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选穴规律研究

2020-06-01 00:31张泽宇
光明中医 2020年7期
关键词:脾经任脉太阴

孙 硕 张泽宇

原发性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疼痛性疾病。瑞典哥德堡城市19岁女青年随机抽样调查显示痛经发生率72%,15%因严重痛经限制日常活动并对止痛药无效8%,国外报道痛经的发病率为43%~90%,其中重度痛经约占18%,13.55%的原发性痛经患者每个月有1~3 d无法正常工作[1],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目前西医主要以镇痛治疗为主,药物疗法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和口服避孕药,效果一般且对身体健康有一定损害,并没有被人们所认可和推广。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分为内服和外治,内服中药存在治疗周期长、即时止痛效果差等弊端,令患者难以坚持,外治法以针刺为主,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并深入研究[2],旨在对针刺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的选穴规律做进一步研究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以“中医”“原发性痛经”“针刺”“腧穴”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2009年1月—2019年10月公开发表的研究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研究文献为中文文献。

1.2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原发性痛经患者,且诊断标准明确,患者年龄、病程、证型、病例来源等不限;②以针刺治疗为临床主要治疗方法;③结局指标: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MPQ)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X痛经症状量表治愈率、有效率等。

1.3 排除标准①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②针刺为辅助治疗手法;③个案报道、病例系列观察等非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④综述、理论探讨、实验研究等非临床研究类文献。

1.4 文献检索流程采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等数据库共检索到文献123篇,再通过阅读摘要和全文,依据研究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77篇。

图1 文献检索流程和结果

2 结果

对上述所有数据进行整理研究后,准备利用软件行数据分析。首先,使用Excel对77个针刺处方中出现的所有穴位进行频数分析和频率分析。

2.1 各腧穴使用频次高频出现的穴位分别是三阴交(17.29%)、关元(13.91%)、地机(7.14%)、足三里(6.77%)、次髎(6.77%)、十七椎(6.77%)、气海(6.02%)、中极(4.89%)、子宫(4.52%)。三阴交是治疗原发性痛经最常使用的腧穴,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同时也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三阴经的交会穴,强刺激可以活血、行血、补益气血。关元为任脉之穴,为一身之本,具有调理胞宫、温暖冲任的作用。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善治血证、可协调肝、脾、肾三脏,充盈冲任二脉,通调气血;经外奇穴选用十七椎穴可以通调督脉,振奋阳气,子宫为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针刺之能疏通经脉、行气活血化瘀;此五个主穴的组合搭配,临床实践常可收到很好的疗效。见表1。

表1 各腧穴使用频次结果

2.2 各经络使用频次治疗原发性痛经时选取经络的规律为:①十四经脉中重视任督二脉的使用,尤其是任脉的使用(29.32%),任脉使用频率(29.32%)大于督脉(8.27%)使用频率。②十四经脉中阴经使用频率(62.4%)大于阳经(32.71%);足三阴经使用频率(30.45%)大于足三阳经(8.65%);手三阳经使用频率(3.3%)大于手三阴经使用频率(1.9%)。③足三阴中以足太阴脾经使用频率(27.82%)最高,足三阳中以足阳明胃经使用频率(8.27%)最高。④针刺处方中所用腧穴归经情况如下,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足厥阴肝经是研究的77个处方中经络出现次数较多的几条经脉。见表2。

表2 各经络使用频次

2.3 留针时间治疗原发性痛经时留针时间以20~40 min为佳,占70.13%;留针10~20 min占18.18%;留针40~60 min占1.3%;此外还有部分医家(10.39%)不留针。见表3。

表3 留针时间

3 讨论

分析以上检索结果,得出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取穴规律如下:①重视任督二脉的使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难经·二十八难》言:“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奇经八脉考》言:“督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即任、督各自循行经过胞宫,均与胞宫密不可分,故成为针灸治疗痛经的重要经络。可以通过针刺任脉上的穴位,如关元、中极,督脉穴位命门、腰阳关等,有效治疗本经所主治的适应证。②重视调理脾经、胃经。原发性痛经病机基础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冲任之血由阳明水谷所化,脾统血、胃为仓廪之官,为后天之主的功能密不可分。所以太阴脾气,阳明胃气为冲脉之本,故调理任督二脉之外,要以调理太阴阳明为总纲。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常用的18个穴位中,属于脾经和属脾经交会穴的穴位为8个,脾经的三阴交、地机、血海,脾经交会穴中极、关元为针法灸法治疗中必选穴位。通过调补脾胃既使气血有源,后天之本得以固,又使冲任之脉得以盈。③注重阴经的使用。子宫位于下腹部,为阴经循行所过之位。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脾统血、为后天之主的功能密不可分,而肝、脾、肾属人体的五脏,五脏藏而不泻,相对于六腑而言属阴,故治疗时阴经使用频率明显高于阳经。④重视经外奇穴的使用。《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云:“十七椎穴下,奇穴……主治转胞,腰痛。”督脉起于胞中,十七椎又与胞宫相近,针灸十七椎可起到局部治疗作用。十七椎被认为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5],子宫定位与胞宫位置相近,又可通过局部调节作用治疗痛经起到通而不痛的作用。⑤留针时间多在20~30 min。《黄帝内经》有关于针灸留针时间长短的记载,针刺留针时间长短不一,且受个人体质、病程、病因、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6],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留针时间对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镇痛效果。柳春梅等[7]发现针刺十七椎穴留针30 min可以更好地减轻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程度。由于痛经多是由气滞、寒凝使胞脉瘀阻,故适当延长留针时间至30 min时可以更有效地祛除寒凝、气滞、血瘀,从而达到最佳镇痛效果,消除痛经症状。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时重视任督二脉及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的使用。从经络角度而言,以任脉和足三阴经为主;具体从腧穴的角度而言,以三阴交、关元、地机、足三里、次髎、十七椎、气海、中极、子宫为主。故临床上可以应用以上取穴规律来选穴、定经,再依据不同兼证进行辨证加减以达到提高诊疗效率的目的。

猜你喜欢
脾经任脉太阴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调好脾经身体棒
最方便的健身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