文研究证实,治疗前组间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证明观察组采用的加味麻杏石甘汤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儿临床体征、症状改善效果更加显著,疗效更加卓越。观察组咳嗽、喘息、肺啰音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案可有效缩短患者咳嗽、喘息等不适症改善时间。初步分析,方中麻黄性温、辛,可平喘宣肺、散邪解表;石膏甘、辛、大寒,可清泻肺热、解肌散辛;杏仁味苦可平喘降肺,与石膏配伍可清肃协同,与麻黄可宣降相因;炙甘草可益气和中,与石膏配伍可生津止渴;防风、黄芪可补气固表;贝母、百部可止渴化痰,主要联用共奏平喘、止咳、抑制变态反应、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的效果,用于治疗小儿哮喘能够有效促进机体支气管病理改变。临床研究表明,加味麻杏石甘汤具有止咳、抗病毒、平喘、抗机体变态反应、抑菌、调节免疫能力、改善炎性介质释放和生成等方面的优良效果[16]。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不良反应小、经济性高、疗效确切的优势,而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儿童哮喘具有药物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病程短、花费少的明显优势,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意义[17]。

经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远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1.43%,表明观察组采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有效防控高血钠、水肿等不良事件发生,提高临床治疗哮喘患儿的安全性。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症状评分、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评分、活动评分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活动评分、症状评分和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后的SGRQ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表明两组的治疗路径均可有效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初步研究,观察组采用的加味麻杏石甘汤方案能够结合患儿实际病况,对于发热、痰多、过敏史患儿对症施救,改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治疗安全性。与上述分析结果相吻合,魏梅菊[18]对80例哮喘患儿研究后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5%,远高于常规治疗患者的77.55,且观察组喘息等不适症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适症发生,提示观察组采用的加味麻杏石甘汤方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可靠,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给予小儿哮喘患儿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喘息等不适症,缩短症状改善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意义。

猜你喜欢
甘汤麻杏石平喘
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信必可都保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包热证)的疗效研究
平喘止咳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分析
麻杏石甘口服液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应用试验
抗疫良方麻杏石甘汤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苓桂术甘汤联合美托洛尔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麻杏石甘汤改善肺间质水肿、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改善休克脱证的作用机理
呼吸调节法平喘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