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之我见

2020-06-03 02:56刘秋霞
考试与评价 2020年5期
关键词:潜质课外书课外阅读

刘秋霞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潜质。同时,能够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获得审美体验,使学生构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阅读对学生的成长何等重要。如何提高低年級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应采取多种手段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准备一些背景知识,帮忙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构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用心、能动地进入阅读。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真正的实现由“要我读”为“我要读”,为以后高年级的阅读铺平道路。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潜质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

1. 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有关篇章的一些内容,以便学以致用。

2. 精读法。这是培养学生阅读潜质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能够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 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快速地阅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必须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地信息处理和消化。

4. 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等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做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5. 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在课外阅读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潜质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采用多种读书形式,让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1. 读与看相结合。

小学低年级的课外阅读,大多都是些生动的故事,我就将这些故事制作成电脑动画,让学生在看中读、看中思、看中明、看中悟,这对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变成声情并茂的动画片,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手捧课外书,用心地阅读。

2. 读与听相结合。

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活泼好动,你要让他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一会书,那可比登天还难。我就将一些有趣的故事,通过录音记录下来,然后在班上利用课外阅读时间放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中读、听中想、听中记,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走到你身边对你说老师下一个故事让我来录吧!

3. 读与说相结合。

在平时老师的耳濡目染下,学生也能主动拿起课外书来读,他们读得是那样专注入神。一阶段后,学生对课外书中的精彩片段也有了深刻的记忆,能够谈谈自己读完某篇文章后的感受,也能够针对同一篇文章谈谈各自不一样的见解,还能够向大家推荐好书。读与说相结合就让学生透过读书谈自己的独特见解,让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4. 读与演相结合。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能够通过表演来诠释。斯霞老师说过: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低沉。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指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充满情趣的表演来表现文章,化难为易,使其重点突出,突破难点,从而明白课文所要表达的资料和所富含的好处。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时,让孩子们自己预先准备好狼和小羊的头饰,在上课时同桌对照课文,自编自演,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加了解狼和小羊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于孩子的表现欲望强,模仿潜质也很强,因此,教师在范读时,应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并做好领头羊的作用,发挥指导作用。

总之,教学无定法。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教师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尊重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把说、读、画、思等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注意给予用心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孩子的阅读潜质就会提高。

猜你喜欢
潜质课外书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课外书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浅谈小学体育课堂中潜质生的转化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12星座Crazy潜质排行榜
激励创新潜质 激发探究活力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