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0-06-03 04:02赵乃平李清
戏剧之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赵乃平 李清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高校师范类专业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的摇篮,要守师范之本,行教育之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育人作用,提升师范类本科生的思想政治和教育实效。本文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调查分析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现状,并提出若干关于“课程思政”建设在师范类专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有效实施策略,促进师范类专业课程发展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课程思政;师范类专业;示范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4-0145-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的历史洪流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师范类专业作为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合格师资的摇篮,坚守师范之本,力行教育之源,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国高校相继开始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思政”发挥每一名专业授课教师及每一堂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等融入专业课讲授中,让专业课程上出“思政味道”,让专业教师挑起“思政担子”,让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

一、师范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自古以来,我国的教师地位就很高,“天地君亲师”五字成为人们长久以来祭拜的对象,充分地表现出儒教民众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历朝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教化广大百姓,延续着尊师重教的传统。唐代大文豪韩愈曾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由此可看出,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的职能。教师能有如此高的地位,主要还是因为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还肩负着教化人心和以德育人的使命,包括一个人的思想修养等道德方面的教育。

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教师的地位也几经沉浮,经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运动,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等先进思想对广大民众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西式教育备受推崇,教师的地位和影响也备受当局政府重视,涌现出了蔡元培、梅贻琦、胡适、张伯苓等一大批教育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范教育承担着培养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高度师范教育的发展,师范院校在全国遍地开花。为鼓励推进师范教育全面发展,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屬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等师范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在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紧密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与师范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帮助师范专业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在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

二、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关于某些教师师德败坏违法乱纪的案例因影响极其恶劣经常被媒体报道而引发社会普遍关注。这些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和专业研究领域甚至遥遥领先,而在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方面堪称伪君子和真小人。教师队伍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师德败坏道德沦丧的伪君子,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我们在师范教育中往往强调师范技能的训练和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在精神、道德、人格方面的培养。在师范教育师范类专业建设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师范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更高质量的全面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课习惯“单兵作战”,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师范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孤岛困境”。笔者以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两所高校——河北北方学院和张家口学院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形式,研究张家口地区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有高达60%的师范类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和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紧密程度一般,只有19.36%的师范类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和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结合密切,10%的师范类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和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完全无关。在对相关专业课教师的访谈中发现,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专业的个别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关度较低,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去推行并实现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两所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在教学形式上主要还是采取的传统的大班教学,学生人数众多,课堂互动较少,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没有充分重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未能平衡好二者的关系。仅仅局限于增开几门课程,增设几项活动,或者生搬硬套一些思政元素机械地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价值引领”的问题,“课程思政”并未与专业课程水乳交融。在教学教法上,方式过于单一,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新时代的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并且迫在眉睫。

三、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建议

(一)践行“三位一体”的育人思路

“课程思政”的改革和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学科优势,根据学科及专业课程的特点统筹规划,整合“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统一本专业授课教师的育人思路,保证“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加强师范类专业课程内容建设,挖掘思想政治元素

河北北方學院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相继印发了《中共河北北方学院委员会关于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实施意见》、《河北北方学院课程思政实施办法》和《河北北方学院关于开展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关于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文件指出,建设多门在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立课程研究小组,授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等方式,打破原有的学科思维束缚,术道结合,深入拓展教学内容,对照《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全力挖掘蕴含于专业课程中的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针对师范类课程教学大纲,注重精讲作品篇目的选择,从原来的侧重文学性、艺术性调整为突出文化渊源、咏史怀古、人情练达等方面,将课程的具体授课内容与对应的思政点形成一一映射,引导师范生在专业视域下认识社会热点问题,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促进师范生高尚师德的形成。

(三)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提升

提升专业教师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针对不同的“课程思政”的讲授内容设计对应的教学方式。如讲元杂剧《窦娥冤》时,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窦娥、蔡婆婆等角色,通过对白、表情、动作等方式来再现故事情景,体验窦娥善良勇敢的品德、生死分离的悲惨情景以及剧本的悲剧意蕴。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学生对教学环节的参与和思考,实现认知、情感、理性与行为认同的统一,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古典情怀、现代担当以及未来思维。同时,也使师范类学生对教学技能运用有了切实的感悟。

(四)加快思政元素红色案例库的建设

根据师范类专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系列化的红色资源教学案例库,教学案例需充满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映射,案例要有效结合基础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等,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师德师风教育等方面。各专业可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活动,加强专业课教师对优秀案例的学习和感知,进而达到优秀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

在师范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上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又能感受到课程思政的熏陶,实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3]顾明远,檀传宝.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代玉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5]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6).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