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皖南山区乡村经济初探
——以徽州休宁县鹤城乡樟田大队枧源队财务资料为中心

2020-06-01 05:03张燕华
安徽史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山区安徽省改革开放

张燕华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各地得到普遍推行,但因各地经济基础、认识程度、资源环境等不同,改革开放的步伐并不一致,且其表现形式、改革程度、经济成效亦差异甚大。本文以徽州休宁县流口区鹤城乡樟田大队枧源生产队财务资料为中心,探讨改革开放初期皖南山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历程,展现改革开放在山区村落的实践及其在各地的多样性风貌。

20世纪80年代,徽州休宁县设万安、岩前、五城、溪口、流口、临溪等6区。鹤城乡为流口区的5个乡镇之一,下辖樟田大队等5个村民委员会。枧源生产队是樟田大队的8个小队之一,人口107人(1)1980年数据。据《休宁县流口区鹤城人民公社1980年度年终分配方案》,原件藏安徽大学徽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下引枧源队资料原件均为安徽大学徽文化传承创新中心收藏。,是一个普通而又常见的皖南山区小乡村。正因为如此,枧源队的个案也就具有了典型意义,它反映了此类乡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状况。笔者在乡村调研时,发现了数千份枧源队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财务单据及相关资料,这些资料为我们解读改革开放初期皖南山区乡村经济状况提供了实态数据。

一、改革开放前后枧源队主要农林业经济指标的变化

徽州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岩谷数倍土田”(2)汪道昆:《太函集》卷7《新都太守济南高公奏最序》。一直是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之一,民间也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3)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2页。的说法。受自然环境影响,徽州的农、林经济结构中,山林经济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枧源队的情况也不例外。据《国家基建征用土地减除农业税负担报批表》(1980年9月7日)和《休宁县流口区鹤城人民公社1980年度年终分配方案》(1980年12月24日)登记,枧源队有水田、旱地、茶(山)地等共计108亩。按照当年人口107人计(男53人、女54人),人均耕地与山地面积1.009亩。(4)根据相关资料统计,1985年枧源队所在的鹤城乡耕地与茶园共6129亩,人口5298人,人均1.157亩。枧源队的人均数略低于全乡的人均数,但差距不大。见《休宁县志》卷1《建置》,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9页。其中茶(山)地与水田几乎对半。这种情况,也是当时徽州农林业经济条件的一个缩影。从统计资料来看,绝大多数的乡镇,茶园亩数都是超过耕地亩数的。(5)以鹤城乡为例,1985年有茶园4939亩,耕地1190亩,两者之比达到了4.15:1。见《休宁县志》卷1《建置》,第109页。

基于农林业经济条件,改革开放前后枧源队主要经济指标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

首先是经济总量的变化。

枧源是一个山区村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后,枧源队无农林业之外的其他行业收入,因此其经济总量,其实就是农林业的总收入。从历史上看,枧源队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65年的一份资料表明,枧源队当年农业收入2460.37元,林业收入5037.32元,总量只有7497.69元。(6)《1965年秋季预分方案》。1970、1971年,虽经济总量分别上升到14191.83元和19520.74元(7)《1970年枧源生产队现金分类帐》《1971年枧源生产队现金分类帐》。,但其生产运行依然非常困难。据1971年2月一份《借据》显示,枧源队于当月借鹤城信用合作社临时货款700元,其中借款用途注明“购耕牛”,还款来源注明是“茶”。(8)1971年2月5日《借据》。说明生产队的经济底子非常薄弱,春耕在即,缺乏耕牛,只有通过贷款购买;而还款来源是出售茶叶后的收入,也表明了茶叶收入是枧源生产队的主要经济来源。同年4月另一份《休宁县信用合作社贷款发放凭证》亦记录了枧源队贷款400元,月息4厘2毫,用途是“生活”,还款来源则是“茶叶出售”。(9)1971年4月25日《休宁县信用合作社贷款发放凭证》。经济总量小、生产运行困难是当时枧源队的实际状况。

这种状况在80年代改革开放前后出现了较大变化。下面笔者选取枧源队几个年份的经济总量作比较说明。

表1 1979—1984年枧源队经济总量表(单位:元)

资料来源:据1979—1984年枧源队各《分类帐》《年终分配方案》《年度统计表》《收支总帐》《月结表》等统计。

20世纪70年代后期,枧源队的经济总量一直在2万元以下徘徊。1979年,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历史性地突破了2万元。1980年达到29952.25元,较上一年增长38.02%。经过5年的发展,1984年达到了43526.60元,总量较1979年翻了一番。这一改革开放前后经济总量的变化,对枧源队而言,乃是历史性和跨越式的发展。

其次是农业、山林业比重的变化。

枧源队的水田与茶(山)地的面积接近1:1,山林经济成分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我们以改革开放前记录数据比较详细的1970、1971和1976三年为例,编制《枧源队农业收入与山林业收入现金对比表》,参见表2。

根据表2统计资料,枧源队1970年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16.74%,山林业收入占83.26%,山林业显然是枧源队的主要业态。1971年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17.62%,山林业收入占82.38%;1976年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19.75%,山林业收入占80.25%,这种态势表明,山林业占据主导地位,是枧源队的常态。那么,改革开放后,这种常态有何变化呢?我们根据枧源队相关财务报表,编制《1979—1984年枧源队农业与山林业现金收入表》,参见表3。

表2 枧源队农业收入与山林业收入现金对比表(单位:元)

资料来源:据1970、1971、1976年枧源队《现金分类帐》等统计。

表3 1979—1983年枧源队农业与山林业现金收入表

①据《1983 年年度统计表》,其中“农业收入”为9158.74 元。该数据包含了出售春茶3188 斤,计6387. 69 元; 出售夏茶969 斤,计981. 99 元。因此,去除属于山林业的茶叶收入7369. 68 元,1983 年农业实际收入为1789. 06 元。

资料来源:据1979—1983年枧源队各《分类帐》《年终分配方案》《年度统计表》《收支总帐》《月结表》等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之后,枧源队以山林经济为主导的常态并未改变,但其中农业、山林业的比重有了明显的变化,其总的趋势是山林经济成分得到进一步强化,农业的比重逐年下降。1980年枧源队山林业收入占农业和山林业总收入的88.55%,1981年为85.64%,1982年为96.77%,而到了1983年则保持了93.5%的比例。山林业收入的这一占比相较改革开放之前,明显提高。从1979年到1983年,枧源队山林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51%,而农业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78%。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初期枧源队农业、山林业比重有了显著变化。

再次是农民收入的变化。

枧源队是一个经济底子较为薄弱的皖南山区小队,农民收入一直比较低。据1963年的分配资料记录,当年每户平均收入仅为206.17元。除去每户预支的现金和自产粮折款,年终户均收入69.19元,其中有4户还出现了超支。(10)《鹤城公社樟田大队1963年度年终分配分户清册·枧源队》。1964年全年户均收入217.85元,年终分配除去每户预支的现金、自产粮折款及历年超支款,实际收入户均31.27元,其中5户出现超支。(11)《鹤城人民公社樟田大队枧源生产队六四年年终分配分户清册》。1963、1964年枧源队每10分工分值分别是0.6193元和0.726元,收入水平很低。70年代枧源队社员的收入状况略有好转,但总体上仍在低水平徘徊,只能勉强解决温饱的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据相关财务数据显示,枧源队农民收入出现了较大变化。1979年,枧源队参与分配的31户,户均收入480.75元。其中超过600元以上的14户,占了45.16%;超过千元的2户,最高的达到1228.8元。(12)《流口区鹤城公社1979年社员分配结算到户清册》。1980年,枧源队每10分工分值达到了0.975元,参与年终分配的28户,户均纯收入为759元,每劳力平均纯收入443元。(13)《休宁县流口区鹤城人民公社1980年度年终分配方案》。1981年,每10分工分值上升到了1.225元,参与年终分配的26户,户均纯收入为1025元,每劳力平均纯收入507元。(14)《休宁县流口区鹤城人民公社1981年度年终分配方案》。1979年到1981年的三年间,从户均纯收入来看,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47%,社员这一收入变化和增长率,在枧源队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1981年之后,随着枧源队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社员的收入也逐年攀升。那么,枧源队社员这一收入的变化,与安徽省和全国的农民人均收入相比,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表4 1979—1981年枧源队人均收入与全国、安徽省对比表(单位:元)

据国家统计局独立开展的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来源: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A0E&sj.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农业志》附录《重要文献辑存·安徽农村经济大变化的五年》,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814页。

《流口区鹤城公社1979年社员分配结算到户清册》《休宁县流口区鹤城人民公社1980年度年终分配方案》《休宁县流口区鹤城人民公社1981年度年终分配方案》。

从表4可见,1979—1981年安徽省的农民人均收入,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安徽省农民的人均收入,1979年和1980年不到全国人均数的1/2,1981年也只有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55%,而枧源队在1979年虽未达到全国农民收入的人均数,但远远超过了安徽省的农民收入人均数。1980年和1981年,枧源队社员的人均收入则赶上并超过了全国的人均收入。因此,枧源队农民收入的变化,不仅仅是自身纵向比较的跨越,还是横向比较的领先。

二、经济指标变化的影响因素探析

就枧源队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而言,长期以来没有出现变化。那么,造成其主要经济指标在改革开放初期发生较为显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基础上,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

第一,基于中央和地方鼓励山区改变发展模式的政策引导。

1978年下半年,如何加快农业发展被党中央和国务院提上了议事日程。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在1979年9月28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出:“我们一定要正确、完整地贯彻执行‘农林牧副渔同时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要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目前农业的结构和人们的食物构成,把只重视粮食业、忽视经济作物种植业和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状况改变过来。”(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182、8、186页。这一决定,对此后山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从相关档案记载来看,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对中央农业政策的反应和落实较为及时。1980年1月11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在全省农业会议的总结讲话中,特别提到“抓好林业既是当务之急,又是百年大计”。(17)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农业志》附录《重要文献辑存·要敢于改革农业——万里同志在全省农业会议上的总结讲话》,第772页。同年,中共安徽省委出台了关于加速发展林业的决定,提出“要坚决贯彻落实林区以林为主、全面发展的方针”,并把包括枧源队所在的休宁县等14个县确定为“以林为主的林区县”。(18)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林业志》附录《重要文献辑存·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加速发展林业的决定》,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中央和省级党委、政府不再一刀切要求各地以农业为主,而是对山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明确提出了多种经济并举的思路与政策。特别是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林区县要“以林为主”的决定,有力地推动了山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此前,徽州地委历时数月调研,已于1979年6月出台《中共徽州地委关于山区生产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从我区‘九分山,一分田’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以林茶为主,多种经营,宜林则林,宜茶则茶,宜粮则粮,宜桑则桑,宜牧则牧’的山区生产方针”,并特别强调:“凡是山区,工作重点都要转到以林茶为主的轨道上来,干部和社员的注意力都要集中于林茶生产。”(19)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徽州地区简志》,第345页。枧源队所在的休宁县作为中共安徽省委确定的林区县后,林业和茶叶经济发展迅速。全县1978—1985年封山育林676580亩,比1950—1957年的8年增长将近80%。(20)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休宁县志》卷六《林业》,第137、131页。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是持续走高。(21)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休宁县志》卷七《茶业》,第151页。

改革开放之后,枧源队主要经济指标中山林业收入从1979年到1983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51%,农业、山林业的比重出现明显的变化,正是基于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导向。同时,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与所属休宁县的状况呈现高度的一致性。

第二,得益于各种奖补政策和各项税收减免政策的实施。

1978年12月22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形成决议:“为了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差价,全会建议国务院作出决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百分之二十,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百分之五十,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要分别情况,逐步作相应提高。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在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〇年降低百分之十到十五,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182、8、186页。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又把上述意见作为25条具体内容之一,完整地写进了决定。(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182、8、186页。提高包括林产品在内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予农民,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直接措施。

1980年10月,中共安徽省委出台的关于加速发展林业的决定中,就“用政策调动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问题,强调指出:“今年五月全省山区工作座谈会确定的成片造林和抚育补助资金和粮食等规定要继续执行,保证兑现。”同时,还在具体补贴价格上作了规定。(24)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林业志》附录《重要文献辑存·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加速发展林业的决定》,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枧源队所在的休宁县从1981年起提高了造林、抚育的补助标准,1981至1984年全县共发放补助款2213932元,补助粮7697432.5公斤。(25)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休宁县志》卷六《林业》,第137、131页。林业之外,茶业也有奖补政策。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规定,从1981年起,茶园秋挖、新辟密植速成茶园、新开常规茶园、改造老茶园等,给予数量不等的粮食、菜油、化肥等补助。休宁县政府还规定了给新辟密植速成茶园每亩30元的无偿补助。(26)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休宁县志》卷七《茶业》,第155、162页。枧源队的历年财务资料显示,生产队每年都有上级补助款的收入,财务单据中也有社员补助粮和菜油分发的原始记录。

在有关林业、茶叶的各种奖补政策落实的同时,安徽省相关税收的优惠政策也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实施。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规定,凡超基数交售给供销社的毛茶,工商税率由原来40%减为20%。(27)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休宁县志》卷七《茶业》,第155、162页。枧源队多份财务资料中,这个时期还有新开茶园免税的记录。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就木材税收问题明确指出:“征收木材的农林特产税、工商税、甲乙种育林基金和更改基金等,应严格遵守国家规定,不得任意提高;其他必须收购的费用,由县人民政府确定,除此以外,任何单位不得对木材加税加费。”(28)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林业志》附录《重要文献辑存·安徽省林业厅关于取消木材统购情况的报告》,第465页。据相关财务资料显示,枧源队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其每年所交税金,在生产队总收入中的占比呈现总体下降趋势。

表5 1978—1984年枧源队所交税金在总收入中的占比

材料来源:据1978—1984年枧源队各《分类帐》《年终分配方案》《年度统计表》《收支总帐》《月结表》等统计。

1978年枧源队所交包括农业税、茶叶税、林业税在内的税金,占到当年总收入的7.4%,到1984年已经下降到3.4%。税金在总收入中占比的下降,一方面是政府降税和免税政策落实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直接增加了社员的分配收入。上述政策的落实,对以林业和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枧源队而言,无疑深刻影响了其经济指标的变化。

第三,受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社员积极性调动的影响。

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1979年,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很快在安徽农村推广开来。全省37.98万个生产队中,实行各种形式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占61.1%,1980年上升到66.8%,到1982年,安徽全省已有98.8%的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29)安徽省历史学会编:《安徽六十年(1949—2009)》,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枧源队所属的休宁县实行农业联产承包制始于1979年12月。按照规定,耕田按人口、劳力承包到户,分户经营。1980年茶园又分户采摘和管理。1982年,林山、塘库养鱼也都实行了家庭承包。1984年,休宁县政府向5万户农民颁发《承包土地使用证》,明确宣布这一制度长期稳定不变,承包期在15年以上。(30)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休宁县志》卷五《农业》,第108页。据枧源队《1980年度基本核算单位年终分配后科目余额表》填表说明中第三条“责任制形式有的是联系产量的如包产到组、大包干、包产到户等;有的是不联系产量的如定额管理等,应正确反映,以便分类统计”来看,鹤城公社下属的各生产队既有联系产量的包产到户等形式,也有不联系产量的如定额管理等,而该表反映了枧源队当时的责任制形式是包产到组。

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由此带来了各种经济数据的变化。1980年,中共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说:“这些改变把生产的好坏和社员的个人物质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3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农业志》附录《重要文献辑存·关于包产到户情况的调查报告》,第785页。1983年,中共安徽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在调研报告中指出:“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解决了吃大锅饭问题,克服了劳动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突破口,是催化剂,它诱发出各种活力,有力地推动并继续推动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各方面的改革。”(3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农业志》附录《重要文献辑存·安徽农村经济大变化的五年》,第810页。的确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枧源队的社员“有了生产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克服了劳动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它所诱发出的包括社员生产积极性提高等各种活力,最终体现于枧源队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系列经济指标的重大变化上面。

总之,在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基本未变的背景下,枧源队主要经济指标在改革开放初期发生着较为显著变化,它既基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推行和具体措施的落实,也受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影响。

三、关于改革开放初期山区乡村经济发展的两点思考

对休宁县枧源队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指标的变化及其原因探讨,引发了我们对山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其一,因地制宜是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提供给人们的生产条件有“利”有“弊”。就皖南山区而言,其“利”在于山区盛产木、竹、茶等山林产品,历史上包括枧源队所属的休宁县在内的徽州区域,一直是山林物产的重要输出地,徽州本土经济也因它而赖以兴盛。其“弊”在于受耕地狭隘的影响,明清以降徽州始终是一个粮食输入地。近人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记载:“《止庵集》中,有《厘弊疏商稿序》略云:(明季)余郡处万山中,所出粮不足一月,十九需外给,远自江广数千里,近自苏松常镇数百里而至。”(33)许承尧:《歙事闲谭》卷六《明季县中运米情形》,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81页。康熙《休宁县志》中也称:“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殍,五日不至有昼夺。”(34)康熙《休宁县志》卷7《汪伟奏疏》。这里描述的正是包括休宁县在内的整个徽州地区明清以来的常态。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为解决山区粮食匮乏的问题,在“以粮为纲”、“粮食自给”的农业生产思路指导下,皖南山区农民被迫“搞‘粮食上山’,毁林种粮,挤掉林业和其他经济作物,以致整个山区经济比例失调、元气大伤,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35)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徽州地区简志》,第346、347页。这些后果主要是:森林资源大幅减少,休宁县在1970年还有34个公社可提供木材,到1979年只有19个公社可以提供;水土保持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初多数林区的森林覆被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目前(1979年)全区森林覆被率已降至百分之三十多,且分布很不均匀。五十年代,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只占百分之十五,现已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以上”;山区建设和社员生活大受影响,“由于‘粮食上山’、毁林种粮,造成森林资源和土特产品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失去保障,这就不能不严重影响社队收入和社员生活”。(36)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徽州地区简志》,第346、347页。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徽州山区存在的上述问题,在枧源队也有明显体现。相关财务数据显示,无论是社队收入还是社员收入均处于很低的水准。大量的枧源队从信用社贷款的单据、社员透支凭据等,说明枧源队在20世纪50—70年代,与整个皖南山区一样,没有找到一条经济良性发展的道路。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枧源队的各项经济指标出现明显变化,特别是经济总量和社员收入大幅度提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改变了经营方式,重点发展林业和茶业等山林经济,山林经济成为推动枧源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山林经济的发展,是枧源队充分利用自然和环境资源的结果。它再次诠释和证明了因地制宜是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其二,顺时而为是山区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包括枧源队所属休宁县在内的皖南山区经济发展困境,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其中,经济体制的逐步僵化、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正如1981年6月中共徽州地委在《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中所说:“过去,由于‘左’的影响,一直把集中劳动和平均分配当作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来提倡,大呼隆加上大锅饭,严重影响了集体经济优越性的发挥,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山区生产,受‘左’的影响深,造成的危害大。”(37)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徽州地区简志》,第360页。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因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些年来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目前就整个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坚决地、完整地执行农林牧副渔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7、183、542页。197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着重在最近两三年内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快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7、183、542页。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进一步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清除极左路线的影响,落实中央两个农业文件,从价格、税收、信贷和农副产品收购方面调整了农业政策,适当地放宽了对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限制。特别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进劳动计酬办法,初步纠正了生产指导上的主观主义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7、183、542页。与中央有关农村经济发展方略相衔接的是,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要敢于改革农业——万里同志在全省农业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关于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决定》《关于进一步稳定、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见》(4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农业志》附录《重要文献辑存》,第772、788、800页。等系列文件和讲话。从中央到地方的系列文件出台,引发了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

二是基层农民的探索实践活动风起云涌。早在1975年到1976年,浙江省永嘉县已有77%的生产队土地承包到户,1/3山场承包到户。1977年,浙江台州一些地方自发实行了包产到户。1977年秋,河北大名县万北一队悄悄实行了“统一”的大包干。广东湛江的谭葛大队“从1977年冬种开始,在南五生产队实行各项作物联产到户的试验,让社员谁种谁收,1978年冬,进行包产到户试点。”(42)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广东改革开放决策者访谈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1978年,山东陵县郑寨公社实行了包产到户的责任制。(43)高王凌:《“包产到户”起始点考据》,《华夏时报》2013年12月26日。安徽基层农民的探索实践活动开展较早,发展迅速。1978年秋种时,肥西县山南区77.3%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1979年年底各生产队均包产到户。1978年年底,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无为县东乡赵坝、三汊河两个公社在1979年秋种开始,就有98%的生产队采取包产到户的生产方式。正如1980年中共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所说的:“被批了一二十年的包产到户,如此迅猛发展,出乎人们的预料。一些领导机关想阻止也阻止不住,想捂也捂不住,有的施加种种限制和压力,甚至拿开除党籍、纪律制裁来阻止,也未见效果,包产到户仍在或明或暗地到处实行。……包产到户,实际上已经成为一股群众性的潮流。”(44)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农业志》附录《重要文献辑存·关于包产到户情况的调查报告》,第780页。

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以及基层农民的探索实践活动,表明了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欲求山区经济的发展,顺应这一潮流当是必然的选择。从档案资料来看,枧源队在这一历史时期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和时势,1979年下半年就采取了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从此经济发展连续走强,经济总量和社员收入均持续上涨。承包责任制的形式虽非枧源队和皖南山区首创,但从皖南山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来看,顺时而为乃是山区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从财务资料分析,改革开放初期休宁县枧源队的主要经济指标发生了重要变化,而其变化的原因既是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农村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和实施的结果,也是农村生产方式改变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结果。从具有典型意义的枧源队的生产发展来看,因地制宜和顺时而为当是山区经济发展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创新性的群众实践运动,枧源队所在的皖南山区的实践活动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多样性。

猜你喜欢
山区安徽省改革开放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下)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