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改良,让桂牛产业“牛”起来

2020-06-02 02:45刘光琳
农家之友 2020年4期
关键词:冻精品种改良奶水

本刊记者 刘光琳

“在同等饲养条件下,杂交牛比本地牛每头增收2000元,目前奶水牛的卖价达到3.2万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仅杂交水牛一项每年可为农民增收5亿元。”

作为全国最大的水牛精液供应中心,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长期以来承担着“产业发展,良种为先”的重任,与自治区水牛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一起致力于加速推进牛品种改良新种源和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用科技力量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经过几十年自主培育,这里不仅拥有全区唯一一家国家级的奶水牛种公牛站,还是全国最大的水牛精液供应中心,饲养有摩拉、尼里/拉菲、地中海水牛等多个水牛品种,是目前国内饲养良种水牛种公牛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数量最多的种公牛站。经过多年的牛产业发展以及牛品种的不断改良,肉牛产业已发展成为广西助农增收、脱贫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

牛品种的改良,对推动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全国规模最大种公牛站

水牛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特色物种,主要产区集中分布于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在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种公牛站)里,饲养有摩拉、尼里/拉菲、地中海水牛种公牛,是目前国内饲养良种水牛种公牛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数量最多的种公牛站。

近日,记者走进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在参观种牛舍时,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站长王国利如数家珍地和媒体记者介绍道:“头白、脚白、玻璃眼,这是尼里水牛,属于河流型水牛,原产巴基斯坦;这边的是地中海奶水牛,它们可是世界著名的高产奶水牛品种,是改良我国低产水牛的优秀父本……”这里的水牛品种均从外地引进,个头大,产奶量高,乳质优,在改良我国低产水牛方面立下汗马功劳。

而牛品种的改良,对推动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据王国利介绍,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是国家级的水牛种公牛站,这里也是全国的水牛冻精供应中心。这里有最全的种公牛品种:摩拉、尼里、地中海水牛等品种,每年制作的冻精,基本可以满足全国水牛冻精的需求。目前为止广西每年需要25万支以上冻精,都是免费送到农户用户的手上。2019年广西水牛改良有10万头左右,使用冻精30万支。

尼里水牛的特征是头白、脚白、玻璃眼。

冻精技术有什么作用呢?王国利表示,冻精技术是属于现代肉牛繁殖技术之一,也是近几十年来一个使用面最普遍、最实用的技术之一。如果不使用冻精技术,一头公牛,最多可配15~30头母牛;通过冻精技术以后,如果说一头公牛一年可以产2万支冻精,按照理论上来说,这头公牛可以配1万头母牛。也就说一头好的公牛,经过采用冻精技术以后,它可以覆盖更多的目标,所以说这个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重大的繁殖技术的突破。

目前,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水牛种公牛常年存栏量达80多头,年研制水牛冷冻精液达80万剂,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牛冷冻精液中心。2017~2019年,广西奶水牛种公牛站累计研制奶水牛冻精148.4万剂,其中2019年生产奶水牛冻精52.53万剂,为广西乃至全国提供了优质的水牛种源保证。同时,广西还每年从兄弟省区引进肉牛冻精50万支,为肉牛养殖户提供杂交改良服务。

引进种牛新品种

位于祖国南疆的广西,是我国水牛饲养量最大的省(区),牛多、草多、水光热条件好,甘蔗秸秆饲料多,品改早、规模大、品种多、技术尖。正是由于这么多优越条件,广西奶水牛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广西开展牛的人工授精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牛的品种改良。

广西本地牛个头比较小、生长慢,产奶量低,泌乳性能差,特别是黄牛,人称 “本地黄牛像条狗,一担可挑两头走。”利用外来的优良品种对本地牛开展杂交改良,可使杂交后代生长速度快,产奶量大,耕作能力提高。

为了改良广西本地水牛品种,提高其产奶性能,广西于1957年和1974年分别从印度和巴基斯坦引进水牛品种摩拉水牛、尼里-拉菲水牛进行杂交改良,杂交改良后的牛体格大、生长发育快,产奶产肉性能都比本地水牛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佳,役用能力强,适应性好,耐粗饲,易于饲养管理,受到农民的欢迎。

广西本地水牛经过杂交改良,一代杂交、二代杂交水牛年产奶量分别达1吨、1.3吨以上,三元杂交水牛产奶量可达1.5吨。杂交奶水牛已成为南方地区高档奶源主导品种。

但由于引进的水牛品种经过长年的利用和杂交改良,在管理上出现系谱不全、缺乏等问题,又因为一直不能得到外部新鲜血缘补充更新,导致近亲繁殖严重、种质退化严重、杂交改良效果下降,制约了奶水牛产业的竞争力。虽然广西是国内最早开展水牛杂交改良的省(区)之一,利用杂交水牛生产优质水牛奶已形成一定规模,是广西的特色产业。但从产业化角度看,还存在奶水牛存栏量不足和单产偏低的问题,引入优质种源、加快扩繁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014年12月,广西从澳大利亚引进了59头原种地中海水牛品种拓宽水牛遗传育种资源,其中后备公牛10头,经过严格的检疫、隔离后,10头后备公牛于2015年4月1日进驻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种公牛站。

地中海水牛是广西拥有的第三个外来河流型乳用水牛品种,适应性强、产奶量高,与摩拉水牛、尼里/拉菲水牛一样,都是世界上优秀的乳用水牛品种,是重要的水牛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因此,用地中海水牛杂交改良广西本地水牛,可以提高水牛产奶量,对加快奶水牛产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这次引进奶用水牛种牛,有助于提升广西水牛杂交改良水平。目前,地中海水牛冻精已经推广至广西全区、云南、江苏、江西、广东等各省。

“广西水牛的杂交改良工作,开始于1958年下半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了完善的牛品种改良技术推广体系。截至2019年底,广西已经建成25个牛改示范区。”王国利说。而经过杂交改良,奶水牛养殖场(户)的收益得到大幅提升。

举个例子来说,广西最早是用莫拉、尼里品种来改良水牛,它的杂交后代的产奶量是1.3~1.8吨,平均是1.6吨,现在引进了意大利的地中海水牛,杂交改良以后产奶量可以从平均1.6吨提高到2.3吨,这在世界上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在广西处于最高的水平。在同等饲养条件下,杂交牛比本地牛每头增收2000元,目前奶水牛的卖价达到3.2万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仅杂交水牛一项每年可为农民增收5亿元。所以说,杂交水牛的产奶量的改良效果是非常显著的。黄牛也一样,最近30年,广西同时进行了本地黄牛品种改良。黄牛的改良品种比较多,世界上几乎所有好的优良品种,在这里都有引进,以前广西当地的改良品种只是利木赞牛,或者西门塔尔牛,现在引进了其他的品种,比如安格斯牛,甚至还有一些比安格斯牛更好的肉牛品种用来改良广西的本地牛。

改良后的杂交牛的生产性能日增重提高很多。据测算:农民每配出一头杂交牛,最少可以多卖2000~4000元,就是说如果农户不开展杂交改良只养本地牛,那么一头3~5个月的本地牛犊,最多卖3000元;如果是杂交改良的牛,最少能卖6000~8000元,就像农民所讲的改不改,3000元,增效是很明显的。

牛品种改良助民增收

俗话说:“产业发展,良种为先”。畜禽良种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体现在畜禽良种上。近年来,自治区畜禽品种改良站、自治区水牛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一直致力于加速推进牛品种改良新种源和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用科技力量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7年底,全区共有存栏能繁母牛10头以上的肉牛场(户)2714 个,存栏能繁母牛8.58万头。目前,我区牛的良种化程度为12%~15%,饲养的牛品种,85%以上为地方黄牛和水牛品种,有约7.6%为外来优良品种,主要有安格斯、西门塔尔、利木赞等;7.4%以下为杂交牛和少量挤奶牛。

开展牛品种改良,不仅挖掘牛的产肉产奶性能,也让农民寻找到养牛除了役用之外的经济效益。

桂林市全州县两河镇鲁水村委天堂坪村廖发顺, 2016年,在两河镇牛品种改良技术员王亮的鼓励下,收购了附近农户20头杂交母牛,并种植10多亩草地开始养牛。养殖3年来,在品改员王亮帮助下,每次采取良种冻精人工授精配种,生下的杂交牛犊个头大、增重快,出栏快。在廖发顺夫妇俩精心打理下,他们每年都能销售10~20头育肥牛。2019年卖犊牛6头收益7万多元,卖育肥牛11头获利16万多元。总收益24万元。现建有牛舍2栋500余平方米,存栏50多头,能繁母牛18头,育肥牛30多头,犊牛8头。

而位于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桥头铺村委的阳朔县顺兴肉牛养殖场,建设栏舍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目前阳朔县最大规模的家庭养牛场,已成为该县养牛示范基地和试验场。农场主蔡层国头脑灵活,勇于创新,从2004年贩养20多头牛开始,经过不断摸索,慢慢转变为自繁自养并不断扩大,现存栏利用利木赞、德国黄牛、夏洛来、西门塔尔、海福特、英国短角红牛等冻精开展牛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选留下的杂交能繁母牛260头,年出栏肉牛200多头。目前养殖场种有80多亩牧草,配有大型铡草机,年可加工草料1000吨以上;养殖场安装有监控设备,可以随时监控牛群的健康及母牛发情情况;配备显微镜及其他配种器械,能适时输精,保证母牛群有高的繁殖率。

蔡老板在发展好自家牛场的同时,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养殖杂交牛,使用良种牛冻精为他们的母牛配种,以解大家的后顾之忧。在蔡老板的示范带动下,周边已有760多戶开展牛品种改良,饲养杂交母牛达到3680多头,累计出售杂交牛3400多头,为当地农民创造产值2100多万元。蔡老板2019年共完成母牛人工授精867头,产仔676头,为养殖户增加经济收入200多万元,对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蔡老板自有一套独特的牛销售模式:一是销售配上种的母牛(2019年约1.8万元/头);二是母牛与犊牛配对销售(2019年约2.5万~3万元/对);2年左右的肉牛(1000公斤以上)可以卖2~2.6万元/头,最高的一头卖4.8万元(1250公斤)。2019年迎来牛市最好的时候,蔡老板养殖场共销售配上种的母牛92头,配对母牛与牛犊74对,200多头肉牛,总销售额达800多万元。

养牛是广西农业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门路。广西突出抓好桂西、桂中、桂北山区产业带,重点打造贺州、百色、南宁、桂林、河池、贵港、崇左、防城港、柳州和来宾为主的优势产区。随着“粮改饲”项目的试点实施和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要致富,养肉牛”已成为广大贫困山区发展脱贫产业的共识。

养牛是广西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门路。

开展牛品种改良,不仅挖掘牛的产肉产奶性能,也让农民寻找到养牛除了役用之外的经济效益。

种牛舍里的水牛。

近年来,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创新推出 “贷牛还牛”扶贫产业项目,加快肉牛品种改良进程,肉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都安已建成万头种牛基地3个、牛舍1.3万栋,成立牛羊合作社200多家,养牛总量突破15万头,养牛贫困户每年增收6000~7000元。

都安县通过饲养杂交牛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只是广西杂交牛养殖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在我区不少地方,肉牛养殖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在贫困县以及“粮改饲”项目实施县肉牛养殖量不断增加,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

目前,全区多个地市把发展牛产业作为重要的助农增收、脱贫攻坚主导产业来抓。这几年,广西编制印发《“10+3”提升行动方案——广西肉牛肉羊产业提升行动方案》,在河池、崇左、桂林、南宁、柳州、贵港、百色等地,养牛致富典型到处可见,都安瑶族自治县“贷牛还牛”扶贫产业模式自2016年以来,全县肉牛总量从9.27万头发展到近15万头,产业带动近5.5万贫困人口脱贫。

据品种改良站站长王国利介绍,杂种母牛1个泌乳期产奶达1000~1500多公斤,比本地水牛产奶量(500公斤)提高1~2倍,每头杂种水牛产肉比本地水牛增加45公斤左右;杂种黄母牛1个泌乳期产奶达1400多公斤,比本地黄牛产奶量(300公斤)提高 3倍以上,每头杂种黄牛产肉比本地黄牛增加30公斤左右。可见每头杂交牛比同龄本地牛高出3000~4000元的价值。牛品种改良提高养牛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益。2019年全区生产杂交牛20.12万头,按95%成活率计,平均一头杂交牛售价比本地牛高3000元推算,全区农民通过饲养杂交牛增收达5.73亿元。

数据显示,2019年广西全区牛存栏337.05万头,贫困县占48.5%;牛出栏124.64万头,贫困县占46.85%。贫困县的畜牧业产值在全区畜牧业的占比超过了4成,牛产业甚至接近5成。

肉牛产业市场前景可观

发展牛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方面,对于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业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种养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畜牧业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广西重视农业产业升级打造,积极推动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助农增收、脱贫攻坚的优势特色产业来抓。

储存在密罐里的冻精。

技术人员在观察受精情况。

牛肉是我区城乡居民重要的“菜篮子”产品,随着人口增长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化,牛肉消费必将持续快速增长。养牛养殖风险相对较小,市场前景好,价格稳定,是广西农业的传统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门路。

如今,在广西农村随处可见黄牛水牛杂交改良的成效。而且不同的区域对牛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在山区,山石比较多,这里比较适合养殖中等身材的安格斯牛、利木赞牛等品种的牛,因为身矮方便爬山,体重太大的牛爬山困难;而在丘陵地区或者相对比较平坦的地区,要养殖长得快、个子大的牛,比如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就合适;还有少数民族地区对牛的毛色很挑剔,认为白色不吉利,他们更喜欢黑色的、黄色的。所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惯,按不同的地域来选择。

据介绍,截至目前,广西共创建农业部级肉牛肉羊奶牛标准化示范场20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级肉牛、肉羊、奶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9家。

数据显示,广西目前饲养的牛良种化程度为12%~15%,农户饲养的牛品种85%以上为地方黄牛和水牛品种,良种化程度还比较低。为此,广西建立了12个地市级液氮、冻精中转站,在103个县(市、区)开展牛品种改良工作,共设有2745个配种站(点),加快推动广西肉牛产业的品种改良进程,让更多养殖户受益。

猜你喜欢
冻精品种改良奶水
黄牛品种改良存在问题与对策
我国奶水牛选育步入现代分子育种时代
提高基层畜禽品种改良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
浅谈水城县畜禽品种改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胸部大小和奶水多少有关吗
牛的品种改良是经济效益的保证
黄牛冻精改良易地输精的技术应用
关于乌兰察布肉牛养殖的对策建议
提高肉牛冷配受胎率的措施
云南省奶水牛品牌建设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