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2020-06-03 08:51郑木霞张贤金
化学教与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一致性高中化学

郑木霞 张贤金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为现实课堂的有效教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以苏教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的导向下,通过“课前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和评价目标、课中以任务驱动实施教学活动、评价贯穿教学设计始末”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认为:教学与评价目标制定于课堂教学之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教学流程采用“板块式”教学,能更有效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5-001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i.issn.1008-0546.2020.05.004

“教、学、评”一致性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积极倡导的基本理念,是实现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评”一致性为现实课堂的有效教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课程改革前沿阵地的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呢?崔允漷教授建议“教、学、评”一致性可“依据清晰的目标处理教材、选择方法,结合情境创设引导主动的、反思式的知识建构,依托学习过程开展参与式、嵌入式的即时评价,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达成指明清晰的实施路径。本文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为素材,探讨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导向下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实践方案设计模型

苏教版教材分散了学习的难点,在专题一物质的分类时已完成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一课时内容:概念及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因此,本节课在确保知识连贯性的前提下从物质得氧被氧化、失氧被还原的视角过渡到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与提升: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定向、定量的角度表示电子的转移及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系列基本要素。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化合价的知识,并能初步了解化合价的升降与最外层电子得失有关。因此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处于初高中衔接阶段的高一学生虽然求知欲强,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较弱,他们更易于接受如实物、图像等具体的学习对象。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尽可能通过动画模拟、图片展示、演示实验等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基于教材与学情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圖片、动画模拟、实验探究等手段初步建立从“特征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2)通过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与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要素的归纳,形成认识的基本思路。

(3)通过如何防止切开的苹果变黄、月饼盒中脱氧剂成分的探究活动,体会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原因的分析与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宏微结合、证据推理的认知能力。

(2)通过观察学生画线桥、归纳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要素的课堂活动表现,诊断并发展学生分析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3)通过观察学生讨论如何防止切开的苹果变黄的课堂活动表现,诊断并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水平。

二、教学实践流程

1.概念深入化

[学习任务1]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并设计实验验证。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宏微结合、证据推理的认知能力。

[情境1]展示图片:切开的苹果、泡好的绿茶放置30分钟均变色。铁锁生锈(Fe→Fe2O3),铁被氧化了,发生氧化反应;炼铁(Fe2O3→Fe),铁矿石中的Fe2O3被还原了,发生还原反应。

[情境2]

[过渡]这样的定义很好地解决了化学反应分类受限的问题。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的变化。那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学生活动]根据动画模拟钠与氯气的反应为例,联系初中学习的知识: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有密切联系进行思考,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原因。

[过渡]如何用证据来说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存在电子的转移?

[学生活动]实验验证:以“Zn+H2SO4==ZnSO4+H2”为例,将得失电子分开在两个电极上进行,观察电路中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见表1)。

设计意图:以发生在身边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衍变过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事物,感受创新思维的价值。以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在思维训练中发展学生利用宏微结合的视角分析问题和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

2.概念结构化

[学习任务2]从定向、定量的角度表示电子的转移,借助熟悉的化学方程式归纳基本要素。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分析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学生活动](1)讨论:从定向、定量的角度表示电子的转移;(2)试着用图示进行表示。

[学生活动]根据初中熟悉的化学方程式归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要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化学语言定向、定量地表征微观粒子转移情况,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大胆尝试的科学态度。通过学生已熟悉的化学知识,让其自主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系列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框图的形式呈现有助于学生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化。在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实践中提升分析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3.概念应用化

[学习任务3]观察FeCl3与维生素C发生反应的现象。讨论如何防止切开的苹果变黄及探究月饼包裝盒中的脱氧剂成分。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水平。

[情境3]展示:切开的苹果久置变黄的图片及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FeCl3溶液和维生素C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说明维生素C具有的性质。讨论如何防止切开的苹果变黄。

[课后活动]探究月饼包装盒中的脱氧剂成分。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解决引课时的情境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学科价值,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反思

“教、学、评”一致性给课堂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始于目标,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教学活动从低效繁琐走向有序开放。本节课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引领下,着重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设计。

1.先行与后动——教学、评价目标先行,教学过程设计后动

目标是活动的指南。教学与评价目标形成于教学活动设计之前,并指导整个课堂教学,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课堂教学成为“滑冰场”。教师对“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成竹于胸,整个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下,对“学什么、如何学、真学会”心中有数,最终实现书面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

2.整体与局部——教学内容整体化,教学流程板块化

为了保障知识整体化和结构化,教学内容必须完整、连贯。教学流程采用“板块式”教学,在教学板块中以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提问、点评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评价任务,及时判断学习信息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二者之间的差距。在板块教学中,教学内容被细节化,更有针对性、有效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板块之间通过合理的过渡相连接,教学环节间环环相扣,整个教学过程既独立又统一。

3.表象与本质——教学表象为教学手段、评价方式多样,教学活动本质指向有效教学

由于课型和学情的不尽相同,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必然多样化。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丰富多彩的教学表象实质上是推动着学生的思维走向目标的达成。“教、学、评”一致性从根源上遏制了很多花里胡哨、表演式热闹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根本上真正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接受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氧化还原反应一致性高中化学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以“电解质溶液”教学为例
基于Paxos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铝热反应的实验及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体会
高中化学方程式解题与氧化还原理论知识归纳研究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