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回医放血疗法比较浅析

2020-06-01 00:31刘明菲
光明中医 2020年7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工具部位

刘明菲 赵 鸿

放血疗法是世界各国古老的医疗行为之一,特别是在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更是被广泛应用[1]。在中国汉、藏、蒙、回、畲、维、苗、壮、土、侗、哈萨克和纳西等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放血疗法[2],放血是中医外治方法之一,属于“刺血络”“刺络”范畴,现代称为“强通法”[3]。其用锋针,即三棱针刺破患者的特定部位,放出瘀堵的浅表静脉血液,以达到防病祛病的目的。放血疗法也是回医重要外治手段之一,从古至今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笔者从放血疗法的源流、放血工具、放血部位等7个方面对中医与回医放血疗法进行比较。

1 放血疗法的源流

1.1 中医放血疗法放血疗法是人类对于疾病最原始的探索认知。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脉法》中关于“砭石医治痈肿”是最早关于放血疗法的记载[4]。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作为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本经典著作,全书162篇中,共有46篇对刺血疗法作了精辟论述,其中《素问》20篇、《灵枢》26篇是放血疗法的理论体系成熟的标志;以刘完素等金元四大家的刺血成就为代表的宋金元时期是放血疗法理论创新和特色形成阶段;明清时期以瘟毒疫疠的刺血经验为完善成熟阶段。建国后刺血疗法得到快速发展,诸多刺血疗法的著作相继问世,使刺血疗法的研究和应用掀起新热潮[5]。

1.2 回医放血疗法受到中西方医学的影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0年)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疾病是由于体内4种液体(血、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失衡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导致放血疗法在欧洲占据了1400年左右的统治地位,直到19世纪末仍然长盛不衰。由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经特别推崇这种放血疗法, 所以很多阿拉伯人和中国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伊斯兰教信仰的人们,即便没有任何病症, 也要像过斋月一样每年做1 次称作Hijamah[6]的放血, 以便能防病健身。回医放血疗法,秉承了阿拉伯传统医学三大放血疗法[6]:静脉放血、水蛭吸血、拔罐放血,同时也吸收了中医刺络放血在取穴、刺血部位、刺法等方面的经验。源流来看,中医放血起源于《黄帝内经》中精辟论述,历史悠久,发展至明清时代已是成熟阶段。而回医受西方医学影响,传承阿拉伯三大放血疗法[6],将中医融入进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 放血工具

2.1 中医放血工具通常有针具、刀具、罐具和动物(水蛭)[7]。其中针具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一致,经历了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过程[8]。中国现存最早的用于放血排脓的原始医疗工具是砭石[9]。西周出现三棱形末端锋利的青铜针,春秋时期长约10 cm青铜所制“扁鹊针”,尾部有刃,均用于放血破痈,中国在公元前6世纪出现生铁制品与最早《黄帝内经》记载的锋针、毫针、提针、鑱针等九针形制相似,被认为是最早的专用针具[7]。《黄帝内经·灵枢》记载“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即现在的三棱针;《灵枢·九针论》言:“七曰毫针……长一寸六分,主寒痛痹在络者也。”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中提到的刺血络工具主要为鑱针和锋针,其中鑱针头部宽大、末端锋利,多用做浅刺放血泻热,发展为现今梅花针。还有《黄帝内经》“燔针刺”,《针灸资生经》言:“以针置火中令热,于三里穴刺之微出血”脚肿之症火针放血。现代贺普仁创“贺氏三通法”之强通法,采用三棱针、梅花针、火针、毫针、火罐等[3]进行放血治疗。

2.2 回医放血工具回医放血工具是中西方医学的融合,希波克拉底《妙闻集》详细介绍放血疗法20种“锐器”,其中用于放血排脓的有6种,包括suci(针)、kusapatra(状如“吉祥茅”之叶的器械)、atimukha(状如鸟嘴的器械)、sararimukha (状如苍鹭之嘴的剪子)、antarmukha(半月形、内侧有刃的剪子)、trikurcaka(由3 根组成的“乱刺”刀)。见图10。在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回回医官,用刀划开额上……痛亦遄止”。阿拉伯传统医学三大放血疗法[6]:静脉放血、水蛭吸血、拔罐放血。现今在阿拉伯国家水蛭吸血这种方法已经不用了,多采用一次性手术刀片[1],目前中国回医放血临床多采用三棱针、一次性采血针、消毒后的缝衣针、砭石、火针等[10],不再使用古代阿拉伯外科手术刀具,水蛭吸血的习俗在中国部分地区民间仍有保留。放血工具来比较,中医放血工具从古代所采用针具、刀具、罐具和动物(水蛭)发展至现今使用针具与罐具相结合。回医放血工具由古代20种“锐器”发展至现今中国回医所使用的三棱针、一次性采血针、消毒后的缝衣针、砭石、火针[10],究其类型虽不同,但治疗目的一样。

图1 古代阿拉伯外科手术器械

3 放血部位

3.1 中医放血部位《黄帝内经》记载刺络放血所用的部位广泛灵活,可根据疾病、病情或病变部位血络、血脉的情况而定,明确指出了刺血络的指征,当刺之血络“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凡血络出现“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视之独澄,切之独坚”者皆为当刺之处,即应该刺色青不流动,切之坚实有力的血络。《黄帝内经》也有刺浮现于体表的浮络,即刺破肉眼可见的皮下浅静脉出血,常取的有舌下、头颞部、鱼际、耳前后、腘窝等处的络脉。也可以选用特定穴,如五输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十二井穴等。《针灸甲乙经》记载对刺血部位主要集中在四肢末端和头部腧穴,如“颅息”在“耳后间青络脉”等。目前笔者认为找准有病理改变的体表可见的浅静脉血管,并在这些部位针刺施治,是治病的关键[11]。

3.2 回医放血部位回医放血部位是根据“真一四元七行”核心理论和“四液”“四性”“四气”体液禀赋学说,结合血管、神经、淋巴、骨骼、肌肉、心、脑等解剖学内容,将回医经脉系统分为:纵行经脉(精脉)、横行经脉(络脉或异经)。纵行经脉包括:阳脉、阴脉、筋脉。横行经脉包括:五围即头围、颈围、腰围、手围、脚围5个部位[12],再根据病性、病症、病位, 确定放血部位。善选四肢末端、耳部、腋窝、肘窝、内迎香、鼻尖、眉心等部位的细小表浅静脉,枕部、颈项两侧、肩部、腰背部, 甚或头部的病灶点及瘀阻血脉。尤其擅长一些疮痈肿毒的放血治疗。放血部位来看,中医放血和回医都是在人体浅静脉瘀血血脉放血,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4 放血量

《黄帝内经》中强调“尽出其血”“血出不殆”;《儒门事亲》中有“其血出尽”“大出血”“血出如泉”“出血二杯”“血出约一二盡”“去血一斗”“出血半升”;《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刺至阴出血”“刺陷骨出血”等记载点刺出血,出血量少。但《针灸甲乙经》则提出“出血立止”。现代中医放血量多为数滴至3~5 ml[13]。

古代西方放血量较大往往致病人昏迷。回医放血出血量方面借鉴了中医及古代西方放血量的利弊,而是采用由病情决定,同时还需考虑患者体质、年龄、季节、和个体耐受程度等各种因素决定放血量。目前临床放血一般不超过献血量(200 ml),治疗分为:较多出血量100~200 ml;中等出血量50~100 ml;较少出血量10~50 ml[14]。

放血量来看,中医放血“出血立止”,而回医根据患者个人身体状况,判定放血量的多少,相比中医“点滴而止”出血量通常较大。

5 适应症

5.1 中医放血适应症王超等[14]在近十年中国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研究进展中得出临床用于实证、热证,虚证等结论。贺普仁[3]强通法则用于瘀证、气滞证、实热证、急症、痛症,具体应用于偏头痛、咽喉肿痛、高热、中暑、痤疮、踝关节扭伤、乳腺炎、急慢性腰肌劳损、周围性面神经炎、痹症、关节肿胀疼痛、厥症、下肢静脉曲张。梁前等[15]提到中医放血还可应用于高血压、中风、血管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呃逆、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小儿积滞、夜啼、小儿过敏性紫癜、带状疱疹、荨麻疹、慢性鼻炎、咽喉炎、麦粒肿等疾病均有疗效。

5.2 回医放血适应症《回回药方》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眼、神志、食疗、皮肤、骨伤,并专门论述烙灸法,烧烙皮肤,令其破损,使体内恶毒排出;《瑞竹堂经验方》记载治疗急气疼方、恶疮方、疔疮、紫癜风方等有独特之处。《德善疡科效方》记载善治搭背、串腰龙、疔毒、恶疮等疾病,甚至在《南村辍耕录》中治疗肿瘤等。总体说来,回医学主要适用于急气疼方、疮方搭背、串腰龙、疔毒、恶疮、风寒感冒、头痛(前额痛、瘀血头痛、高血压头痛)、周身疼痛、寒热往来、急性小儿惊风、癔病、急性结膜炎、咽炎、急性关节扭伤等疾病。尤其回医还善用放血疗法治未病,伊斯兰教信仰的人至今仍有按伊斯兰历满月日17日、19日、21日上午进行放血治疗的习俗[1]。适应症来看,中医、回医治疗病种相类似,均涉及内、外、妇、儿各类疾病。区别在于中医尤适宜实、热证的各类疾病,而回医更多用于回历满月日放血的习俗。

6 放血方法

6.1 中医方法依据《灵枢·官针》说: “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适用于皮肤病。“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即四肢末端点刺出血,适应症有发热、咽喉肿痛等。“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赞刺在疔疮疖痈局部多次点刺出血,起到泄热排毒的作用。豹文刺是在病位周围散刺出血,形如豹纹,可以治疗疖肿痈疽、痹证等。扬刺可以发散寒热之邪。大泻刺是小针刀样工具刺破脓肿以排脓。缪刺以左右交叉互刺四肢末端井穴为主,泻其郁积之血。经刺是针刺经络结聚不通的地方,邪去则病愈。

6.2 回医方法在肌肉丰厚的部位,可先行走罐或拔罐, 至局部出痧充血后移去罐体,皮肤碘伏消毒后,用一次性手术刀片划破充血的表皮数刀,或用三棱针快速点刺皮肤痧点, 立即将火罐再次吸拔在皮肤划破处, 将血液吸拔积聚于罐内。在四肢末端或皮肤肌肉较薄的部位,可选择点刺法,主要适用于具体穴位放血;散刺法,将瘀热、脓血排出;挑刺,适用于经筋病或经络病变的筋结松解治疗;割治法,在耳部或病变部位,用锐利小刀切开皮肤剥离出皮下少量脂类物质或脂肪组织,治疗哮喘、痤疮等疾病。放血方法来看,中医放血历史悠久,从《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通过治疗疾病的不同、治疗手段的不同,将放血分为毛刺、赞刺、豹纹刺、杨刺、大泻刺、谬刺、经刺七种方式。回医放血较中医放血更为复杂,需走罐出痧后,在出痧部位点刺放血再行拔罐。

7 禁忌症

《针灸甲乙经》提倡法于四时的刺血思想言:“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夏刺络俞,见血而止……秋刺诸合,余如春……冬取俞窍及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同时对不同机体机能状态下刺血络的操作及对血脉出血等都有着明确的禁忌阐述。回医放血则禁止在大的动静脉血管处放血。禁忌症方面,中医放血与回医放血大致相同。

8 展望

中医学、回医学同属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与回医的刺络放血疗法虽然在源流、放血工具、部位、放血量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适应症方面,两者目的和意义略有不同,中医更多用于治疗,回医则倾向于防治,这是中医与回医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的结果。尤其是回医学是“中西合壁”的文化产物,既有中医内涵,又独具穆斯林特色的医疗方式,虽然中医放血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理论完整、丰富、自成体系,且操作工具多样,方法各异,回医放血受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体系的影响,有其独到之处,伊斯兰教历满月日放血,以及每年放血一次“治未病”的习俗,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因此发展回医放血疗法“治未病”,使其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完整,操作规程更加系统规范,核心思想被其他医学认识接纳还需很多努力,想要更好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为民健康服务,是回医学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工具部位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波比的工具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