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万份问卷调研结果显示:一线城市中小学生健康素养仍待提升

2020-06-01 07:36徐扬
中小学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健康素养新冠肺炎防控

徐扬

摘要通過对北京市9596名中小学生的调研发现,当前学生在卫生健康行为习惯方面的整体表现有待提升,学生对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的认知还存在片面和误区。学校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缺乏有力的管理团队、课程实施模式相对单一、教师资源支持匮乏等问题。建议中小学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警示,通过组建有力的健康教育团队、推动健康教育课程常态化实施、密切家校合作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关键词 学校健康教育;“新冠肺炎”防控;卫生健康习惯;健康素养;健康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4-0043-03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也进行了很多深刻的反思,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是其中的重要话题。那么当前中小学生的卫生健康习惯表现如何,学校在整体推进健康教育方面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本研究基于对2016~2017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数据库”中关于“疾病与预防”维度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近年来中小学生在卫生健康习惯方面的表现、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的学校工作改进提供参照。

一、研究设计:针对北京16区中小学生卫生健康习惯开展抽样调研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抽样调查方法,针对北京16区48所学校的小学(3~6年级)、初中及高中部分学生,进行卫生健康意识、技能水平和行为习惯的调查。依据各区在校学生数、地理位置(市区、城镇和农村)和学段差异,每个区随机选取3所学校,从中在测查年级随机等距抽取1~3个班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研共发放小学生问卷5760份,回收5632份,有效问卷5531份,有效率为98.21%,其中男生占50.50%,女生占49.50%;共发放中学生问卷4159份,回收4108份,有效问卷4065份,有效率为98.95%,其中男生占51.10%,女生占48.90%。调研设计考虑到学生所在学校分布、家庭特征属性,基本能够代表北京市中小学生群体在卫生健康习惯方面的状况。

2. 调查内容

本研究中的调查问卷依据国际通用的《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Global School-based Student Health Survey)设计并进行本土化转化,其中的卫生健康习惯等内容,经过教育、心理、卫生疾控及防疫领域相关专家论证,确定问卷各题目的重测信度,并经过240人的预调查,根据其中反映的问题和北京实际情况进行修订。问卷内容包括四方面:(1)学生个人和家庭信息,如性别、年级、家庭抚养模式等;(2)卫生行为习惯,包括日常卫生技能掌握及行为习惯落实情况等;(3)疾病预防意识,如对于常见传染病防护的认知、对于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等;(4)社会环境,如家庭支持、同伴影响、学校环境(教师知识储备、学校实施状况)等。

二、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卫生健康习惯呈现显著特点和突出问题

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当前中小学生在卫生健康习惯方面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和突出问题。

1. 中小学生卫生健康行为习惯整体表现待提升,且呈现性别和学段差异

从调研结果来看:中小学生在日常卫生健康行为习惯方面的整体表现有待提升。如在与公共卫生习惯有关的“咳嗽、打喷嚏时及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行为中,学生选择的比率偏低,小学生平均为75.60%、80.50%、77.50%,中学生平均为83.70%、83.50%、80.10%;在与个人卫生习惯有关的“不共用毛巾等洗漱用品”“饭后漱口”“经常洗澡”等行为中,小学生平均为64.90%、50.60%、68.20%,中学生平均为73.10%、51.00%、77.40%。其中一半的中小学生不能做到“饭后漱口”可能引起的口腔卫生问题尤需引起重视。除此之外,中小学生在卫生健康行为习惯表现上还呈现以下特点。

(1)学生卫生健康行为习惯存在性别和学段差异:女生好于男生,中学生好于小学生

在各项卫生健康行为习惯方面,小学女生整体好于小学男生,在性别方面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或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中学生除了“勤洗手”“常洗澡”“饭后漱口”几项外,在其他方面仍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1),依然是女生整体好于男生。

在学段差异方面,随着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和独立性的增强,中学生维护自我健康的意识整体提升,反映在日常卫生健康行为习惯方面,在“常洗澡”“早晚刷牙”“不乱丢垃圾”“咳嗽、打喷嚏时及时遮掩口鼻”“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不随地吐痰”等方面比例均有上升。(如表1所示)。

(2)学生部分卫生健康行为习惯受家庭因素影响显著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部分卫生健康行为习惯受到家庭抚养模式的显著影响。如在小学阶段,在“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咳嗽、打喷嚏时及时遮掩口鼻”两项中,双亲抚养家庭学生占比显著高于单亲抚养和隔代抚养家庭学生,且具有极其显著(P<0.001)和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卫生健康习惯受家庭抚养模式影响有所减弱。中学阶段,在“常洗澡”“早晚刷牙”两项中,双亲抚养家庭学生占比显著高于单亲抚养和隔代抚养家庭学生(P<0.01),其余卫生健康习惯受家庭抚养模式影响有所减弱。统计结果还显示,学生早期卫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形成还与家庭组成结构有关。如在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在“早晚刷牙”“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方面,明显好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学生,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 中小学生对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的认知存在片面和误区

(1)学生对传染病间接传播途径辨识度较低

学生只有知晓了相关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原理,才能与日常卫生健康行为习惯产生连接。但从调研结果来看,中小学生对传染病的常见传播途径认知并不全面。如在针对传染病通过哪些途径进行病原体传播的调查中,中学生对于性传播和输血以及咳嗽和打喷嚏等直接传播途径的辨识度较高,分别达到84.40%和85.90%;但对于诸如共用餐具和洗漱用具、接触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或被昆虫叮咬、接触被污染的水和食物等间接传播途径的辨识度却较低,占比分别为77.00%、78.50%、77.00%。

(2)学生对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的认知尚且存在误区

以艾滋病为例,这是当前中小学阶段预防宣传频率较高的卫生健康教育主题,但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对其传播途径的认知仍然存在一定误区。如小学生中,只有60.90%的人知道艾滋病的正确传播途径,即通过与被感染者的体液或血液接触(性接触、输血、器官移植等途径)进行传播,仍有高达22.10%的人认为是通过空气(如咳嗽、打喷嚏等行为)进行传播,有14.90%的人选择“不知道”,还有1.20%和0.90%的人选择通过“偶尔一次与被感染者握手”或“通过电话机、门把手或体育设施”进行传播。中学阶段,有82.40%的人能够正确选择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但选择上述几种错误传播途径的人仍各占一定比例。

三、深度探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卫生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成效与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呈正相关。以往研究也表明,学校健康教育的落实有助于改善学生日常的卫生行为习惯。基于前期对与被调研学生相匹配的1353名小学和1339名中学管理者和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如下薄弱环节。

1. 近六成学校未建立有力的健康教育管理团队

学校领导是否负责学校健康教育的具体规划和督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调查数据显示:小学阶段由校长和副校长等校级领导直接主管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分别占13.00%和28.90%,总占比仅超四成;其余由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普通教师负责的学校分别占21.20%、1.90%、1.30%和32.90%,还有0.80%的学校缺乏对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督导。中学阶段同小学情况类似。

2. 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模式相对单一,实践类课程不足

调研结果显示: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呈现出以课堂教学为主、形式相对单一的特点,同时在具体落实方面小学好于中学。如小学阶段有66.10%的学校能够给予健康教育专门的课时保障,另外通过学科渗透或融合、班会、专题报告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的学校分别占71.20%、78.20%、44.10%、60.20%。中学阶段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形式同小学具有相似性,但除专题报告外,其他各种课程形式的占比均有下降。只有0.70%和1.20%的学校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或广播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3. 教师获得来自学校的健康教育资源支持严重匮乏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多数教师有提升健康教育能力的主观意愿,但获取资源的途径却相对单一,尤其是来自学校层面的培训和资源支撑严重匮乏。以小学阶段为例,教师在日常获取健康教育资源的途径中,选择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的分别占73.60%和80.80%,通过报刊书籍的有71.90%,通过培训、相关合作单位和学校获得资源补给的分别为53.60%、24.30%和40.00%。可见学校层面亟待加强对教师健康教育资源的有效支持。

四、对策建议:加强校内外联动,共促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提升

1. 建设分工协作、保障有力的学校健康教育专业团队

学校作为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起专业的管理团队:一是由校长作为负责人,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资源整合;二是由各职能部门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家委会和教代会力量整体推进;三是由校医和心理、体育、生物等学科教师组建课程研发及实施团队,负责具体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如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分别组建了健康教育专业团队,由校长或副校长作为负责人主抓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规划统筹,同时下设主管教导主任及任课教师,共同推进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实施。这些学校还与专业科研团队合作,为教师提供健康教育资源,形成以科研课题研究促进学校健康教育实践的模式,并通过研究平台加强彼此间的经验交流。

2. 推动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常态化、灵活性设置实施

学校既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设置常态化的健康教育内容;又要能够结合社会热点,设置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课程,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如美国依据国家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标准,针对K12年級学生不同心理和生理发展状况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以5~7年级开设的“传染病”主题课程为例,该课程明确规定了各年级学生应掌握的防护知识、技能和行为实践,同时引导师生通过制作宣传海报、记录疫苗接种过程、做实验、学科渗透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和了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很多学校都开展了以学科为载体的卫生健康教育科普课程,其中很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关注。

3. 构筑家校联盟,促进学生卫生健康习惯从认知到行为的落实

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还要密切联系家庭,促进学生卫生健康习惯从认知到实践的有效转化。如针对牙齿防护,学校可以教会低年级孩子学会牙齿、牙龈保健知识,指导高年级学生学会使用牙线、选择合适的牙刷和牙膏等实用技能,而家庭则负责监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落实。值得欣喜的是,在此次抗疫期间,很多学校指导学生居家进行卫生健康防护,并通过组织开展“制作防疫宣传海报”“亲子做口罩”等活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在疫情结束后,这些有益的探索仍可持续发挥作用。

?(编辑?王淑清)

注释:

① 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2017年度科研课题“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DGZ2017-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健康素养新冠肺炎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健康信息素养评估研究
以健康共治实现全民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