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信仰”叫偶像

2020-06-01 07:52纪如景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0年5期
关键词:盲目特质演唱会

著名主持人蔡康永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喜欢上了一位偶像,请你一定要去看一场他的演唱会,亲自去,要亲眼看看他,好好看看他。因为舞台上的生命可能持续很久,也可能转瞬即逝。你不知道他是属于哪一种。你无法预测那发光发热的时间还有多少。你猜不到下一秒他会消失到哪里去。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无法把握。他是你感知世界里无可取代的全部,但他也是你未知世界里永无交集的一点。”

演唱会是规模庞大的仪式,也是力量巨大的仪式。起初由偶像和粉丝组成这些仪式,反过来,仪式又塑造了偶像和粉丝。不仅人创造了仪式,而且仪式也塑造了人。类似的场合包括足球比赛中的球星与球迷。仪式让本应该由繁复语言解释的事情变得简单,参与到某一种仪式中,代表着对某一种群体的认同。有的人为什么去听五月天的演唱会而不是痛仰乐队的?为什么听陈奕迅而不是谭咏麟?选择便是认同。

这种认同被称为“偶像崇拜”。偶像可以是一個具体的人,比如鹿晗,也可能是一个团队,比如足球领域的皇马和巴萨。

偶像崇拜源于人类的“造神”倾向。人类逐渐脱离原始的自然崇拜之后,依然改不掉封神的习惯,于是我们看到有些招摇过市的男男女女都成了“男神”“女神”,叫得好像他们真的坐在仙界高于世人一般。“造神运动”不过是娱乐产业的大工业生产中的一个环节,以制造神秘、营造距离感为手段,让男明星、女偶像们身边雾气缭绕。粉丝们追捧赞誉,疯狂迷恋,试图从偶像身上找到内心所需。

在粉丝眼中,偶像永远是完美的,毫无瑕疵,更没有缺点。可是,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完美从来不存在。或许正因为完美是不存在的,人们才从露出些许美好特质的一些名人身上寻找“完美”,这也导致了粉丝们的盲目。他们无法接受他人对偶像的批评,更不会接受偶像拥有缺点这一事实。网络上每天都在进行的粉丝掐架大都出于盲目。

人本是有独立意志的行为个体,为什么有的粉丝会盲目?除了过于感性,跟风随大流外,更重要的是寻求心理上的认同和补偿。在人们习惯用标签识别他人时,追随偶像亦是对自身身份的确认。一个人说“我喜欢王家卫,从小到大,他的电影我看了无数遍”,另一个人说“瞧你那损色,我就稀罕宋小宝了,怎么着吧?”。我们能判断出他们各自的某种特质,这判断标准是什么呢?不是可见可测量的指标,而是他们的偶像。

粉丝如何选择偶像,在于他自身的特质。比如说,一个人本身桀骜不驯、阳刚血性,他可能会喜欢张继科的打球方式;如果一个人做事考虑周全、处世谨慎,他会觉得马龙更适合他的胃口。粉丝从偶像身上寻求心理认同,某种程度上,偶像的特质契合了粉丝自身的一部分,构成他的人格延伸。偶像崇拜,同时也是崇拜自己。

(选自《仪式感:以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纪如景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本刊有删改)

猜你喜欢
盲目特质演唱会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My Dream
盲目剃“满月头”可能对宝宝造成什么伤害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盲目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